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025-10-04 05:36:20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因为中药一般都是以原生的药材入药为主,所以药材的品种的来源、产地、采集和贮存就是影响中药疗效很重要的因素,自古以来,医药界对此都高度的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我们《中药学》的教材当中历来都有,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同学来讲,这些内容今后还有专门的一些专业课程,要学习很多的内容,深入地学习,以后会有机会全面地学习。对于药学专业的同学来讲,以后就没有专门这方面的课程来介绍,要成为一个很好的药师或医生,对于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也要有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所以在我们第二章就对这方面的内容作一些简单地介绍,但从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一章(从)总体来讲是作为了解的,就是比较次要,主要是同学们自己学习,在其他的生药教材当中,可能重点讲的是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就是中药的产地和采集这两个部分。这次教科书上增加了中药材的品种和贮藏,这两个方面更是供大家参考的,可能就基本上不属于考核的内容,没有考试点,在产地和采集当中,要求比较低,大家看了以后,可能会在有的考试当中会涉及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我讲到第二或者第三个问题的时候,我把主要考点可以作一个稍微详细一点的介绍。

第一节  生药的品种

  下面我们介绍这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第一个问题,中药材的品种。因为刚才讲到了中药它主要是用的植物、动物或者矿物的一些原生的药材入药为主,就涉及一个它的品种来源的问题。因为中药古代在我们国家广阔的土地上不同的地方都在同时地使用,在使用的时候,它每一个地方,它可以根据这种植物或者动物的不同的特征,它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命名。中药它的品种是非常多的,而命名的方式相对来说非常简单,要么从它比如说植物的形态特征、或者它的生长特点、或者它的颜色气味、或者它的某些方面的作用、或者说医疗的、或者其他方面的作用等等,和众多的品种相比,命名的方式就显得比较简单,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中药材当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自古以来非常严重。所谓同名异物,就是同一个品种的植物或者动物,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对它有不同的称谓,它命名的角度不一样,就叫做同物异名。同一种药物,同一种药材,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常见的一些食品,比如说有的地方把旋花科的这种番薯,有的叫做红薯,有的叫红苕,有的地方叫地瓜,实际上它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植物的品种,这种就是一种同物异名现象。我们教科书上在第二段里面以麦冬(作为例子),过去在本草文献里面叫做麦门冬,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最近把门字去掉了,所以叫麦冬,药作为例子,举了三国时候的《吴普本草》收载的它的不同的名称,因为这种植物它是常绿的,冬天也有绿叶,所以又有忍冬,忍凌、不死药,主要它就是从角度来命名的,因为它的叶片象疏菜里面韭菜的叶子,那种细长型的,在秦汉以前,比如说在秦的地区,就是甘肃这一带,把它叫做乌韭,楚就是湖南这一带叫做马韭,象浙江一带把它叫做羊韭,齐叫爱韭,或者叫禹韭,此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名称,这种现象在中药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我们今后学利水渗湿药当中的有虎杖药,虎杖的来历就是因为这种蓼科植物的茎上有那种虎皮上的那种斑纹,那种花的斑纹,它的茎的粗细好象手杖那样的大小,所以可以叫做虎杖。同样的这种命名的角度,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虫杖,因为虎又叫大虫,比如说《水浒传》里面,武松打虎把虎称为大虫,因为它的滋味是苦的,有的又叫苦杖,因为它的茎上有这种斑纹,所以有的把它叫做斑杖,它的味是酸的,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酸杖,根据酸味,除了酸杖以外,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酸桶笋,竹笋的笋,酸桶笋,有的叫做酸杆,就是它的茎有酸味的,有的把它叫做酸通,由于它在某些功效方面,有类似于我们今后要学的凉血止血药当中的地榆,它可以治疗烧烫伤、可以治疗血热引起的出血证,虎杖对于烧伤、烫伤也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叫做土地榆,因为地榆是比较经典的药材,它和地榆有相似的地方,把它叫土地榆这样子来称呼;因为它清热解毒,可以治疗蛇(咬)伤,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叫做蛇总管,或者叫大叶蛇总管;又因为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的地方把它叫做大活血,能够活利血脉、通利血脉,有的把它叫做活血丹;它在清热方面又类似于黄连,有的又把它叫做野黄连。所以就在《中药大辞典》这本书上,不完全地统计,象虎杖就有将近40个别名。比如说同样的角度,它有花纹,可以象作手杖的那种竹的茎一样,所以有的又把它叫做花斑竹。过去我到过一个医院的一个门诊的药房,而且是个相当级别的,是一个市级医院的药房,我看到它中药的装药的抽屉,怎么左边有一个花斑竹的名称,右边有一个虎杖的名称,一过看来两个抽屉装的是同一种药,结果问他们配方的人员,他们在医药公司去买药的时候,写的如果是花斑竹,药回来放在一个地方,装的时候装到左边的抽屉里面,如果是写的虎杖,就放在右边抽屉里面,根据医生开什么名称,就这样对号入坐的从不同的地方来配方,其实是同一种药材,因为别名,引起了用药上出现的这种问题,就是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本草纲目》里面,李时珍在总论里面就总结了一物二名、一物三名、一物四名和一物五名,当然还有更多名称的,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在命名过程当中,它从某一个特征,很多植物都具有,它对不同品种的植物,可能后来命名是相同的,同一种名称实际上是不同的植物,也就是不同的药,或者不同的药物,或者药材,这种情况叫同名异物。名称相同,但是物质完全不一样。象我刚才讲的《中药大辞典》,里面被称为过山龙的就有二十三种不同的植物,称为土黄连的也有二十多个品种,这些品种,当然它们的功效主治都完全不一样,所以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所以在中药当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这种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情况,经常引起用药的混乱。

  另外在我们本草文献当中,药物的名称随着历史时代的不同,很多品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说名称相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用的是不同的药材。比如我们书上在最后这一段,第12页最后一段,就提到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常用的解表药荆芥,如果你要查阅文献的时候,在古代的文献可能就没有荆芥,正名里面比如说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它的正名就叫做假苏。香附,在古代的文献里面,它也不叫香附,叫做莎草根,一个草字头,一个沙粒的沙,不叫(莎)[sha]草根,读[suo],莎草根。如果我们不搞清楚这些,在查阅古代文献的时候很不方便。另外,在文献当中,名称相同而药材又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书上举的木通,木通在唐宋时期,现在考证就是用的木通科的一种藤本植物的茎,现在一般把这种木通叫做白木通,这种木通不知什么原因现在没有成为主流的商品?只在一些局部的地方使用,现在用的木通,有的地方是用的是毛茛科的川木通,有的地方用的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近年来由于关木通对肾造成的肾功能损伤,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对关木通的使用作出了,所以名称和实物的关系不搞清楚的话,有的时候就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另外木通在医药文献当中,最早它不叫木通,比如说我们学《伤寒论》有个当归四逆汤,里面有通草,但是通草不是我们现在的通草,而古代的通草就是我们现代的木通,象这样的一些关系,药材名称的一些变化,就是在常用药当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我们书上还提到了青木香,青木香在古代实际上是指的优质的木香,因为古代的木香是从国外进口的,是一个外来的药,它主要通过广州口岸进口,以广州作为一个集散地,所以叫做广木香,后来因为国内引种了,主要引种在云南的丽江地区,所以叫云木香,所以云木香、广木香就是古代的木香,这种木香如果质量比较好的,它是那种乌黑色的,或者那种黑褐色的,颜色比较深,所以在古方里面就把这种优质的木香就叫做青木香,我们今后学习很有名的一些古方,比如说象苏合香丸,这样的一些方里面,现在在一些方剂书上,仍然是青木香,青木香实际上是指的就是要用木香,而且是比较优质的,但是后来青木香是指一种马兜铃科的一种植物的根,它和木香从性能功效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现在开处方的时候,仍然把苏合香丸里面写上青木香,药房配方的时候可能就会给马兜铃科马兜铃的根,可能就会造成用药上的错误,就收不到应有的临床疗效,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临床的时候,虽然我们不专门研究中药材的品种,但是对这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常用的药物,要注意它名称的变化和名词之间的关系。

  另外,昨天也提到了,我们中药它的剂量的单位不是种,一般不称为种。称种,一种中药、两种中药并不错误,但是习惯上称为一味中药、两味中药。为什么称味呢?当时就讲,因为我们很多同一个中药的名称,它不只一种药材的来源,尤其是植物药,有的来源还很多,比如说我们常用的一个药,今后在清热解毒药当中要学的贯众,据过去的文献介绍,它大概来源于六个不同的科,大概有三十多种不同的蕨类植物,都作为贯众使用,现在在八五期间,国家资助对贯众的品种来源进行研究,它来源的这种植物的科远远不只六个科,而且种也不只三十个种,可能有一百种左右的蕨类植物,那是非常的复杂,比如说贯众过去认为有驱绦虫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只有一种,其他的作用都非常不明显,对于具体问题我们介绍到具体的药物的时候再说,根据目前对我们的教科书进行统计,六版、七版统编的中药学教材,多基原的中药,有将近三分之一,就是我们常用药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中药它来源不只一个品种,这些来源不同品种的中药当中,有的来源它的植物的近缘关系相差很远,科属完全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性能、功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说我刚才讲的木通,白木通它来源于木通科,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应该说功效性能有明显地不同,比如说毒性,关木通对肾功能的损伤就很明显,其他的两种木通就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用药比较安全一些。就是近缘关系很近的,比如说麻黄,一般的中药教材或者药典收了三个品种,中麻黄、木贼麻黄、草麻黄,但是木贼麻黄含的有效成分它主要是挥发油和生物碱,含量明显要高,所以质量要好一些,就是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些情况,肯定对临床疗效会更好,尤其我们在进行科研或者新药的开发、研究的时候,我们使用的药物是哪一个品种,我们首先要确定,首先要找中药鉴定的专家或者老师,把品种确定下来,过去有过这样的教训。比如说我知道有一个医院的医生,他要研制一个新药,用了一个叫做红藤的药,我们现在的红藤它的正品就是豆科植物,一种藤本的,是大血藤,但是有的地方用的红藤是一种小的草本植物,小草本,结果他就写上红藤的名称,把药材买回来研究,结果都到了研究的中途,才知道品种出了问题,所以前期工作不但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而且浪费了科研的经费,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研究的目的,这样的例子也是时常都会发生。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提醒我们在座的同学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虽然我们不去鉴定,我们不能鉴定药材的品种,但是要把药材的品种来源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加以注意,在我们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当中,逐步积累这方面的一些知识。这是第一节,简单就谈这样一些内容。

第二节  生药的产地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中药材主要是来源于植物,或者动物,植物类的最多,所以叫做本草,我们在讲本草的时候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植物的居多。我们都知道植物或者动物它的生长过程当中,对生态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比如说某一个地方,它的生态环境只适合于某一种植物的生长,这种植物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出产。比如说我们中药当中比较名贵的冬虫夏草,但它不完全是植物,它是植物和动物的一种复合体,但是这种植物或者动物,它只产在我们国家西部高原的海拔三千多公尺的这样一个小范围内,比如说四川的西部,、云南,或者青海的少数的地区,在其他地区,它生态环境不适合于这种药材的生长,所以植物就有很强的地域性。动物也是如此。有的动物象北极熊,它只能够生长在北极圈内,其他的就很难生存。我们中药当中使用的一些动物药,也有类似的情况。至于矿物药有没有地域性呢?也应该有,因为矿物在形成的时候,矿物它里面的主要的化学成分,可能在某一个地方,它形成的时候,它的主要的成分含量特别高,而且掺杂的杂质或者特别是(有的)有害的杂质非常少,或者没有,这样的矿物药也因为地域造成了优劣之分,那么(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有害的杂质含量少的,这个药材就比较好,相反、反之,这个药材可能就不好,或者根本不能够作为药材使用,比如说常用的矿物药石膏,一般认为湖北的应城石膏是比较好,它不但硫酸钙结晶水的这种成分含量高,更主要的是里面含的所谓的杂质的其他的矿物,比如说它的砷的含量、铝的含量就非常非常低,其他地方有的同样的纤维石膏,它含这类有害的矿物的杂质就很高,可能作为石膏来使用就不妥当。所以中药材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当然以植物的地域性最为突出,当然动物也比较明显,矿物药实际上也有,所以我们首先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要有这么一个概念,中药材有很突出的地域性。有些药材,比如说植物药,全国各地都分布,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它里面的内在成分是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说我们今后在清热药当中学的青蒿,现在发现它因光照和温度(不同)里面含的青蒿素的含量有明显不同,在南方,在气候比较炎热、温度比较高的地方,青蒿素的含量就明显地偏高,纬度比较高的北方,或者气温比较低的,含量就要低一些,质量当然就要差一些。比如说中药用的肉桂,一种温里药,温里助阳的药,最好的是产在越南,越南一般产的肉桂它里面含的桂皮醛这种主要的有效成分,现在测定可以超过百分之六,至少在百分之六以上。但是把这种越南的这种肉桂的品种引种到我们国内来,哪怕是比较南方的,比如说象广西这样子适合于肉桂生长的一个地方,桂皮醛的含量也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相差将近二倍多到三倍,质量是有区别的,所以中药材的地域性是中药当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所以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要强调了它的产地,历代的本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们书上还举了陶弘景或者陈嘉谟的《本草蒙荃》,在这方面对我们中医中药人员的告诫,比如说《本草蒙荃》提到了药材,因为“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同一个品种产在不同的地方,它的药效不同的,力量大小是悬殊的,《千金方》也说了用药必依州土,要强调产地,这个是大家要建立的一个概念。

  在这个部分当中,大家要重点了解的就是一个术语。这个术语就是第22页第二段,第二段最后面的引号引的这四个字“道地药材”。所以我们看见很多药店,在他中药配方的部分,都有写上什么道地药材这样的一些匾、牌,如果学了中药以后,有人问我们什么叫道地药材?我们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回答。简单地讲,什么叫道地药材呢?就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的优质药材,就叫道地药材。这个药材,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它只在某一个地方生长的质量好、疗效高,同一个品种,在其他地方去栽培,尽管它还是植物的品种,但是它的内在的质量很差,所以疗效也就不高。比如说川芎,今后的活血化瘀药,从唐宋以来,就认为四川,尤其是四川现在的都江堰地区这一带,是它的道地产区,这个道地产区的川芎一般质量认为很好,就把都江堰地区的川芎引种到甘肃,形状都发生了变化,四川产的川芎是一种不规则的团块状,甘肃种的成一种直根状,气味也比较淡,就(是)说甘肃那个地方可能不是很适合川芎的生长繁殖,所以它质量就要差一些。所以简单地讲,道地药材就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的优质药材;详细地讲,就是我们书上刚才那句话以后的部分,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的方法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比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把它叫做道地药材。这个就是对刚才我们那句话加以了一定的说明,具有明显地域性的优质药材,所以它具有明显的地域要求。为什么在这个地域里面生产的药材的质量比较好呢?因为它的品种可靠,它是一个优良的品种,经过了长期的栽培,或者变化形成的品种。而且地方生态环境适合于这种植物的生长,在当地有长期栽种、栽培的经验,比如说川芎在当地,从宋代就形成了道地药材,当地在栽培(方面)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因为川芎过去在古代是有性繁殖,用它的种子,川芎它的根茎很小,而且有时候就是成直根状,到宋代四川当地的药农发现了无性繁殖,用它的茎的节来进行繁殖,这无性繁殖的就比有性繁殖的质量好,而且茎过冬要求比较低的温度,所以当地它有一个青城山,海拔高一点,比较凉爽,而且要把这个茎要从产地放在了山上去过冬,到了种的时候再把它拿下来栽种,避免品种的退化,所以他积累了很多的栽培、田间管理,甚至于加工的一些经验,而且它的产量相对集中,所以(数量)很大,影响也很宽,就形成了这种道地药材,就是我们要求大家对道地药材这个术语,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这样一个认识,道地药材这种说法最早是见于在戏剧里面,在《牡丹亭》里面,应该说在药材里面肯定比这个时间早,为什么要称为道地药材呢?因为早在汉代开始,把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行政区域就称为道,尤其是到了唐代,唐代最早把全国分为十个道,比如说昨天我讲的四川那一块就叫剑南道,到山西那些叫河东道,一共十个道,后来慢慢的十三个道、十五个道,比现在的省管辖的范围还要宽一些,这个道可能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就是产地,尤其是《新修本草》的编写,要求每一个道要把当地的产的一些药材要绘上图,还要采集实物的标本,把药材送到京城里面,可能慢慢地就形成了,比如说剑南道,哪些药材是比较有名的?比如说川贝母、川芎、附子等等,可能逐步地就形成了道地药材概念,当然具体的形成的时间可能不是很清楚,反正历史是比较悠久的,估计与唐代《新修本草》编写当时的行政区域以道为主,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可能还可以上朔到汉代少数民族聚集地以道来称谓、来划分。当然这些都还缺乏直接的证据。

  在这一个问题里面的考核点,那可能在有的考试当中,就会对临床医生涉及到一些常用药材它的道地产区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我刚才说的川芎,它的道地产区在什么地方?可能这个大家就要下一点功夫,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我们的教科书上在14页的第一段,举例地谈了一些,比如说第2行,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甘肃的当归,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广东的砂仁,广西的肉桂,江苏的薄荷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品种。我们在学总论的时候,也就是学这一节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记多少记多少?因为以后在讲具体药的时候,这些重点的道地药材,我们在药材的概述的时候还要提到,那个时候大家再可以重复来记忆,可以加深,而且以后在我们这里举的这些品种的基础上,可能还要扩大一些。比如以后讲,江苏的茅山的苍术,浙江于潜的白术等等,我们总论里面并没有举到,但是也是相对比较重要一点的一些,可能道地药材在我们书上涉及的品种可能还是有几十种,我们慢慢地记忆,大家今后如果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对上号,象川芎、川贝母的这个很简单,它本身前面就有一个川字,比如说有的没有,那么这个就需要记忆,因为我们在处方的时候,有时候是强调用道地药材可以保证临床疗效。

  然后在这一部分再讲一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就是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正确对待道地药材。第一,就要充分重视或者高度重视,因为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用药实践当中自然形成的,它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对于道地药材它不存在品种的混乱,而且药材的质量是可靠的,也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我们就要充分的发展,道地产区尽可能多的生产道地药材,来保护临床对道地药材的需要,这是第一个意思,要高度重视,或者充分重视。第二,道地药材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它的道地产区,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发生变化,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我们中药当中比较名贵的三七,在明代的时候,它的道地产区在广西的田州,或者田阳,就是现在的百色地区,所以又叫做田七,说明广西是道地产区,因为广西的产的三七产量不是很大,而且当时当地广西的西部地区土质不是很好,比较贫瘠的土地,后来发现云南它的生态环境同样的适合于三七的生长,所以后来云南大量地引种,而且它的土质也比较好,所以产量也比较大,后来居上,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听说的都是云南三七、滇三七,是一个新的道地产区,后来居上的一种产区,类似这种情况在其他药物当中也有。比如说人参,最早的人参,是产在山西五台山一带,所以在古代本草里面还有“上党人参”的说法,就在山西的五台山一带,由于山西五台山一带的森林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因为当地大量的砍伐,因为古代的很多建都,离山西都不远,比如说西安、洛阳这样的地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到了明代初年,山西地方的人参就基本上见不到了,后来完全绝迹了,后来发现在纬度比较相同的东北地区吉林,同一个品种,所以古书上谈的上党人参,上党是道地产区,而现在是东北,东北人参、吉林人参,这个是我们国内的道地产区,它都是发生了变化的,所以它的道地产区是可以改变的,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有可以改变这样一个原因,所以有的道地药材在道地产区到目前根本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对植物药来说,需要异地的引种,对于动物的药来说,需要人工的驯养或者驯化来繁殖,但是这种异地的引种,或者人工对动物药的驯养,要注意科学性,要以保证临床疗效为主要目的。现在有的地方引种的砂仁,没有砂仁那样子一个辛辣芳香的气味,出现了苦甜的味道;有的地方引种的人参,个头很大,但是内在的质量很差,这些都是因为引种的时候没有注意它的科学性,所以也是不行的。你不注意科学性,就不能保证质量,不能保证质量就不能保证疗效,那就不能保存道地药材的优势。

  所以在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这一个部分,就是三个问题,一个就是认识中药材有地域性;第二个就是什么叫道地药材?主要的道地药材有哪一些?第三个,怎样正确地对待中药当中的道地药材?重点是在第二个问题,可能在考试当中会涉及到一些重要道地药材的产地的问题。

第三节  中药材的采收

这一节里面主要是讲的植物药的采集,因为植物药它有一定的生长规律,它在生长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它(的)入药部位可能质量最好,也就是它有效成分的含量最高,我们就要在那个时候及时地采收,主要就谈的(是)这样一个精神。我们书上分成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或者种子、根或根茎、树皮或根皮这样六个方面,讲了它的一般的规律,大家自己看一下,初步掌握一般的规律。比如说全草一般应该是在花前期,或者刚刚开花,也就是在植物生长的全盛时期,最繁茂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质量比较好一些;叶类,也是大致在这个时候,和采全草的时间基本上一样;花类,是根据需要在开花的时候依次采集,有的花类的药材只能用花蕾,已经开放了的花冠,质量就会明显降低,就要在花蕾的时候及时采收,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凉血止血药槐花,实际上它只能用花蕾,已经开放了,它疗效就很不明显,质量就很差;果实或者种子,种子一般要成熟,果实根据不同的需要,有的要成熟了采收,有些接近成熟了采收,有的要比较幼嫩的时候采收,这是关于果实类的;根和根茎的,一个是早春,一个是晚秋,就是我们书上说的,古人说的,“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春天在早春的时候,它还没有发芽,也就是没有消耗它地下部分的养分,秋后它地上部分开始枯萎,也不再消耗了,它的主要的养分,或者它主要的有效成分,都贮藏在地下站,所以这个时候根或者根茎、或者块根这一类,质量相对就好一些;树皮,一般是在四到六月,就是春末夏初,容易剥皮,这个时候质量也比较好,这都是讲的一般的规律,但是每一类药材有一些特殊的,比如说叶类的,比如说桑叶,冬天的质量就好一些,而且它又不和养蚕发生矛盾,夏天是养蚕的季节,很多桑叶需要用来养蚕,作为蚕的一种饲料,到了冬天,不再养蚕了,而且质量好,这个就是一些特殊性,比如说叶类;全草也有,我们书上举的茵陈蒿,过去的书上就认为要幼嫩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好象老了以后就不好,但是现在研究有不同的发现,我们讲茵陈蒿的时候再说;果实类也是有(这样),比如说诃子成熟了,或者接近成熟了,就是中药的诃子,比较嫩的时候采下来它就是藏青果,两种不同的药,它的性能功效有所区别;比如说树皮类的,肉桂也是树皮,它就不在春末夏初,它一般也就份,在秋后时候它容易剥皮,而且质量好,所以这些特殊性我们可以适当地了解。前面主要是讲的植物类的药物的采收,其实动物药,它也有一个生长周期,它也有一定的采收规律,只不过这个规律它没有植物药这么明显,一大类的一大类。它是某一种动物药,需要在什么时候,比如说阿胶用的驴皮,冬天皮比较厚,质量比较好;鹿茸它一般在春天,没有角化,没有骨质化,那个时候才能作为鹿茸用;桑螵蛸就是螳螂的卵鞘,它在产卵的时候,卵还没孵化成幼虫的时候,及时地采收。那就根据不同的动物药的品种,它有具体的要求,这一些我们都不详细地介绍。当然矿物药的采收比较随意一些,因为它埋藏在地下,可能质量一直都是恒定的,不容易变化,所以什么时候采收都可以。这里面如果说涉及到考点,那可能就是植物类的不同的入药部位,这些类型。它主要的原则是什么?如果有时候碰到一些特殊的,采收那就是比较难的一些问题了,当然对于临床医生作适当地要求,也有一定的意义。至于说这些特殊的采收,有的可能我们在讲具体药物的时候还会涉及到,比如说天麻、冬麻和春麻的问题,三七,春三七和冬三七的问题,采收的时间不同,对它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我们等以后相应的时候把它补充起来。好了,就讲到这个地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