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广东省2015-2016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10-04 05:33:26 责编:小OO
文档
广东省2015-16中考语文试题

说明:1. 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1分)

(2) □□□□□□□?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分)

(3)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1分)

(4)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

□□□□□,□□□□□。(2分)

(5) 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lián yī。

(2)一切都是shùn xī,一切都将会过去。

(3)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月宫仙桂上尽兴玩耍,míng sī xiá xiǎng,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

(4)不愧是法律界的zhōng liú dǐ zh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等到小鸟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B.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C.进入九年级以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比以前更加苦心孤诣地学习,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D.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初中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了。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我校将成为众多莘莘学子读书的理想之地。(把“完善”改为“改善”)

   B.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能够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去掉“在”和“中”)   

C.同学们写作文,要仔细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把“切忌”改为“切记”)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倡议下的亚洲区域合作又迈出坚决的一步。(把“坚决”改为“坚实”)

5. 阅读冰心的诗,请另选两个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符合该事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4分)

原作: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二、(46分)

(一)(10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C.第二段中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古与今对比等。

(二)(9分)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9.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非学无以致疑 (致疑:提出疑难)     B.非问无以广识 (广识:增加知识)

C.其奚决焉( 奚:何,怎么样)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有道:有方法)

  10.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等 于 己 者 问 焉 以 资 切 磋 所 谓 交 相 问 难 审 问 而 明 辨 之 也

11.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3分)

 

(三)(10分)   

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⑴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⑵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愿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找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⑶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群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⑷当下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乏市场。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少国人有“补课”意识和“赶超”意识。于是,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却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甚至有奢侈品品报告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土豪”一词,应运而生。 

⑸与此相映照,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极低的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被物化的隐忧。要重拾浪漫,必先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⑹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赓续传统,一是开拓新路。 

⑺中国人真的不浪漫吗?尽管“浪漫”一词基本是外来语,但实际上,“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早已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使用过,苏东坡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只是在古人那里,词义略有不同,更强调与自然相亲和心灵的自由。     

⑻事实上,不管是文人还是民间,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都充满着浪漫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惊奇与灵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有生命,组成一个顾盼神飞的有机世界,精神故乡与现实故乡合二为一,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⑼开拓新路,则必须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因此,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小清新”“小确幸”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待之,毕竟是他们反抗物质主义、冲破整齐划一,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一种姿态,尽管他们仍然缺少一种更为广大的情怀。 

⑽有一种看似非常“理性”的人,这种人在甘地那里被描述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 

⑾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分析,不符合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的生活态度是浪漫的死敌。

B. 部分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能帮助其拥有浪漫的生活方式。

C. 要重拾浪漫,必先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D.重拾浪漫的途径之一是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当下中国人不浪漫的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可放在第⑧段作论据。   

D.在第⑨⑩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14.请简要分析⑦⑧两段的论证思路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四)(17分)

雪地里的迎春花

⑴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⑵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⑶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⑷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⑸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⑹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⑺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⑻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⑼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⑽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⑾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⑿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⒀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⒁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

    ⒂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⒃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⒄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⒅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15.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请简要分析母亲第二、第三次流泪的原因。(4分)

第一次:父亲离家,母亲因不舍而流泪。

第二次: 

第三次:

1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 文章末尾写到“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请揣摩文意,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最想对“母亲”说的话。(4分)

18. 说说文章以“雪地里的迎春花”为题有何妙处。(5分)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作家张晓风在《遇》一文中写道:“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生命是一场场的遇见,也许是田间的野花,空中的流云;也许是书中的箴言,史上的圣哲;也许是某个人,某件事……等到遇见的那一刻,生命因此而不同了。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字数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在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不幸,到了冬天,自己还活着,那就再说吧。原先,他一思索,便想到一辈子的事;现在,他只顾眼前。经验告诉了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卖了棉衣,他觉得非常的痛快,拿着现钱作什么不好呢,何必留着等那个一阵风便噎死人的冬天呢? 

慢慢的,不但是衣服,什么他也想卖,凡是暂时不用的东西都马上出手。他喜欢看自己的东西变成钱,被自己花了;自己花用了,就落不到别人手中,这最保险。把东西卖掉,到用的时候再去买;假若没钱买呢,就干脆不用。脸不洗,牙不刷,原来都没大关系,不但省钱,而且省事。体面给谁看呢?穿着破农,而把烙饼卷酱肉吃在肚中,这是真的!肚子里有好东西,就是死了也有些油水,不至于像个饿死的老鼠。 

1.文段选自小说              ,作者是           。(2分)

2.结合作品说说祥子进城之初与文末有着怎样的区别?(4分)

3.从祥子的“三起三落”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4分)

语文参

一、(24分)

1.(10分)

(1)(1分)惟吾德馨

(2)(2分)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3)(1分)折戟沉沙铁未销

(4)(2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5)(4分)君未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涟漪(2)瞬息(3)冥思遐想(4)中流砥柱

3.(3分)C

4.(3分)A(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子。与前文“众多”语义重复了。)

5.(4分)示例:

井底的蛙,当你坐井观天时,世界变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云端的月,当你遍洒光华时,夜晚便亮了。

自由的鱼,你离开了水时,呼吸都困难了。

二、(46分)

(一)(10分)

6.(3分)

(1通“避”,躲避。  (2)用脚踢(3)停止,放弃   

7.(4分)

(1)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3分)C  (正面)

(二)(9分)  

9. (3分) D (有道,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10.(3分)等 于 己 者/ 问 焉 以 资 切 磋/ 所 谓 交 相 问 难/ 审 问 而 明 辨 之 也 

11.(3分)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互相辅助而进行的,不学习(就)不会发现疑问,不提问(就)不会增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奋地提问,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有时不通晓在事理上,了解其中大的(道理)了,但有时不了解其中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问他们问借以破解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道德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问他们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凭借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凭借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问”。(对)道德才能同自己相等的人,问他们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探讨,明确地分辨那些问题。

(三)(10分)   

12.(3分) B

13.(3分) B

14.(4分)第⑦段首先提出问题“中国人不浪漫吗?”,然后指出“浪漫”一词早已被中国文人使用过,并列举苏轼诗句加以佐证;第⑧段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陶渊明、孟浩然等诗句论述了“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充满浪漫情怀”的观点。(3分)作用:第⑦和第⑧两段具体充分地论证了上文提出的“重拾浪漫的途径之一是延续传统”的观点。(1分)

(四)(17分)

15.(4分)第二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第三次: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每点2分)

16.(4分)根据“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分析出他是一个爱儿子的父亲;根据父亲为母亲买了“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并亲自“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分析出父亲爱妻子;根据“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以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分析出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根据“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的父亲看到妻儿时“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分析出父亲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不想让妻儿看到自己穷困的处境。(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17.(4分)围绕“发卡是父亲生前买给母亲的,寄托了父亲对母亲的爱,现在父亲虽然过世了,但发卡可以替地下的父亲陪伴母亲,守护着母亲,这种爱可以抵御严寒,温暖母亲的心。”作答。示例:亲爱的母亲,父亲和发卡虽然不在了,但他对您的爱永远不会丢失,父亲送给您的发卡,将会在雪地深处默默绽放,就如父亲对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消逝,他的温暖将伴随我们度过寒冷的冬日,直至春暖花开。

18.(5分)“迎春花”本只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而此处却在“雪地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在文章内容上,作者并非写的自然界里的迎春花,而是父亲为母亲买的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1分), “雪地里的迎春花”寓指父亲与母亲之间深深的爱能给人以温暖(1分)。在文章结构上“迎春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且与文章结尾处相照应。(2分)

附加题(10分)

1.(2分)《骆驼祥子》 老舍

2.(4分)刚进城的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吹苦耐劳;文末的祥子已经变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4分)示例一:即便外部环境如何糟糕,我们也不能丧失人生目标,否则就会逐渐沉沦下去,如文中的祥子,怀着美好的梦想进城,却在连番的打击之后自甘堕落,成为一个社会的弃儿。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外部环境的影响是次要的,关键是自身的因素。祥子在生活打击之后堕落了,如果他坚持接近曹先生之类的人,坚持积极向上,情况可能会改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