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2025-10-04 05:32:01 责编:小OO
文档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

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崖石有阁    薄:单薄。

B. 浸为小渠      浸:渐渐。

C. 而澄澈可鉴    鉴:照见。

D. 属岁旱时      属:接连。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乃溢而西南流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①又东北入于湖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又爱其出之不穷    ②不知老之将至

3.根据文意,摘选文中语句填空。

(1)“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写出了泉水的“        ”的特点。(不超过4个字)

(2)“白野公之深爱之”的原因是“                                ”。(不超过6个字)

第二篇: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⑦,而返其怀。汗漫⑧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⑨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

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

沈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并称“明四家”;又工诗文,为世所重。本文是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288)。作者以画家之睿眼,诗家之慧心,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作者以“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为总纲,逐一描绘登楼四望所见之清秀景致:楼临水,雪囿楼,清波粼粼,树影婆娑,寒气侵凌,物我交融,一派幽闲淡雅、荒寒清空之气象。又在绘景之余宕开一笔,抒发自我遄飞之逸兴,景中融情,情由境生,自然熨帖。

【训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敷说   敷:铺陈。

B. 寒浃肌肤   浃:浸透。

C.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   挟:依仗。

D. 寻改数日             寻:寻思。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凭栏楯上       ②或因寄所托

B.①又四囿于雪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汗漫虽未易平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①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简答:

(1)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2)你从本文状写雪月之观的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第三篇: 

           三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①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②。止生坐森阁未归③,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④,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⑤,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⑥,观之。

    冈合陂陀⑦,木杪⑧之水坠于潭。清凉⑨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匀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⑩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赪11。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12,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13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14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本文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

【注释】旱西门:南京城门名,又称清凉门。②献孺:姓宋,作者之友。③止生:茅元仪,字止生。森阁:茅元仪所建,在乌龙潭附近。④景升:潘之恒,字景升。伯敬:钟惺,字伯敬。⑤华林园:南京园林。原为三国时东吴宫苑。谢公墩:原为晋谢安园池。地近钟山。⑥灵应:即灵应观,道院名。⑦陂陀:倾斜。⑧木杪:树梢。⑨清凉:清凉山。⑩頫:低头。同“俯”。11赪:红色。12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13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14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赏析】

    本文记述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览乌龙潭的经历,叙述简洁,描写精致。首段简述初游、二游概况,交代三游缘起与同游者。后二段按时间顺序,具体写景。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逐层点染,生动地再现了乌龙潭多彩多姿之美。作者写景善于敷色,绿莲、朱垣、翠竹、红霞、明月、金光……五彩斑斓,光影交织,倏忽变幻,令人心旌摇曳。谭元春是明代后期竟陵派的一个代表人物。抒写“孤行静寄”“幽情单绪”是竟陵诸子的创作宗旨之一。本文也可约略见出。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⑴谢公墩取微径南来(    )

⑵匀入浚潭中(   )

⑶筏行潭无所不之(    )

⑷令筏先就之(   )

⑸适有灯起荟蔚中(   )

⑹殊可爱(  )

2.简答:从宋子对我所说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认真品读下列句子,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点”字换用“隐”或“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2)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加点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加点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