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基于数字平台的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2025-10-04 05:35:37 责编:小OO
文档
基于数字平台的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作者:曹瑞霞

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30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学教师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数学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资源的需求和各地教育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力度越来越大。在众多信息化教育资源类型中,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以其强大的整合能力脱颖而出,呈现出在建多、建成多、应用多、推广多、总量多的特点,成为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数字平台;数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0-013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0.128

         数学教师通过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发布、获取、整合、使用、改进和创新各种形式的资源,实质上是针对数学教师专业进行再教育、再提升的过程。因此,笔者将借用建构主义学者的“支架式教学”相关理论,从搭建培养支架以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角度探讨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角色定位、功能应用和策略方法。

         一、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支架功能

         “支架”这一概念源于苏联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成熟于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支架式教学”提倡利用知识点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递进和迁移特性,为学习者搭建学习脚手架,进而将学习者的智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将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置于这一理念框架内可以发现,数学教师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发现和使用也遵循着相同的规律,而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以其功能上的强大整合性,为搭建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数字化资源“支架”提供了可能。

         (一)从支架定义看数字教学资源平台

         “支架式教学”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由数学教师或父母(辅导者)对学习者所提供的即时支持,这种支持能促进学习者(被辅导者)有意义地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技能。”《辞海》对“支持”一词的解释是:“①撑住;勉强维持,②支援;赞助,③照料;应付”,此处应取“②支援;赞助”之意。因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数字教学资源理应以“引导而不主导、推动而不强制”的角色存在,它应是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良师益友,为数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上升的支撑。事实上这一点与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定位是相吻合的,同时这也是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从支架形态看数字教学资源平台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第39章的作者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广泛调研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支架形态分为一对一支架、同伴支架和基于计算机的支架三大类。数字教学资源平台首先明显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但同时也兼具一对一支架和同伴支架的特性。一对一支架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方法、策略、时间和情境,即是赋予学习者自由选择的权力。数字教学资源平台是一种基于网络来实现的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因而也具有自主选择的特性。同伴支架强调通过交流碰撞实现促进和提高,同时也提供面向群体的高效传播渠道。这又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即时性、交互性和覆盖性等特性存在重合,因此同伴关系在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中亦可建立。

         (三)从支架功能看数字教学资源平台

         一般认为,支架可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分享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根据学习者能力进行动态调整和促进责任转移。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即是信息传播即时和分时的特性,提供能够实现即时和分时交流的留言板、个人空间、自由发布与获取等功能已成为目前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标准配置,因此“分享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的要求完全可以满足;根据学习者能力进行动态调整则落脚于信息的时效性和自由性,同时在资源获取和发布上的多元整合,也能够提供复杂学习程序的解决方法,起到培养数学教师的使用习惯和提升信息素养的功效,实现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责任转移,同时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强化培训,提高数学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对数学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看似是技术支持的范畴,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相对的一部分。根据现有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数学教师教龄至少在十年以上,教学课时超过1万才有可能发展到专家水平阶段。以参加工作的平均年龄25岁为标准,我将这个时间标准放宽至15年,即25-40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专业发展黄金时期,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是一线教学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定义出发,还是从數学教师年龄结构层面考量,强化培训提升数学教师信息素养都是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中发挥支架作用的重要保障。强化培训以提升数学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能够赋予中青年数学教师更加强大的专业成长动力,也能够提高年长数学教师对新型教学环境的适应力,进而推动区域内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璇.“互联网+”视域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

        [2]陈坚林,贾振霞.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外语学习方式探索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4).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曹瑞霞(1982.9— ),女,汉族,甘肃岷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