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李白《静夜思》考证
2025-10-04 05:33:02 责编:小OO
文档
李白《静夜思》考证

——兼与张一民、王彩琴二先生商榷

孙宏亮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李白《静夜思》的重新解读,否定了前人之说,重新考证了《静夜思》的作时和作地,即认为李白《静夜思》当作于天宝六载(747年)至天宝八载(749年)秋,其时李白在金陵。

关键词 李白 《静夜思》

《李太白全集》(下称《全集》)卷六《静夜思》诗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一作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然而关于它的作时和作地的考证,迄今却少有定论。詹瑛先生《李白诗文系年》对此诗未着一字;郁贤皓先生《李白选集》按曰:“此诗乃客久而思乡之辞,疑作于‘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但究竟作于何年,也没有具体说明。可见,两位学者对《静夜思》的系年都十分谨慎,不曾轻下结论。近日,偶读张一民、王彩琴二先生合撰《李白〈静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下称《新考》)一文,文末云:

综上所论,我们的结论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其写作地点当在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毫无疑问,《新考》作者对《静夜思》的作时和作地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论断,其中也不乏精彩之见,然而,细玩其文,实有可以商榷之处:第一,从文章来看,张、王二先生基本上是同意郁贤皓先生的观点的,即认为《静夜思》是“客久而思乡”、“陷于贫因”时所作,但除此而外,他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不久,李白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在这种特定情境下,胸怀四方之志的大丈夫李白才会产生……殷切的思乡之情”,才能写出《静夜思》这样的诗来。李白出蜀漫游的时间,王琦《李太白年谱》定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秋,詹瑛、郭沫若皆从之。郁贤皓先生《李白出蜀年》认为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秋,早此一年。《新考》作者既使按照郁先生的说法,则距开元十四年(726年)也不过两年时间,这显然与“客久而思乡“不相符合;第二,《新考》作者之所以断言李白得病的唯一证据是《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一诗,但关于这首诗的作时和作地,他们并没有详细考证。既使依其所言,李白重病卧床,他又怎么会在深夜作诗呢第三,《新考》作者还认为《秋夕旅怀》是《静夜思》的“续篇”,二诗“同时同地所作”。但细考《秋夕旅怀》的作时,詹瑛先生系于乾元元年(758年)并引萧士语曰:“此诗太白作于窜逐之后乎,收

到身在遐荒,心怀旧国,词意悲悽哀哉

”!与开元十四年相差三十多年,不知《新考》作者所据为何而且诗题有“旅怀”二字,也绝非静夜卧病时所作,则十分明显。所有这些都表明,《新考》作者对《静夜思》的考证或有疏漏舛误之处,不足以令人信服。

事实上,要考证《静夜思》的作年和作地,仅仅依靠诗中所流露的思乡之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对诗境的把握和玩味,准确阐释诗人写作此诗当时之情景及其产生思乡情绪之由来和所指。无庸讳言,在这方面,《新考》作者对《静夜思》的解读是有偏差的。其表现有二:(1)对诗中“床”字的解释;(2)对诗中“故乡”所指的理解。

…………

=================================================

李白《静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

张一民 王彩琴

内容提要 关于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问题,以往的观点有误。本文认为,该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天,李白26岁,时在扬州。

关键词 李白 《静夜思》 扬州

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也是国外凡喜欢唐诗的人所熟悉的一首诗。历代的诗评家们都对这首诗予以高度的评价。如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但是,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作年及作地,至今却仍无定论,故笔者拟就此作一重新考订。

关于这首诗的作年及作地,过去人们多未涉及。即如詹瑛的《李白诗文系年》和日本花房英树的《李白歌诗索引》等,对此亦付阙如。近些年来,由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著的《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日文版原名《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辞典》)、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李白选集》中才涉及到这些问题。这三家的观点分别是:

其一,作于李白“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郁贤皓《李白选集》云:“按此诗乃客久而思乡之辞,疑作于‘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作地未定。

其二,作于开元十五年(公元七727年),李白27岁,作地或在安陆寿山。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按]此诗思乡之情略似上年(指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夕旅怀》,其作时当相去不远;又诗中有‘山月’一语,当系山居所见,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该书将这首诗系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时年27岁。安陆,唐时属淮南道安州(安陆郡),即今湖北安陆县。寿山,在安陆县西北60

里。

其三,作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白31岁,作地在安陆小寿山。日本

前野直彬、名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云:“[鉴赏]这是李白三十一岁寓居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小寿山时所作,描写由静静的月光引起的思乡之念。”

笔者认为,安旗和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的说法不妥。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春,他离开金陵往扬州。是年秋日卧病扬州,俟病愈后即于冬日离开扬州,经陈州,初谒李邕。接着,他又北游汝海,继而又经襄阳南下洞庭,将蜀中友人吴指南的遗体埋葬于“鄂城之东”,最后到达安陆,隐居于寿山中。开元十五年春,李白作《上安州裴长史书》。大约故相许圉师从裴长史那里得知了李白,遂予“见招,妻以孙女”。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霸焉。”“三霸”,即三个秋天。可见,李白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当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秋。那么,应该说在是年春夏之间,李白便与许圉师家开始来往了。《静夜思》一诗显然写于秋天。这一年秋天,李白刚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自然是不可能作此诗的。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秋,李白尚在长安、开封、宋城及洛阳一带游历,而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秋始回到安陆。因而,《静夜思》一诗,也不可能作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秋。就其作地而言,在开元十五年秋及开元十九年秋,李白也已不在安陆寿山隐居。所以,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不可能作于安陆寿山。

郁贤皓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他并未具体地确定这首诗的作年作地。而且,仅说“贫困”是李白思家的主要原因,似亦不大确切。

笔者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天作者卧病期间,李白26岁,时在扬州。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恶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由此可知,李白离开四川时带的钱是不少的。在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春这一段时间内,他虽南游洞庭,东游庐山、金陵一带,却并没有花费多少。只是从开元十四年春至是年秋日,在扬州“不逾一年”的时间内,因轻财好施,救济“落魄公子”,才“散金三十馀万”。然而,这时还并不是李白经济上最贫困之时。因为,如果这时李白经济已经达到最贫困之时,那么他便不会在是年冬离开扬州后经陈州、北游汝

海及南下襄阳、洞庭,而会直接就近隐居山中的。在开元十二年秋至开元十五年春这一段时间内,李白经济上最贫困之时

,当是他“丐贷营葬”蜀中友人吴指南之时。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襢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刀,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或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但是,《静夜思》一诗显然并不作于此时。因为,李白二次南下洞庭将蜀中友人吴指南的遗体埋葬于“鄂城之东”的时间,当在开元十四年冬至开元十五年春之时,然而《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则显然是在秋天。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附件1

原载:《许昌师专学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