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与展望
2025-10-04 05:36:35 责编:小OO
文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与展望--基于六所大学个案的分析

摘要:在论文的前两部分,作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归属作了梳理,并通过对中国六所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个案研究来展现信管专业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作者也根据对收集资料的分析总结出这一专业在中国发展的三种模式,并对它的学科前景作尝试性的预测。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于信管专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密切关系,对于它们的历史渊源追叙以及图情档专业的现代转型都将是本文论述的着力点。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教育 个案研究

                                                      一 信管专业的前世今生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影响到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每一专业,而信息管理专业受到的影响尤其强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管理专业直接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信息、管理专业受到信息化大潮的影响,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设定的游移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1993年以前国家教委颁行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为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其中"情报学"分为科学技术情报学、社会科学情报学、农业情报学和医药情报学4个专业。到1993年7月,该专业目录修订本中,设置"图书•信息•档案"一级专业学科归入历史学门类。另设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分别归入理学门类、工学门类、经济学门类和农学门类。这时,完全取消了"情报学"称谓,而易之以"信息"或"信息管理"分散在众多的专业门类中。

       199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修订稿)》,又将这些分散的专业连同"信息学"专业集拢,统称为"信息管理",归于管理学门类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之下为二级学科,另在"管理学"门类下设"图书、档案学类"一级学科。及至1998年下半年,在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则将上述5个专业合并,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至此,这一专业的学科名称从情报学到信息学再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学科归属从理学门类到历史学门类又到理学门类、工学门类、经济学门类、农学门类再到管理学门类,虽已历经变迁,但学科的专业定位仍在探讨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学科称谓的游移和归属的变迁,反映了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歧性。而学科发展的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因此,只有对社会信息化宏观格局有所了解,对于学科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考察清楚,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准确和切合实际地对信息管理学予以定位[1]。

       具体到各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学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1998年国家通过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统一名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为适应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原来的图书馆系情报学系和档案学系也大多更名为信息管理系,除继续设立原有专业之外,还增设新的信管专业。如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随后,北京师范、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相继易名的"信息管理系"或相关系名,并纷纷增设新的专业方向,调整课程结构。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两大来源:由管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等管理类型的学院创立,这些信管专业学生还要学习大量经济管理类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如清华的经管学院,复旦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都是这种形式;另一种由图情档院系创立的信管专业具有原来的学科背景,学生除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类课程之外也还学习少量图情档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如南大信息管理系,中大信息管理系,武大信息管理学院和信息资源学院都是这种类型。下文的个案部分将会对这些院系的专业设置作详细分析。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某些理工大学的信管专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这主要由学校性质或学科规划决定,本文就不作归纳,因为信管专业在教育部学科目录规划中属于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对于由管理学院创办的信管专业人们大多认可它在管理上的实力,而对于信息(资源)管理院系(原图情档院系)设置的这类专业,将面临学科和专业的更新与转型系名的更改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内涵,调整原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适当精简传统的文献管一理等课程,增设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新课程。同时,也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借以培养从事信息理论研究与信息服务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改革又将促进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 六所大学信管专业的发展

1) 清华的自信与梦想

       从2002年开始,经管学院将原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国际金融与财务方向/保险与风险管理方向)、会计学和经济学4个本科专业集合,以"工商管理类"的名义按照大类招生并进行两年统一的平台培养。这不但开了国内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改革之先河,而且由于清华本身就不分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更体现了经管类大学科的融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清华经管学院最早招生的本科专业,也代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清华大学1979年建立经济管理工程系,招收"经济管理、数学与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该专业融合经济学、数学与计算机于现代管理之中,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中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最早招生专业之一。该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清华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授予权,被评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校;而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是实力最强的之一。这个结合了IT与经管的学科目前着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电子商务等流行显示出新的魅力,而清华在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地位显然巩固了这一专业的实力。[3]

       从上面的资料来看,我们的确可以认识到清华大学在信管专业的总体实力,这是清华作为中国工科第一校的自信。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又是清华一直以来的梦想。从这一点来说,清华的这一优势是其它学校比不了的。从另一项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武书连2004年的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清华这一专业排名第一(基数是251)。[4]

       或许清华自以为是这一专业的正统代表,它在谈及兄弟学校是几乎是毫不留情的:"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很多高校将原来的"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与清华的这一专业是根本不同的。"[5]

2) 复旦以管理赢得尊重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学中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学校,早在1920年就成立了工商管理系,并在1929年成立了商学院。复旦大学又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学校,1979年成立了管理科学系 ,1985年组建了管理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管理科学系、会计学系、统计学系、企业管理系、市场营销系、财务金融学系、产业经济系8个系,1个高级经理培训部,数量经济与运筹学研究所、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以及复旦金融与期货研究所等1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学院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立了管理科学、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1991年3月被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批授予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的试点单位。[6]

       从以上介绍我们完全能够捕捉到复旦管理学院以管理立足的办学特征,毕竟在中国高校中能集中如此之多管理类专业的学院是并不多见。与之相一致的是它的信管专业也深深打下管理的烙印。在该系的网站主页上,他们这样描述自己:"以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略规划、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7]。在谈及培养目标时,他们这样定位:"(1)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2)具有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编程的能力;(3)具有信息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能力;(4)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8]

3) 武大的模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信息管理学教育、研究机构。学院下设信息管理科学系、图书馆学系、档案学系和出版科学系,5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和6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数字图书馆与电子档案研究所、出版科学研究所、文献学研究所、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同时,作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依托于学院建立。该中心是本专业领域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正式批准依托学院和中心建立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基地、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软件推广培训中心等。目前,拥有情报学和图书馆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出版发行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

       在谈及信管专业时,他们这样定位:"本专业研究信息资源的结构和特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解决信息的收集、处理、控制与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决策管理、生产经营和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规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0]

       我们不妨再来追溯一下信管学院的发展历史:"1978年以来,在国内率先创办了科技情报专业(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8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发行专业(现为编辑出版学专业),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并于同年重建档案学专业,2001年创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信息管理学院197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1981年建立图书馆学硕士点、1984年建立情报学硕士点。1990年建立情报学博士点,1993年建立图书馆学博士点。2000年批准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2002年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个博士点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12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点、出版发行学博士点。200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批准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建立图情档博士后流动站。"[11]尽管在外人看来,武大的信管也不过是由图书馆情报学发展过来的,但我们从它的学科演进史可以明确看出今日的信管已不是昔日的图情了,尤其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获得更是向同行昭示武大的信管无论在学科设置还是在人才培养上已经成为中国信管学科设置的楷模,即既包含原来的老学科,又积极发展新型相关学科,两相结合,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假定信息管理学院有一种固有的组建模式的话,无疑武大的信息管理学院是不错的选择,它的学科转型也是最成功的。

4) 的转型与超越

       因为有两个学院同时开设这一专业,以下论述将分院系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是在70年代末,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为目标,在国内最早建立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二十多年来,它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为目标,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筹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信息服务等领域中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

      信息学院的前身--经济信息管理系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1978年5月,以萨师煊、江昭、陈余年、魏晴宇、赵树嫄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又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老一辈教授、学者,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艰苦创业,做到当年建系当年招生,开创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为特色的系科。1994年初,经济信息管理系与校信息中心合并,组建了现在的信息学院。

       目前,信息学院下设三个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数学系。八个教研室。二个实验室: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面向本院)、计算机公共实验室(面向全校)。两个研究所: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运筹学与数量经济研究所。代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承办《投资与证券》(月刊)。三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二个博士点:数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六个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系统理论、数量经济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分别指导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算机数据库

技术、企业管理方向的博士生。[12]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在1994年之前,信息学院基本上就是经济信息管理系,经过资源整合之后,它才把发展方向转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数学上来。所以现在该院信管专业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主,兼及经济管理。

      该校档案学院在原设档案系的基础上,于2001年9月增设政务信息管理系;在全国率先设置档案学硕士点(1982)之后,又增设图书馆学(1998)、情报学(2002)两个硕士点并相继招生;历史文献学(含档案学)博士点已于1994年设立;本科教育在巩固发展原有档案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政务信息管理方向);初步形成了学科向明确,专业结构合理,教育层次完整的教学体系。[13]

       该院在学科转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与该校信息学院学科设置上的重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最后只好区分为不同的方向,这一问题其实是决定该院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也制约转型的可行性。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转型之中保持传统档案学科的特色?档案学不仅有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内容,也包含人文性与文化的含义,在今天信息时代技术至上潮流下,档案学如何不失去它的文化内涵显得尤其突出。该校校长在该院调研时也特别指出避免校内学科的过分交叉和注意保存自己的特色等问题,可谓一语中的。

       2003年年末,该院在原档案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这可视为该院的转型或更准确一点说是一种无奈下的超越。假以时日,该院应该可以以武汉大学的模式来规划发展前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而信息学院的发展前景应该是技术导向的。

5) 南大的大公共管理理念

       南京大学于1940年成立图书馆学专修科,但不久就中止,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停顿,文化大结束后,在图书馆开始大发展的70年代末期又得到恢复。1978年恢复建立图书馆学专科,招收学员共30人,这些人现在大多成为江苏省各类图书馆的骨干。1985年恢复图书馆学系;1988年更名为文献情报学系,1992年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系现设有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计算机信息管理4个教研室,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设有"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投资400万的"信息数字化集成实验室",另外还设有"南京大学信息产业研究所"、"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内外10余名知名教授被聘为信息管理系的兼职教授。信息管理系现有情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四个本科学士学位专业。1995年起对全校开设了商务秘书、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副修专业,商务秘书副修专业还为在宁高校各专业本科生开放。[14]南大信息管理系隶属于公共管理学院,它的发展导向也是大公共管理,为社会培养信息管理方面和图情档方面人才。

6) 中山技术导向的整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始建于1996年1月,1997年7月重组。现由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信息管理系、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气及工程软件研究中心等7个单位组成。隶属于该院的信息管理系建立于1980年。建系20多年来,该系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同类院系中较有影响,在海外也有一定知名度的院系之一。现已拥有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三个硕士点;目前正在申报图书馆学博士点。已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的专业教育体系,本科专业数和硕士点数均居全国多所高校同类院系的前列。[15]应该说中山大学这种将信息管理系设在信息技术学院里的大学并不是很多,尤其是有图情档背景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无疑有利于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大的资源整合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三 三种发展模式的提出

1) 个案的选取与代表性

       对于以上六个个案的选取是必须作说明的。首先的问题就是全国共有251个信管专业,我为何只选取其中六所,而且这些学校在整体实力上都很强,它们是否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两点。其一,在学科规划与院系调整中,名牌大学往往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代表某一学科的发展方向,换言之,因为高水平的大学代表这一专业的最高水平,研究他们比研究一般学校更有意义。其二,在个案的选取上也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分类和裁减的。从以下的论述我们就会知道清华和复旦代表一种类型,武大是信管学院的范例,南大和中大又代表另一种模式,而则兼顾两种模式。选取个案的意义只在于叙述的需要,不代表他们可以包揽一切类型。在下文叙述中我也会提到更多的信管专业,以真正反映中国大学信管专业的现状与前景。

2) 信管专业三种发展模式依据信管专业两大来源:管理类出身和图情档出身,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专业在现阶段的三种发展模式。分别叙述如下:

(1)管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下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应该是信管专业的主要模式,除以上所述清华和复旦之外,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也是如此设立。一般而言,这类专业所属学院的实力很强,学生除学习信管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大量经济管理课程,知识背景比较过硬,就业也很好,属热门学科。当然各学校地人才培养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清华这个结合了IT与经管的学科目前随着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电子商务等流行显示出新的魅力,而清华在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地位显然巩固了这一专业的实力。这样看来清华的人才培养几乎是全方位的,如涉及经济学,信息技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当然也只有清华才能拥有这些资源,大多学校还是以培养管理型人才为主。复旦在宣称其目标是以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略规划、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这应该代表大多管理学院的主流培养目标。

(2)由原来的图情档院系发展成为的信息管理(资源)学院系,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类学院以前的学科实力比较强,形成了自己的学科队伍和优势学科,很难和其它院系合并。他们往往设立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本校的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如武大的信息管理学院,北大的信息管理系等。在进行学科调整的过程中曾经有意将信息学院的信管专业和档案学院的信管专业合而为一,但基于原来的学科规划,最终还是以档案学院自行组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告终。这些行动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更可理解为一种困境突围的努力。例如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原档案学院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3)原来图情档院系设立,但因为原来的院系规模比较小,在学科调整过程中他们大多隶属于大院之下,形成比较精干的教师队伍。这种发展模式应该是大多图情档学科转型的可行之路,可以利用所属学院的资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如中大就把信息管理系划归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大在公共管理学院下设信息管理系。在学科整合过程中,中山大学1997年7月重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由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信息管理系、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气及工程软件研究中心等7个单位组成。其中信息管理系已拥有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三个硕士点;目前正在申报图书馆学博士点。已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的专业教育体系,本科专业数和硕士点数均居全国多所高校同类院系的前列。这种将信息管理系设置在信息技术学院下是有技术优势的。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信息管理、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一所多学科结合渗透、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学院,设有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社会学系、信息管理系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德育教研室现有3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信息管理系设有情报学博士点,情报学、档案学、图书馆学三个硕士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编辑出版(电子出版)、图书馆学和档案学4个本科专业。该系还设有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这种模式在有图情档背景的高校中还是有代表意义的。如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管理学院都是这种类型。

                                                        四 信管专业的学科前景初探

1)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

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和范围内是重叠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说来,信息资源管理只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将"信息资源"及"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定义得十分广泛,那么,这两者的差别就更难区分了。如信息管理学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界远为流行的学科名称,但也有相当部分人主张采用"信息资源管理",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学者。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的关系基本上是两种观念:一是认为两者是等同关系,即信息管理就是信息资源管理,一是认为两者是包含关系,即信息管理的范围要广泛很多,信息资源管理只是信息管理的一部分,或者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仍处于从传统管理时期向技术管理时期过渡的阶段。尽管在技术手段上有很大变化,但基本上仍是以收集、存贮、整理和检索信息为特征的,并没有把信息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人们的信息意识不强烈,对信息的需求不迫切;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零散、不完整,未形成系统,难以对实践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的管理尚不完善,缺乏法律、法规、等行政性手段,等等。这表明,我国的IRM兴起还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大约晚10年左右。[16]

   (2)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一般由信息、信息接收器、信息处理机和信息管理者等要素组成,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主管理信息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在企业、组织或更大范围内实施手工、机械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存贮、处理和传播信息,以便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领导或管理部门决策或生产经营者管理服务。显然,这与"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它们涉及的信息范围,服务功能以及社会意义等都不相同。管理信息系统搜集和管理的是特定的信息,其范围较窄,功能和目标比较明确、具体,主要是为特定的领域和机构的决策和管理服务;而信息管理则要对各类信息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全方位管理,而对全社会开展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只是信息管理领域的组成部分。在教育部未调整专业设置前,管理信息系统一直是一个专业,后来划归信管专业。

(3)信息管理与图书、情报、档案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研究对象,具有持有的学科体系结构、原理和方法。但实质上都可看作是信息管理的组成都分,是一种以文献管理为代表和主要特征的信息管理,如图书馆学主要侧重于信息的微观管理,如藏书、分类、编目、图书保护、读者心理学等,也包括一定的中观管理(如图书馆管理、建设、经济学等),以及一定的宏观管理(如图书馆事业、比较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图书馆未来学等),情报学与档案学与此类似。总之,从管理科学的观点看,图书档案主要集中于微观信息管理领域,且从信息载体看,也是集中于某些信息类。教育部新近设立的图情档一级学科,三者都隶属信息资源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资源管理应该从属于信息管理。

2) 信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管理实践中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起源于人类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一切人工系统均带有的普遍学问。从内容上可分为:管理学原理、行为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会计学、统计学、预测与决策学等。"信管"的目的是管好用好某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于人类利用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管理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并成为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管理科学其它分支不同的是:在这一学科中,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由于学科的多行业应用性,注重对学生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就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

(2)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一词总是与节省、高效相联系,经济学中也有不少的分支涉及信息问题,如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对该专业的发展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常常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没有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背景,很难想象专业技术如何应用。清华和复旦的信管专业就十分强调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厚基础,宽口径。

  (3)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现代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其学科体系从一种角度看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从另一种角度看又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个层次。在软件方面又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前者指管理计算机本身资源的软件,后者指利用计算机管理其它资源的软件。应用软件中又可分为数据处理类、计算机类、人工智能类等。计算机科学知识无异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本学科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管理,而计算机专业则以技术为依归。

3)信管专业前景的展望

       面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信管专业的学科发展前景应该十分看好,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加大。随着学科的建设,原来的图情档专业设立的信管专业的学科实力也逐步增强,在信息科学的冲击下完成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型。总体而言信管专业应以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三个方面的知识为平台,构筑信息管理学科基础(内核)。具体内容应包括:

  (1) 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统计、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研究、信息检索语言、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等。

(2)计算机科学课程: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3) 管理科学课程: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

附录:

07研究生院管理科学与工程A++级二级学科学校

             ——中国大学评价 (武书连 吕嘉 郭石林)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的《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已陆续发表。内容包括研究生院(含各大学研究生部、研究生处、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等)总排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排名,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排名,以及80个一级学科、359个二级学科的排名。

  根据学位办公室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研究生学科分类中,"门"是学科的最高级别,共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12个学科门(学科门也称学科门类)。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共有88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共有388个二级学科。2005年学位办在法学门下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含原属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故目前12个学科门下共有81个一级学科,392个二级学科。本评价不含军事学,不含设立时间较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等级评价采用黄金分割法,用A++、A+、A、B+、B、C+、C、D+、D、E+、E,共5等11级表示各大学和各学科的实力。A++级学科学术水平最高,有足够实力的考生,应报考中国大学A++级二级学科。

  下表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A++级学校名单。

排名 校名 等级 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 学科门 学校 数量 是否 重点 

1 清华大学 A++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管理学 182 ★ 

2 西安交通大学 A++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管理学 182 ★ 

3 上海交通大学 A++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管理学 182 ★ 

  学校数量一栏中的数字系开设该二级学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

  是否重点一栏中带“★”号和“☆”号的,表示该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号表示该一级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号表示该二级学科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栏中带“△”号的,表示该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不是国家重点学科。有关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标准和方法,以及一级重点学科和二级重点学科的含义,可参考教育部的相关文件。

  所有重点学科均源于《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

信管专业的由来与展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