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
2025-10-04 05:35:29 责编:小OO
文档
小议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开放性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会创造的空间,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有效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设计小学数学开放题,通常可采取如下几个方法:

一、开放条件

传统的应用题的条件是所求问题的充要条件,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当学生遇到条件不足或条件有余的应用题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或疑惑不解。将问题的条件开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条件有余

对学生熟知的某些标准题,增加一些“干扰”。如“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小强家与学校距离的2.5倍,求小强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小明家与学校距离的百分之几?”这是一道标准题,如在其条件中增加“小强家距学校500米”,或“小强放学回家用了15分钟”等多余条件,就成了一道条件有余的开放题。

2.条件不足

将某些标准题中的部分条件抽出(或改变)后所得练习题,即系条件不足的开放题。例如:“六年级甲班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占55%,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有70%的学生参加了短跑50米的测验,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为4:3,其余学生打羽毛球,问参加50米的测验的男生有多少人?”

这道题,从“六年级甲班有学生40人”和“有70%的学生参加了短跑50米的测验”,可只有40×70%=28(人)参加了50米测验,从“其中男生占55%”,可知该班男生有40×55%=22(人)。如果将条件“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为4:3”去掉,则从所剩条件下不能确定具体有多少人,只能得出参加50米短跑测验的男生人数至少有28-(40-22)=10(人),至少有22人。此时去掉如上条件所得的练习题便是一道条件不足的开放题。

二、开放问题

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了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能发现并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设计问题开放的开放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教学过“比的意义”后,可向学生提供下列信息:

小云今年12岁,是立新小学五班学生,该班共有45个学生;

小云爸爸今年40岁,在某公司上班,年薪38000元;

小云妈妈每月工资22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0人。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量,并说一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三、开放结论

传统的应用题的答案绝大多数是唯一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探索解题规律和方法。将结论开放,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

如教学过“和差问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解如下的结论开放题:“用一根长5米的竹竿测水池的水深,将竹竿竖直地插入水池中,在竹竿于水面接触做一记号,将竹竿倒过来重做一次,如果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1米,那么水深多少米?”(答案:如果两个记号间的一段竹竿不潮湿,则水深2米;反之是3米。)

四、开放策略

这类题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途径,与传统的一题多解应用题有联系,但更有本质区别。它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利用上述信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最佳的购书方案。当然,还可以将问题的条件、问题、结论、策略综合开放,要求学生自己假设和寻找,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要解决的问题。综合开放题既可以是同学科的,又可以是跨学科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开放题的设计必须讲究“梯度”,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同发明德学校)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