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内容详细,无错误)
2025-10-04 05:33:59 责编:小OO
文档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东夷

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东部(海岱地区)居民的总称。随东周时期,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融合,东夷人被同化。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东夷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中原文明不分伯仲。东夷人是中国最古老文字、弓箭、礼制和金属的发明和使用者。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商纣王派大军征伐东夷,使国力损耗,结果被周武王乘虚击败,商朝因而灭亡。《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东夷文化

东夷人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的“旦、钺、斤、皇、封、酒、拍、昃”,目前还在汉字中沿用。

据中国典籍记载,东夷人是弓箭的发明者。《说文解字·矢部》载:“古者夷牟初作矢。”《礼记·射义》中也载:“挥作弓,夷牟作矢。”

东夷拥有很高的陶瓷制作技术。东夷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鸟形的陶瓷表明,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是一个崇尚鸟的民族。东夷人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使用铜和铁的部族。

龙山文化的研究表明,东夷人也是礼制的发明者。龙山文化礼制表明其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中国学者俞伟超认为“如果4000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

考古发现

后李文化(前00-5700年)、北辛文化(前5300-41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2600年)、龙山文化(前3200-1900年)、岳石文化(前2000-1600年)。

东夷的来源

东夷不但是东方的土著,有些也出自炎黄一系,如徐国国君追溯他们的祖先到颛顼、伯益。《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人、秦人始祖蜚廉、恶来、季胜也是东夷。

伏羲,又名太皞(昊),是传说中东夷族最早的领袖,活动区域在主要在豫东、鲁南一带,沿着古济水由西向东发展,在曲阜居住和活动。他的最大贡献是画八卦,造书契,结束了古人类结绳记事和不辨东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的历史,指引人们从蛮荒走向了文明。

少昊又作少皞,是古东夷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亦被视为继太昊族之后兴起的东夷族的又一分支部族,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鲁南一带,故都或封地在曲阜,故曲阜又被称为“少皞之虚”。

蚩尤是东夷族的又一个重要的部落,曾一度是一个以武力强盛称雄天下的部落集团,曾沿黄河西进,先后与炎黄族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剧烈冲突,虽一度得势,最后却被击败。由于他们骁勇善战,死后被奉为战神。传说蚩尤曾经被封于曲阜,并统领着周边的少数民族,其陵墓在东平郡和山阳郡,即今山东离曲阜不远的的鲁西南地区。

夷的含义

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传说和古典文献记载认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东夷领袖。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有观点认为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而上古时代的东夷已经融于华夏族,与后来的东夷并没有太大关系。

含义的变化

东夷原为中原居民对东部部族的称呼,因有九支主要部族又称九夷。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从黄帝时期的山东,到河南一带,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朝鲜和韩国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在《三国志·魏书》中,扶余、高句丽、沃沮、挹娄,东濊也是东夷。唐杜佑《通典》将朝鲜、新罗、倭、高句丽、流求等归入东夷,明代严从简将日本、朝鲜、琉球归入东夷。

附:淮夷

淮夷,是中国古代对南方民族的称呼。更确切地说,指的是商朝、周朝生活在中国东部的黄淮、江淮一带的古民族。

夏朝以前,生活在山东、河北的民族被称作“东夷”。传说中,著名的东夷集团首领蚩尤,在与炎帝、黄帝部落在涿鹿大战,蚩尤大败,导致了东夷集团的瓦解。他们当中,一部分与炎黄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则向南迁移到淮河流域。从这之后,这些人被称为“淮夷”。

又过去了几百年,淮夷不断对占领中原的华夏族发动战争,可是时战时合。这就导致淮夷与华夏族的科学文化的融合,也导致了华夏族追逼淮夷退到了江南。于是淮夷与当地苗蛮族融合,逐渐变成了百越的一个分支,是今天苗族的祖先。

西戎

西戎是古代中国中原王朝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有时又称鬼戎,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朝时称西戎为昆仑、析支、渠搜等。《史记·匈奴列传》记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即绵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镕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于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又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补充:犬戎

犬戎,中国古代周朝时期活跃在周朝西部(今甘肃东部、宁夏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犬戎自称祖先是两白犬,崇拜白犬图腾,属于西羌族的游牧部族。犬戎族是炎黄族之大敌。《后汉书》载:“昔高辛氏(尧帝的父亲)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犬戎在《国语》有记载,周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与周朝时有冲突,穆王考虑西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穆王不听,竟大胜,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

前771年,应申国侯邀请,共同攻击周幽王,占领周都城宗周,杀死周幽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九鼎”被掠,秦襄公发兵救之,并派兵护送周平王回京,此时镐京残破,周平王东迁都城,西周灭亡。自此犬戎始终成为汉族之大患。

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唐代宗太常博士柳伉上疏:“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

传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为犬戎定鼎之地。

北狄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

进入战国,他们主要部分已经华夏化,也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

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

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以及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

唐杜佑《通典》将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归入北狄。

春秋时代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赤狄、白狄和长狄。

1.赤狄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

赤狄又分为六部: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

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团。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说,“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单以狄举者皆赤狄也”,即自前662年到前594年这半个多世纪,是赤狄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北狄与中原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

2.白狄

白狄,亦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前296年为赵国所灭。据说是白姓人的祖先。

3.长狄

长狄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长狄。长狄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有长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南),可能因长狄得名。

南蛮

南蛮是中国古代对南部的部族的称呼。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

而日本文化中的“南蛮”,当初与中文“南蛮”的意思相同,但自15世纪与欧洲进行贸易(详见南蛮贸易)后,则指欧洲、东南亚地区为主。

元朝蒙古人以蒙古为中心,称淮河以南(但是不包括四川)的汉人为“南蛮”、“蛮子”。满清时代,亦有以此作为满人对汉人的蔑称。康熙深知党争之害,但鉴于满汉之间的矛盾,却也不加以整顿,他与旗贵谈话总称汉为“蛮子”,甚至骂道:“蛮子那有一个好人!”

附:中华思想

中华思想,也被称为华夷思想,指的是在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种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具体表现为视中国(中华)为世界中心,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对象。

中国中心主义是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也称作华夷之辨,或者华夷之防,它以是否中国化作为区分华夏和夷狄的标准,“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而事实上在古代东亚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中国作为唯一的文明中心,一个野蛮民族中国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文明的程度。华夷之辨是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四夷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

华夷之辨往往被理解为华夏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种族和国家则较落后,是蛮族、化外之民。中国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关系,其首领最多只能称为王。中国之外的地域,依方位分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齐桓公宰相管仲倡“尊王攘夷”,孔子褒扬他,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又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强调夷狄即使有国君,但不明礼义,还不如诸夏即便国君亡了,但仍保有礼义。孔子作春秋大义,提倡华夷之辨,不强调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义作量度。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国,能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

明遗民吕留良著书道;“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清朝皇帝雍正帝著《大义觉迷录》,驳斥吕留良的华夷之分:“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乎圣德乎!”又引用《尚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虽然就字面上而言,华夷之辨主要以文化礼仪的有无为标准,但因为各民族文化皆不相同,何谓文化礼仪难有客观标准,而就汉字典籍上的记载来看,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可能是以中华思想的有无,或是对中华文化的友善度为标准。这种思想在日本与朝鲜大为发展,日本在7世纪时就视己为华夏,视百济、高句丽与新罗等朝鲜为“夷人”,在13世纪视自己为天下神州,说中国在崖山(南宋灭亡)后再无中国,同样,朝鲜人视日本为“禽兽之国”,称自己为小中华,对中原王朝实行事大主义。越南也自称“中夏”,多次出兵老挝与柬埔寨。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这被称为小中华思想。中国和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合称为中华世界。由于中华世界为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这些地区又称儒家文化圈,又因使用汉字而称为汉字文化圈。

历史

理论性地说明了中华和夷狄区别的文献,目前能确认的最早文献始于春秋战国,或为孔子所提出。孔子主张将周初的礼乐制度化,并排除夷狄起源的文化要素。新朝皇帝王莽一改西汉将夷狄册封为王的习惯,改变华夷秩序的观点,将匈奴和高句丽的“王”降格为“侯”,导致这些国家的疏离。

唐朝对西域拥有主导权,重视异国文化,外国人被唐朝起用的例子并不少见。宋朝的儒学则较强调华夷秩序。明朝被异民族的清朝所灭亡,一些明朝遗臣不愿为清朝效力,并采取抵抗清朝或他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方式。朱舜水则是一位日本的明朝遗臣,据其著作记载,他认为被夷狄治理的中国已非中国,而地日本则更有资格被称为中华,并成为日本的小中华思想的先驱。清朝也自认为是中华,乾隆皇帝作为中华的皇帝拒绝与英国进行平等外交。

影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