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数字化境遇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2025-10-04 05:33:35 责编:小OO
文档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数字化境遇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课题编号:201406062)。

[作者简介]苗培周,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摘要]互联息技术不仅是一场物质,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教育变革,正促使教学和学习发生着重大变革。从一定意义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

业能力。调查发现,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不断拓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等问题。为此,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性影响,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完善教师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加强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数字化境遇;互联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境遇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苗培周

(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随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的出台和实施,信息化已经上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除了要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抓好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为了进一步掌握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状况,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研究者以石家庄市部分乡村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从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信息化学习和发展等方面对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状况和专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以期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教育发展实际,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石家庄高新区、藁城区26所村小或乡镇中心小学的360名教师进行的。在这些学校统一组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填答并回收,共回收36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8.80%。其中,在性别分布上,以女性教师为主,占84.60%,这反映出乡村教师“阴盛阳衰”的现象依然突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0岁及以下人数占71.20%;在学历分布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94.10%;在职称分布上,中高级职

称教师比例达到57.20%。

问卷内容根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有关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了较大提升,但认识尚需深化1.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与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认识

调查还发现,教师们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性因素认识不一。26.25%的教师认为更新教学观念重要;61.25%的教师则强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之于教育教学实践改进而言,不仅仅是技术支持,更是一场认知思维方式的变革,对教育系统(结构)变革具有全局性影响。

2.教师对多媒体常用设备及其新技术的操作应用水平差异较大,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是实施信息化教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基础。笔者对教师的电脑操作、设备安装及常见工具软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6.25%的教师在安装、使用电脑等常用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面处于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的水平;而在基本的电脑程序和文件管理方面,76.87%的教师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但在对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的电脑工具软件的使用方面,仅有27.50%的教师表示很熟练,并能利用这些工具软件制作非常熟练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资源。总体来说,10.63%的教师处于恰当使用和创新阶段,能够创新和改进教学技术;48.75%的教师处于消化吸收、不断提高的改进阶段,能够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并与同事切磋经验。上述数据说明,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常用设备的操作应用水平并不是很高,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3.教师利用技术手段获取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能力有一定提升,但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

获取、处理、利用信息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体现。在信息获取方面,85.00%的教师经常上网,并能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地检索、浏览并下载教育教学信息;55.00%的教师在平常教学生活中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教育类网站以便及时了解有关教改信息和教研成果。在处理和使用信息方面,17.50%的教师经常使用资源库,并能对其中的资源进行适当加工和合理运用,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使用;48.75%的教师能检索资源库,并对检索的资源进行适当筛选和简单使用;26.25%的教师仅仅会检索,但不能有效使用其中的教学资源;还有7.50%的教师还不会检索资源库。

上述数据表明,不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起步或初步应用阶段。调查还发现,20.38%的教师认为自己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得益于大学学习,47.13%的教师主要靠自学,32.49%的教师则表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通过在职培训获得。这些数据表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有一定发展,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

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融合性,并不是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更体现在这些知识、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情境的交互、渗透和融合上。[2]这一特点突出表现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分析与目标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核心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

1.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差别较大,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不过关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具有鲜明的境域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会根据对信息化教学的特定情境和条件、具体内容等境遇性实践生态做出独特的教学判断和选择。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53.75%的教师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地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或什么条件下适合使用信息技术,37.50%的教师只是一般了解,而8.75%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清楚在日常教学的适用条件。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过关。

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时,93.12%的教师能够根据现有资源和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生成真正符合教学实际的资源。6.88%的教师则是看其他教师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加工制作并能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

2.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信息化学习

调查数据显示,57.50%的教师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地知道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应该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40.00%的教师只是一般了解,2.50%的教师不清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干预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75.00%的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资源时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加以引导学生的学习;19.37%的教师虽然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做;5.63%的教师则是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表明,多数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为学生设计和布置探究性任务作业时,29.37%的教师会教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查找;28.12%的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网站等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这说明,多数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3.教师信息化教学反馈与评估能力明显不足

调查发现,17.50%的教师经常使用BBS、微信、博客、QQ、Email等技术工具或手段与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和指导;30.62%的教师有时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指导学生;23.75%的教师很少使用;28.13%的教师则没使用过。35.00%的教师经常使用BBS、微信、博客、QQ、Email等技术工具或手段与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36.25%的教师偶尔使用技术手段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过;23.75%的教师虽然没有使用过,但打算今后尝试使用新技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情况;5.00%的教师则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这些数据说明,教师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信息搜集方面还缺乏应有的意识和思想,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师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实现自身专业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13年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衡量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准。

1.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方面有积极认识

调查发现,91.80%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自身专业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支持,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46.25%的教师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日常教学工作的工具,37.50%的教师会主动利用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14.40%的教师会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种有力手段。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依然有较大差距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其他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由竞争开始转向了团队合作,因为“社会需要那些善于问题解决、协作和学习的知识型工作者”,教育尤其如此。在互联息社会中,教学和学习的成功更加依赖交流、协作和对话技能。笔者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同事、同行、专家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情景开展了调查。结果发现,在与同事/同行交流方面,17.50%的教师经常会利用BBS、微信、博客、QQ、Email等技术工具或手段与同事/同行就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36.25%的教师有时会使用这些技术手段进行交流,但并不频繁;

46.25%的教师很少或没使用过这些技术手段。而在与专家交流方面,仅有5.63%的教师经常使用BBS、微信、博客、QQ、Email等技术工具或手段与专家进行请教问题或进行教学研讨;32.50%的教师偶尔使用这些技术手段向专家请教;57.50%的教师没有做过,但今后打算这样做;还有4.37%的教师则认为没有必要做。

这些数据表明,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距离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

3.利用博客、微课、电子书包等技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师不断增多,但还没有养成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习惯

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化数字技术得以共享,为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极大便利。笔者就教师撰写教育博客、微课以及电子书包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博客使用方面并不理想,仅35.00%的教师使用过博客,54.37%的教师对博客有了解,但没有使用过,10.63%的教师既没有了解,也没有使用过。在使用过博客的教师中,动机各有不同,有14.29%的教师出于改进教学目的使用过博客;55.95%的教师则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0.24%的教师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记录自己的经验,促进自我发展;9.52%的教师主要在于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

在微课教学方面,三分之二(67.00%)的教师非常看好或者看好微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前景。40.13%的教师表示自己在教学中使用过微课,57.32%的教师对微课有了解,但没有使用过,2.55%的教师表示没有听过也不了解微课。尽管四成教师使用了微课教学,但仅有11.58%的教师满意自己的微课教学,48.42%的教师对自己制作的微课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在电子书包资源方面,仅有9.40%的教师使用过电子书包资源,47.65%的教师听说过,但没有使用过,42.95%的教师根本没说过。教师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呈现方式(30.22%)、系统稳定性和下载速度(22.3%)、优质资源少(17.99%)、内容更新慢(13.67%)。

上述数据表明,多数教师们还没有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也没有掌握信息社会中专业自主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说,经过职前学习、在职培训或自学,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在教学实践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数据显示,32.50%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60.00%的教师表示略有提高。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深刻认识,仅有5.62%的教师总是能够掌握新的信息技术,

不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此外,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迫切,近三成(28.68%)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资源比较零碎、系统性不强,更有6.88%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没有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等突出问题。

三、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建议

(一)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性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日益产生着性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活动的要素,促进了教育教学实践型态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尤其是学生学习生态的全面创新。[4]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教师资源配置以及教与学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形成一种新的信息化学习生态。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身处真实的信息社会的教育,对信息技术避无可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主动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认真、全面审视教育技术,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变革[5],谋求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引导教师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性影响,有必要站在社会文化变革背景下开展。从根本上说,信息技术更是一场文化和思想变革,只有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想价值,才能真正调整教师的行动信念。

(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首先,规范培训。自2013年启动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这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提供了标准,是开展教师培训的基本依据。各教师培训机构应当认真学习、充分领会其中精神要求,严格落实,确保实效。

其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使培训由“管理主义”走向“服务教师发展”。教师培训实质是成人学习,应当按照成人学习的特征组织安排教师培训工作。对参训教师来说,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因此,应当改进教师培训模式,遵循主体间性的原则,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和自由,建构起一种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关系,尊重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不同需要,实施分层培训,进而真正提高教师培训教学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6]

再次,突出实践导向,精选重点培训内容。教育技术是一种应用能力,培训必须突出实践导向,以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把重点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培训上,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7]

最后,建立和完善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职后培训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还要考虑如何确保发展机会与教师的需求相匹配。此外,还要考虑培训的后续支持以及时间安排。在这里,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学习型网络社区,要形成有效的教师协作环境和氛围,通过系统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和专业自主发展。

(三)着力激发和强化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突破和超越,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过程中,其设计、制度安排以及具体组织运行等过于强调外在力量,严重压抑了教师在自我职业发展的精神需求,致使教师处于一种“被发展”状态。[8]这种“被发展”的实质就是“不发展”,不仅会淡化教师的主体意识,消解教师的进取心,更会搁置教师对自我价值、职业理想乃至人生幸福的意义建构。[9]只有当教师充分投入到自我设计、实施个人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才会真正获得自主发展。[10]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增长,对“我会成为什么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有着明确清晰的认知,能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就现实来说,很多教师尤其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并不太感兴趣,即使配置了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设备,使用率也不高。因此,激发和强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随着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互联网接入率和多媒体教室普及率都有了大幅提升,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通用软件,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学科软件研发能力不断加强,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然而,就整体而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建设仍显滞后,适合个性化教学和学习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一些资源仅限于县域内共享,区域性、全国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倡导“利用、建设、贡献”的理念,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强化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建立和完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激励机制,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7]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2]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

力培训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04-111. [3]马晓玲.宁夏移民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5(11):123-128.

[4]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

教育研究,2014(3):88-95.

[5]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性

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6]苗培周,何俊华.基于问题的学习对中小学教师培训

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88-91.

[8]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

实挑战与可能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1(4):1-6. [9]成尚荣.教师教育应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N].中国教

育报,2010-01-15(5).

[10]姜勇,洪秀敏,庞丽娟.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