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度)
2025-10-04 05:37:01 责编:小OO
文档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

前言

为指导佛山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

(1)市域: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1.66平方公里。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XX-2020年。

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

(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文件

(2)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XX-2020)》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

《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XX-2020)》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

《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XX-2020)》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XX-2020)》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

其他相关规划

一、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二、

(一)城市性质

(二)

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三)发展目标

(四)

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和区域、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区域影响力和生态文明水平,将佛山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

(五)城市规模

(六)

2020年,佛山市域常住人口910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18.26平方公里。

(七)发展战略

(八)

1、战略一:以人为本,民生改善

加快四项“基础服务”和四项“基本保障”的建设。逐步完善外来人口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系民生的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和多层次的养老设施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丰富市民公共生活。

2、战略二:转型提质,城市升级 

区域融合,加快广佛肇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域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纵深推进广佛同城化,强化两地高端服务协作;加强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深化与国外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

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空间资源,构筑“强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划定城乡功能分区,引导分区差异化发展;加强城乡联动,以公共交通、绿道等网络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大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

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城市升级,构筑功能卓越的组团城市。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加强重大项目和设施的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佛山新城崛起、桂城千灯湖片区拓展、禅西新城开发和禅城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市域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的建设。

交通引导,加强市域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构筑联系中心城区的快捷交通体系,引导市域组团式发展;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功能混合的TOD社区,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岭南文化发源地和集聚地的人文风采;打造祖庙东华里、南风古灶等岭南特色鲜明的人文风情区;以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名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标志性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3、战略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区域绿地、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架构的绿道体系,形成网格化的区域生态布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环境质量;推进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区建设,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探索低碳智慧示范区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设施高效,打造支撑力强的智慧城市。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建设无缝对接、换乘方便的智能化公交网络;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设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与运作效率。

三、区域协调发展

四、

(一)广东省层面

(二)

以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广州市、深圳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型高端服务功能的辐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强化与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的现代物流业合作;加快传统产业向粤西沿海和西江流域地区的梯度转移,加强与粤西湛江、茂名等省域中心城市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

(三)珠三角层面

(四)

强化广佛同城效应,携领珠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扩大与港澳合作领域,加强与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合作,积极参与珠江口湾区战略。增强要素集聚和生产服务功能,加强与中山、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产业协作,促进珠江口西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共享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建设南沙疏港铁路,共享南沙港;高标准建设佛山西站,建设成为广佛都市圈的主要客运枢纽之一。完善建设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高快速路,加强与周边枢纽与城市的联系。

广佛同城城镇空间结构图

(五)广佛肇层面

(六)

重点建设现代服务核心区、空港经济发展区、临港产业发展区、高铁枢纽产业发展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5大产业合作区,加强与广州、肇庆产业合作,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绿色屏障、打通区域生态廊道、协调边界区域绿地,与广州、肇庆共保生态格局,维护可持续的区域生态环境。

(七)广佛层面

(八)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一核、一环、一带、四轴、多极”的同城发展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与广州都会区共同构筑广佛都市圈强核。加快佛山2号线-广州2、7和22号线,广州7号线-佛山3和11号线等9条广佛城市轨道衔接建设,实现“一小时都市圈”。加快建设花都空港地区、金沙洲地区、芳村桂城地区、广州南站周边地区及五沙地区五片先行发展重点协调区,发挥同城示范效应。

五、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规划

六、

(一)城镇空间结构

(二)

佛山市域形成“双环、四轴、三心、五组团、多个重点镇街”的“强中心、多组团”网络型城镇空间结构。

1、构筑“1+2+5”城镇空间格局

1个市级主中心:即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商务与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平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城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环境品质。

2个市级副中心:大良-容桂副中心(包含伦教街道),重点建设顺德新城,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狮山副中心,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区,打造产学研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设佛山市产业新城。

5个区级中心:指西南组团、高明组团、大沥组团、西樵组团、北滘-陈村组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周边镇(街)发展。

其他重点镇(街):包括里水镇、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南山镇、白坭镇、丹灶镇、杨和镇、明城镇、更合镇、九江镇、龙江镇、勒流街道、杏坛镇、均安镇15个镇(街),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2、构建两条发展环带

依托佛一环交通廊道,整合中心城区与周边镇(街)发展空间,形成佛山内环城市发展带;依托珠二环交通廊道,整合市域重要产业园区,形成佛山外环产业发展带。

3、打造四条发展轴线

打造市域四条发展轴线,包括:依托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城市轨道5号、8和14号线、二广高速-324(321)国道的东西向发展轴线;依托城市轨道2号线、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广明高速-魁奇路的东西向发展轴线;依托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1号和5号线、佛开高速、佛山一环高速公路西段-佛清从高速的南北向发展轴线;依托广珠城际轨道、城市轨道3号线、105国道-佛江高速北延线-广清高速的南北向发展轴线。

(三)协调发展规划

(四)

1、市域各区协调

禅城区重点加强张槎智慧产业与罗村新光源产业协作,强化与南海区桂城街道、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及佛山西站的交通联系。

南海区重点加强与禅城区的服务功能协调、道路交通衔接,共同打造禅桂商务区;加强狮山镇与三水区乐平镇的汽配与电子产业协作、丹灶镇与三水区白坭镇的新材料与现代物流产业协作、九江镇与顺德区龙江镇的家居产业协作;强化与高明区的跨江交通联系、一江两岸景观协调。

顺德区顺德水道以北镇(街)加强与禅城区的产业协作与交通联系,引导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功能南延;加强陈村镇与南海区桂城街道三山、平洲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协作,加强跨区路网衔接。

高明区重点加强与南海区共建西江两岸的生态绿地;加强与南海区西樵镇的跨江交通联系;加强与南海区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

三水区重点强化与南海区狮山镇、丹灶镇在汽配、电子、新材料、物流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加强与狮山镇交通通道的建设。

2、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协调

中心城区与广州:重点加强金融前后台、商务会展、商贸物流等服务功能协调,完善交通、用地、生态建设的衔接;加强广州南站周边地区、芳村桂城地区、金沙洲地区等广佛同城边界协调区的同城整合。

中心城区与南海区:重点加强佛山西站周边地区在功能、用地方面的协调,强化与大沥镇的服务协作,加强与狮山镇战略性交通廊道的衔接与贯通,协调佛山机场周边建设,满足净空要求。

中心城区与顺德区:重点加强与大良、容桂、北滘、勒流、龙江等镇(街)在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家居产业的协调发展;强化平洲、三山地区与陈村镇的商贸物流协作;进一步完善佛山新城与北滘、陈村等顺德水道以北城镇的道路交通衔接。

七、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八、

(一)规划目标

(二)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主导产业

(四)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观光型、都市型、外汇型、品牌型和生态型等五大类型农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环保、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专业市场与会展、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商贸零售、旅游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五)产业布局

(六)

1、重点产业集聚区

建设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大良-容桂产业集聚区、荷城-杨和产业集聚区、西南产业集聚区、狮山-乐平产业集聚区、北滘-陈村产业集聚区、大沥-里水产业集聚区、南海西部产业集聚区。

2、重点产业园区

农业:重点建设南海、高明、三水3个省级农业园区,着力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陈村花卉世界、广东万顷园艺世界等8个农业园区建设。

工业: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五园”,包括南海园、禅城园、顺德园、高明园和三水园。

服务业:重点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新城现代服务集聚区)、千灯湖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绿岛湖都市产业区等28个服务业园区。

九、市域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十、

(一)规划目标

(二)

建立“市域特色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实现对佛山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特色风貌保护 

(四)

自然生态风貌重点保护由基塘农业、江湖河涌水系构成的岭南水乡景观,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构成的南粤自然山林生态景观,由郊区现代农业园构成的都市农业景观。传统人文风貌重点保护、彰显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历史地段等传统风貌集中地区以及民俗活动风貌集中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引导现代城镇的岭南特色风貌建设,塑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城市形象。

(五)历史文化保护

(六)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20个历史文化街区、11个历史地段、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34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9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十二、

(一)交通枢纽体系

(二)

1、铁路枢纽:建设佛山铁路客货运枢纽,包括佛山西站客运枢纽、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规划形成由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站、三水南站、佛山站、西樵站、三水站、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构成的铁路客货运枢纽体系。

2、公路枢纽:建设与完善“七主”+“九辅”的公路客运枢纽体系,“五主”(物流园区)+“十三辅”(物流中心)公路货运枢纽体系。

(三)交通通道建设

(四)

区域交通通道:规划建设集铁路、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等多种区域交通设施为一体的区域交通主通道,进一步完善佛山市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快速联系通道,与广州、肇庆等周边城市共同构建“两横两纵一环”区域交通主通道,强化佛山-广州、佛山-肇庆、佛山-江门、佛山-中山四大联系通道,加强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联系。

市域交通通道:构建中心城区辐射周边地区的完善交通体系,建设集城市轨道、快速路、新型交通(快速公交等)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强化中心城区与大良-容桂副中心、狮山副中心以及其他城市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中心城区以外的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环形高速交通通道高效连接,实现市域交通网络化。

(五)对外交通系统

(六)

1、航空

携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享共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加快佛山新机场选址论证和沙堤机场搬迁工作,做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机场航线网络,与广州机场形成功能互补;发展通用航空,开拓航空业务市场。

2、水运

加强与周边广州南沙港、珠海高栏港等国际港口的联系。加强港区建设,发展海河联运,着力建设三山港区、三水港区、九江港区、高明港区、了哥山港区、北滘港区、勒流港区7大重点港区。

3、铁路

建设与完善“四线三站”高速客运铁路,规划新建佛山西-阳江铁路,衔接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至阳江,与贵广、南广、京广-广深港构成“四线三站(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站和三水南站)”高速客运铁路布局,强化对粤西地区的辐射力。

建设与完善“四线五站”普速铁路:广珠铁路保留既有货运功能,增设客运功能,增设西樵站(客运站),实现深茂铁路引入广佛枢纽;广茂铁路(三水至广州段)货运功能外迁至柳肇铁路,该段仅保留客运功能,设置三水站、佛山站2个客运站。上述广珠铁路、广茂铁路与柳肇铁路、南沙疏港铁路,以及佛山站、三水站、西樵站3个客运站,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2个货运站,形成 “四线五站”普速铁路线网。

4、城际轨道

建设与完善广珠城际轨道、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佛莞城际轨道)、广佛江珠城际轨道、肇顺南城际轨道,规划新增“佛山西-机场联络线、广州-四会城际线”2 条城际轨道,形成城际轨道网,实现与珠三角城市 90 分钟可达。

5、公路

连接区域交通枢纽,共享区域级对外交通设施,与广州共同构建辐射珠三角及以外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构筑一体化综合运输网络。佛山市内规划形成“两环、五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络。

(七)道路交通系统

(八)

佛山市内形成“八横、七纵”的快速路网骨架,构造一体化和高效畅达的客货运交通系统。市域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中心城区与其它组团的出行时间不超过35分钟,中心城区内部出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十)

建设与完善14条城市轨道,其中规划期内建设11条城市轨道。

十三、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十四、

(一)规划目标

(二)

建立“区域级-市级-区级-镇(街)级”四级公共中心体系;优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布局,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多样化的商业服务业体系,增强城市竞争力。

(三)公共中心体系

(四)

规划区域级公共中心1个,为中心城区综合型公共中心。

规划市级公共中心2个,为大良-容桂综合型公共中心、狮山综合型公共中心。

规划区级公共中心5个,包括西南组团综合型公共中心、高明组团综合型公共中心、大沥组团商贸工业型公共中心、西樵组团商贸旅游生态型公共中心、北滘-陈村组团商贸工业型公共中心。

规划镇(街)级公共中心15个。

十五、市域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十六、

(一)规划目标

(二)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乡安全。 

(三)规划内容

(四)

提高防洪排涝设防标准,蓄泄结合,重点建设堤防和排涝体系。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合理设置避震疏散场地、避震疏散通道,完善生命线系统工程的抗震设防。合理设置消防站责任区和消防站,各站装备逐步按社会救援抢险要求配置,完善城市消防供水、消防通道、火灾报警和消防指挥通讯系统建设。规划建设配套完整、布局合理的人防体系,并结合城市建设开发地下人防工程,实现人防建设适应防御现代战争及防治平时重大灾害事故。加强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应急体系。

十七、市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八、

(一)空间管制

(二)

市域划定禁建区,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森林公园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分洪口门、矿产资源密集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地质灾害极易发地区,西江、北江、顺德水道等主干河流,重要生态公益林等地区。

市域划定限建区,范围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森林公园非核心区、河道堤防保护范围、蓄滞洪区、水土流失中度敏感与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一般农田、园地、林业生产基地、生态公益林等农林用地集中区域。

市域划定适建区,范围包括已划定为建设用地的范围和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潜力地区。

(三)生态绿地系统

(四)

加强区域绿地保护与城镇绿化建设,全市形成“一心、两脉、三区、五环、系点成廊、织廊成网”的生态绿地结构。

(五)水系规划

(六)

保护主要地表水体和水生态环境,控制水面率和河网密度,彰显岭南水乡特色。重点建设“三廊(西江、北江、顺德水道)、一区(佛山新城示范水系区)、两环(中心城区两条环城水道)、多带(多条城市内河滨水景观带)”的市域水系生态网络骨架。

(七)绿道网规划

(八)

规划区域绿道总长度352.6公里,城市绿道总长度1327.4公里,其中城市绿道主框架共计419.5公里。

(九)环境保护规划

(十)

1、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和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2、污染控制:市域范围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逐步达到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与城镇生活垃圾有效处理。

十九、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二十、

(一)城市空间结构

(二)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环、两轴、四心、多节点”。

一环:指东平河、佛山水道及两岸构成的环城生态景观带。

两轴:城市综合发展主轴线,指连接佛山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祖庙商业文化中心,以多种高端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发展轴线;季华路-魁奇路商务商业发展轴线,是依托季华路、魁奇路沿线区域形成的、集聚多种功能的城市商务商业发展轴线。

四心:包括佛山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禅西新城中心和祖庙商业文化中心,“三新一老”支撑“强中心”战略实施。

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多节点:包括三山低碳新城、佛山西站交通枢纽、禅西新兴产业基地、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南庄陶瓷商务会展中心、石湾陶瓷酒文化区、鄱阳奇槎商务区。

(三)功能片区布局

(四)

中心城区划分为21个功能片区,包括:

中心城区功能片区布局图

综合服务片区:佛山新城片区(中德工业服务区),绿岛湖片区,祖庙片区,千灯湖片区,石湾片区,北园片区;

综合居住片区:绿岛湖南部片区,张槎东部片区,石石肯-奇槎片区,光明新城片区,佛一环东线片区,佛一环西线片区,平洲片区,沙良河片区;

商贸物流片区:佛山西站枢纽片区,三山低碳新城片区,乐从南部片区;

都市产业片区:张槎智慧新城片区,二桥北沿线片区,禅西新兴产业片区;

生态休闲片区:南部生态休闲片区。

(五)土地使用规划

(六)

2020年,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59.85平方公里,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222.49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8.26平方公里。

二十一、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二十二、

(一)公共中心体系

(二)

规划形成由区域(市)级公共中心、专业服务中心、镇(街)级公共中心组成的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4个区域(市)级公共中心:佛山新城综合服务中心、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禅西新城综合服务中心、祖庙综合服务中心。

规划7个专业服务中心:佛山西站枢纽服务中心、三山新城商务服务中心、禅西新兴产业服务中心、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南庄陶瓷商务会展中心、鄱阳奇槎商务中心、石湾陶瓷酒文化中心。

规划2个镇(街)级公共中心:张槎综合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

(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四)

文化设施:保留已有的市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2处,分别是佛山图书馆和石湾图书馆;文化馆4处,分别为佛山市文化馆、佛山城区文化馆、南海文化中心、石湾文化馆;博物馆2处,分别为佛山市博物馆、禅城区博物馆。规划1处市级文化设施,为佛山新城市文化中心。建设7处区级文化设施,包括禅城区图书馆、禅城联合图书馆、禅城区文化馆、南海区图书馆、南海区文化馆、南海区博物馆,在南庄镇绿岛湖预留区文化设施发展用地。设置镇(街)级文化活动中心6处。

教育科研设施:

在南庄镇佛山高新区和乐从镇南部工业区,新增2处科研基地;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的建设。保留佛山科技学院、佛山广播电视大学、佛山教育学院、南海电视大学等已有4所高等院校用地。在南庄镇绿岛湖预留教育科研用地。保留并完善已有11所中等职业学校;利用已有中专教学资源,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于一体,注重妇女及失业女工的招生及技能培训。

设置普通高中30所、完全中学6所;初中49所、完全中学6所;按每1.5万人设立一所小学,每所小学服务半径约500米,规模以18、24班为宜。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建立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

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已有的市级体育设施,包括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等。新增南海体育场、南海体育馆2个市级大型体育场馆。新增张槎街道-石湾街道、乐从镇、桂城街道3个街道级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

设置三级综合医院12家:保留已有的8家三甲医院,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三级专科医院,南海区新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在佛山新城新建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各一家;在南庄镇绿岛湖片区预留医院建设用地。设置二级医院12家:保留已有的6家二级医院,将禅城区张槎医院建设成二级医院,新建二级民营专科医院4家及港澳资医院1家。

按每3-10万居民或每个镇(街)所辖范围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重点建设口腔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五)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

(六)

建设佛山新城、千灯湖、禅西新城、祖庙等4个大型商圈,佛山西站、三山新城、陶博城、平洲、乐从、鄱阳奇槎和石湾等7个其他商圈。

二十三、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二十四、

(一)历史城区

(二)

划定历史城区范围221公顷。保护历史城区的总体风貌和格局,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快速交通的发生量,增加慢行交通设施、公交线路及站点、中小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广场、绿地。

(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

(四)

划定品字街、梁园、莲花南、任围、祖庙-东华里、新安街、霍氏大宗祠、南风古灶、沙滘西村低地、沙滘牧伯里10个历史文化街区和路州塘边历史地段。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实施保护与规划管理。

(五)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

(六)

严格保护佛山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南风古灶、高灶陶窑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宕贝丘遗址、林家厅、梁园等13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03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7处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近代工业遗存,加强城市考古及地下文物的勘探保护工作。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

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空间载体,保护其社会基础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提供其传承发展的空间,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创新。

二十五、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二十六、

(一)规划目标

(二)

构建“健康、绿色、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力争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

(三)对外交通规划

(四)

构建“城际轨道+高快速路”为骨架的对外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建设与完善“两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的快速路网。

(五)公共交通规划

(六)

完善公交系统,形成骨干公交(轨道+中运量公交)和常规公交的公交发展模式。规划1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规划期内建设与完善佛山地铁1-7号线、11号线。规划9条中运量公交线路。

(七)道路网规划

(八)

规划构筑“七横、九纵”方格网式的城市道路骨架,配以多条“联络线”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补充,共同构成网络状、四通八达的城市主干道系统。

(九)慢行及静态交通规划

(十)

引导“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建立居住区、公交枢纽、就业区之间的联系通道,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强机动车停车场和停车库建设,鼓励小区或公共建筑配建停车泊位对外开放。

(十一)城市交通枢纽场站

(十二)

1、客运枢纽规划

(1)高速铁路客运枢纽1个,为佛山西站。

(2)普速铁路客运枢纽1个,为佛山站。

(3)城际轨道客运枢纽3个,为佛山新城站、南海站和张槎站。

(4)公路客运主枢纽3个,为佛山汽车客运站、湖涌汽车客运站、佛山西站汽车客运站;公路辅枢纽2个,为南海汽车客运站、佛山新城汽车客运站。

2、货运枢纽规划

(1)公路货运主枢纽1个,为三山国际物流园区;公路货运辅枢纽2个,为南庄物流中心、乐从物流中心。

(2)重要货运港区1个,为三山港区货运枢纽(包括三山港平洲作业区和三山港本港作业区);一般货运港区2个,为南庄港区(南庄港沙村作业区和南庄港光明作业区)和乐从港区。

二十七、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二十八、

(一)整体城市风貌特色

(二)

重点塑造现代城镇风貌、传统人文风貌、水乡基塘风貌三大特色。

(三)景观风貌分区

(四)

中心城区划分为祖庙历史文化风貌区、佛山新城中心服务风貌区、乐从创新产业风貌区、佛山西站枢纽门户风貌区、南庄水乡文化风貌区、张槎现代服务风貌区、千灯湖金融风貌区、平洲综合居住风貌区、三山低碳新城风貌区9个景观风貌分区,引导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建设。

(五)景观轴带

(六)

中心城区形成“两主一带四次”的景观轴带体系。

城市景观中轴线:串联历史城区、佛山新城以及沿线的公共设施和公园绿地,整合沿线的商贸会展、教育科研、创意产业、文化展示、行政服务、商业服务、娱乐休闲等功能,打造历史与现代景观协调的城市形象地区。

季华路公共景观轴:串联通济桥、南风古灶以及沿线的公共设施和公园绿地,整合季华路沿线的商业服务、现代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展现现代城市形象。

环城生态景观带:串联、整合东平水道、佛山水道等水系和南部生态片区,展现岭南水乡特色和生态文明城市形象。

打造佛山新城建筑文化景观次轴、千灯湖建筑生态景观次轴、中轴线-千灯湖商业商务景观次轴、佛山西站-绿岛湖-禅西生态景观次轴4条景观次轴。

(七)景观中心和景观节点

(八)

中心城区形成“四心十二点”的景观中心节点体系。

祖庙商业文化景观中心:重点控制祖庙、东华里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形成城市传统商业和文化风貌景观核心。

佛山新城现代都市景观中心:整合佛山新城的大型公共设施及东平河滨水景观,构筑新城现代建筑景观风貌,形成城市对外展示形象的现代景观核心。

千灯湖现代商务景观中心:整合千灯湖、佛山水道一河两岸景观,打造融合现代城市景观与滨水休闲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核心。

禅西新城现代服务景观中心:完善禅西新城区的生产配套、生活配套和城市休闲设施,打造以现代服务为特色的城市景观核心。

打造中轴线北门户创意会展景观节点、两园深村商业休闲景观节点、北园金融商业景观节点、乐从家居展贸景观节点、佛山西站交通枢纽景观节点、智慧新城高新产业景观节点、禅西新兴产业基地景观节点、平洲现代商贸景观节点、三山低碳新城景观节点、南庄陶瓷商务会展景观节点、鄱阳奇槎商务景观节点、石湾陶瓷酒文化景观节点共12个景观节点,凸显城市空间特色与可识别性。

二十九、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

三十、

(一)规划目标

(二)

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三)重点更新片区

(四)

以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城镇为主要更新对象,划定佛山西站更新片区、张槎更新片区、佛山老城更新片区、季华路城市大客厅更新片区、千灯湖金融高新区更新片区、三山新城更新片区、澜石更新片区、佛山新城更新片区等8片重点更新片区。根据总体规划布局和现状建成情况,分别采取功能提升、功能完善、综合整治、用地清退4种更新方式引导更新改造。

三十一、地下空间

三十二、

(一)规划目标

(二)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鼓励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逐步实现城市新开发区及更新地区的立体化开发。新建项目地下化的比例达到10%-15%。

(三)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区域

(四)

竖向分层:地下空间开发分为浅层(0至-15米)、中层(-15至-30米)、深层(-30米以下)三个层次。规划期内以浅层、中层空间为利用重点,适当拓展深层空间。

平面布局:

规划形成“一纵、两横、多节点”的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一纵”:依托佛山地铁1号线、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形成串联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至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的南北向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轴线。

“两横”:依托广佛肇城际轨道、佛山地铁3号线、佛山地铁6号线,形成串联佛山西站枢纽服务中心至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的东西向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轴线;依托佛山地铁2号线、佛山地铁4号线,形成串联禅西新兴产业服务中心至三山新城商业服务中心的东西向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轴线。

“多节点”:是结合城市公共中心和轨道站点,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地区。包括: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祖庙综合服务中心,佛山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佛山西站枢纽服务中心,禅城北站枢纽服务中心,南海站枢纽服务中心,禅西新兴产业服务中心,禅西新城综合服务中心,张槎综合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三山新城商业服务中心。

三十三、规划实施保障

三十四、

(一)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和法规建设

(二)

建立符合佛山实际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内容。加强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健全规划实施的法制体系。

(三)建立规划联动机制

(四)

建立“多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军事设施保护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供应计划等互动一体的城市发展体系。

(五)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决策机制

(六)

完善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涵盖各级规划编制、实施建设等过程。

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决策机制。各级设立相应层级的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规划委员会负责总体层面的统筹和协调。

完善重点建设内容的综合协调机制。从组织机构、运转机制强化区域经济、重大设施、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力度。

(七)完善规划公开和公众参与

(八)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过程。

(九)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机制

(十)

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对规划实施和规划内容提出评价意见,及时修正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

名词解释:

1、城市总体规划

2、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城市化

4、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5、城镇体系

6、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7、市域

8、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9、中心城区

10、

以城市主城区为主体,并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以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

11、城市性质

12、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市规模

14、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5、常住人口

16、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常住人口的规定,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以及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17、公园绿地

18、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19、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

经确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而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

21、历史地段

22、

指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但尚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标准或尚未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

23、历史文化街区

24、

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