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5-10-04 05:33:36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于世,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两篇经典名篇历来为鉴赏家所称道,自发表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即使在语文教改如火如荼地进展的今天,它们依然有着极大的教学价值。《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高中新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适合中学生诵读、赏析。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输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一)内容的设计基点

1、分析写景。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要过的一道门径。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不同文章,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

2、体会情感。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为情而设,情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将自己的感情调适到最饱满最充沛的状态;其次要专注于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发展变化等,要把这些课文当“情文”来读。

3、注重审美。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趣味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评价。

4、品味语言。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中学生学习散文,品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要有充沛的感情,读出语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5、读写结合。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鉴赏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鉴赏散文作品的写作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小散文,哪怕写片段也行;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指导学生写课文赏析文章等等,起初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写成文章,表达一点个人感想就可以了。

(二)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3课时; 《囚绿记》1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四、单元教学构想:

(一)赏析美景

尽管这三篇课文写作方法各异,写出的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按照常规,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这里简要分析这些课文的写景特点。

1、摄取景物片段。这些课文都不太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必然只写片段景物。这种片段景物,可以是景物的空间片段,也可以是景物的时间片段。前者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后者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作者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尽管还可以有其他写法,也可以不写景物片段,甚至随心所欲地写景,但那样写,无法集中写景,不可能写得充分、细致,而且章法混乱,或者呆板,缺乏艺术性。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要在这种景物片段上多加体会,以得到更加鲜明的印象、更加充分的感受。

2、选择写景角度。作者总是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如《故都的秋》的“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写俯视之景。《瓦尔登湖》的“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这是写远景兼静景;还是这篇课文,“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给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些小小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这是写近景兼动景。总的说来,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因此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当然也不能否认一种角度写景的意义、作用,如果是专取一种角度写景,可以将景物的特征写得充分、彻底。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并获得写作的启示。

3、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背景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具有诱人的魅力。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应集中力量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写景状物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这是化文字形象为脑海中的具体形象并进入课文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体会和借鉴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间断者,是为着抒情写意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写景中断,代之以叙事或议论。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作家的情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正显示文章情脉的跌宕多姿。这些课文的情感表现各有特色,试列述之。

1、情感的一致性。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较为“平”地展开的。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按这三个特点或三种感受来写作,情感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的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如《荷塘月色》,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可以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当然不排除其他方面)把握作品中的情感、作家的心怀;不但要理清写景状物的线索,还要理清作家的情感线索。赏析景物描写时固然可以津津乐道,赏析作家情感线索的起伏、隐现同样是很有趣味的。

(三)品味语言

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之美,所以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体会深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于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感情、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然而有些老师在散文教学课堂上罔顾学生对语言认知、品味的必要性,直接引领学生攀登形而上的“空中楼阁”,结果学生学完之后仍是茫茫然、昏昏然。

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以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音乐性、画面感和哲理性,边读边体会作者心灵之搏动;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作家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很多师生还没有意识到背诵现代散文的重要性,以为只有古代散文才值得背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熟读背诵现当代散文,学生可以获得比熟读背诵古代散文更加强烈的感动和启悟,并获得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文学语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圈点批注的能力水平,写景状物散文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不应该错过以“写读”的形式品赏精彩精美的散文语言的机会,每课的“研讨与练习”都至少有一道揣摩语言的题,起着示范作用。总之,重视品味语言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品味语言的“入口”虽小,但“出口”很大,可以通往广阔的天地。

(四)探究人文精神

在当今课改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挖掘、探究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也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总的说来,人文精神不是额外添加的,或是通过生硬地张贴标签命名的,而应视作语文课固有的要素和资源,以前不太重视这一教学目标,如今这一目标更加凸显了。如何在本单元探究人文精神,这里试作探讨。

1、接受美的熏陶,激发美的追求。

写景状物散文始终贯穿着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等,甚至可以说这些审美要素是作家审美心灵的外化。读者读它们应该接受这种美的熏陶。这种“接受”,借用前文所述,一是赏析美景,二是品评美情,三是品味美言,也就是说让学生看到一个美的文本,一种美的创造。如果能做到这一层,庶几把握了课文的美的要素。但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把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内化为学生自己身上的东西,灵魂里的东西,逐渐养成对美的热爱、追求,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例如诵读《荷塘月色》,要能有前人说的“余香满口”的感觉,能在脑海中产生美的画面,掩卷沉思,仿佛心身处于一种美好的情境氛围当中。照此训练,年深日久,必然有助于养成美好的情怀,提高审美的能力。

2、感受文化韵味,提升文化品位。

增强语文课本的文化蕴含,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当前语文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山水本身没有人文色彩,一旦纳入人类的视野,印上人类的足迹,被赋予人类情感的象征意义,也就有了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这种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蕴含于文本中,开启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沟通。散文作品的人文底蕴、文化韵味有多深多浓厚,取决于作家的自身修养和作家的创作状态;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文化韵味的丰富与贫瘠、深厚与浅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读者对人文精神摄取的深浅、多少。本单元中的课文大都可以挖掘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故都的秋》,作者对秋的感觉不是仅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直观感受上,而是迁移到古今中外的广阔领域,沟通与文化人、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感受,写出了一个饱读中国传统诗书的人士对秋的感觉;《瓦尔登湖》同样是以一个文化人、文明人的身份,表达对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就告诉我们,读到的不只是一个美的文本,还是一个充满文化意蕴的文本。

3、体会崇高情感,净化灵魂世界。

山水可以美化情感、净化心灵,模山范水的散文可以起到类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作品对读者的心灵的感染力更强于自然山水。如专家所说:“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所以读《荷塘月色》,应能读出情感的、道德的东西来才是真正读懂读通了。又如《囚绿记》具有感人魅力,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作品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只有悟到这一层,才能体会到这篇课文的真正价值。这就告诉我们,读散文不光要读它的“文学文本”“文化文本”,还要读它的“道德文本”“心灵文本”。

五、教学实施流程设计

(一)布置预习,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要求学生通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等三篇课文,分课写出预习案。预习案必须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作者以及相关文学常识,主要包括5个要素:

①人――作者姓名、字、号、称号

②时――作者所处的时代

③地――作者的籍贯

④作――作家的代表作品(如果注解中没有则查阅相关资料予以补充)

⑤评――人们对作者的评价

例如:

《荷塘月色》,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散文作家、学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代表作品有《背影》《毁灭》《欧游杂记》等。

2.积累字、词、佳句。

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把该字及其拼音各抄写5遍,生词要解释,佳句要抄写下来。

3.写出感悟与赏析。

“感悟与赏析”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且联想自己相似的情感经历;其二,在每篇文中找出3-5处能很好地表达感情的词句或细节,分析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说作者运用这样的词句或细节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好处,分析得越具体越好,切忌空发议论。

4.完成指定的课后练习

(二)分组研讨。

把学生分为四个研讨小组,每个组深入研究一篇课文,具体完成以下五项任务:

①全面概括课文表达的感情,分析得越具体越好。

②在每篇文中找出能很好地表达感情的词句和细节,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分析作者运用这样的词句和细节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妙处。要求逐条分析,不能笼统而言。

③相互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解答课后练习。

(三)研讨成果展示。

质疑辩论:由其他三组分别向发言组提问,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在预习该篇课文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发言人的演讲进行质疑,还可以从发言小组研讨的课文中发掘其它的问题,每个组可以提两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发言人回答,也可以由发言组的其它成员回答,还可让发言组经过讨论后回答。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及时加以点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