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学大纲(试行)》
2025-10-04 05:31:48 责编:小OO
文档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课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大纲(试行)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导向,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践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通过对劳动自身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历史、创造美好生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道理;体察认识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学生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并能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情怀。

三、课程要求

1.本课程列入学校劳动教育课教学计划,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建议用16学时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及综合测评。

2.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通过课堂内外的劳动实践活动来体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真实意义,让学生懂得劳动才是成就自身技能梦想的有效途径。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围绕劳动价值、劳动形态、劳动主体、劳动准备四个主题,按照价值性、建构性、审美性教育原则,通过问题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思考,从内心深处感悟、认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审美愉悦中主动完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有效学习。

(一)劳动价值:历史的

1.劳动创造历史。通过对一块古城砖形成过程中所凝结劳动的探究,带领学生一起去探寻劳动创造历史的,进而昭示劳动在历史中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的每一幅辉煌画卷、每一次沧桑变革,无不刻上了劳动的印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历史。

2.劳动创造文明。人类凭借辛勤劳动,不仅书写了历史,还创造出璀璨的物质文明和伟大的精神文化。古今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用劳动铸就了璀璨的文明,同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还通过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劳动之美的礼赞。

3.劳动成就人生。劳动创造历史、创造文明,也造就了劳动者最有意义的人生。劳动不仅能给世界带来美好,更能凸显劳动者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成就劳动者精彩的人生,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从而获得非凡的人生意义。

(二)劳动形态:璀璨的星空

1.劳动的历史谱系。劳动让人类告别古猿,劳动也始终与人类历史相伴。原始社会,劳动让人类走上进化的道路,和古猿类“分道扬镳”;农业社会,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以及手工业,此时的人类劳动仍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业社会,工业对劳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影响巨大,一部分体力劳动被机器所取代,脑力劳动的作用日益凸显,劳动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

2.劳动的现实形态。旧的劳动形态在不断消亡,新的劳动形态在不断产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形态也日益复杂,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劳动的专业性不断提高、消费性劳动日益增多、劳动的综合性程度加强。而无论是传统劳动还是新型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生产性劳动还是消费性劳动,每一种形态的劳动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劳动形态,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3.什么样的劳动更有价值。不同种类的劳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劳动形态日益复杂的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哪个更重要?这些问题对认识劳动、尊重劳动以及开展劳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家务劳动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却创造着舒适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且还饱含着促进家庭和睦、温馨、幸福等重要价值。

(三)劳动主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1.我们都是劳动者。劳动改变着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劳动者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也在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劳动中收获自己的幸福。同在一片蓝天下,每个劳动者都是光荣的建设者,都在用劳动服务他人的同时,享受着他人提供给我们的劳动成果。

2.劳动者的品质。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如果说过去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推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那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劳动者依然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劳动者的尊严。劳动者的尊严首先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如国家的荣誉表彰制度、社会各界自发提供的“爱心冰柜”等。其次,来源于劳动者的自我尊重和自我肯定,只有这样,劳动者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最后,来源于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当劳动者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法律武器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尊严。

(四)劳动准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学校学习。今天的学习者就是未来的劳动者。为给未来的劳动做好充分准备,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劳动和学习,以及学习与未来劳动之间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在学校积累知识、训练技能、修养人格等;在未来,为了应对劳动形态的不断变化,还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学习,更好地从事未来的劳动。

2.社会实践。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应对未来劳动的起点,学以致用的实践是通向真才实学的重要途径。工学交替给技工院校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机会,顶岗实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接近未来职业劳动的实践活动,技工院校学生应该充分理解其意义,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寻找差距、锻炼能力、提高劳动素养。除此之外,应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3.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不仅是人们应尽的义务,它还像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一样,也创造生活价值,让家庭生活更为便利、舒适、整洁、温馨、美好。作为负责任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地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家务劳动的美妙,理解家人的辛劳,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五、课程实施

(一)实施要求及建议

1.劳动教育课专兼职教师应是完成本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科学研究,组织经常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研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基于实践,围绕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探讨式和体验式学习;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设计适合学生更好认知劳动的活动或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积累优秀课型和活动案例,努力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3.以教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基础,建立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鼓励教师将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微课、教案、案例、活动等优秀课程资源成果上传至技工教育网共享,技工教育网将设置专区进行集中展示,并将共享的资源自动纳入相关数字资源评选活动。

4.技工院校要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校内劳动、实习实训、公益劳动等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家庭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将劳动意识融入各科课程,激励学生不断体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评价建议

1.本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课程建设及学校对课程的定位等方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通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知程度和情感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课程建设及学校对课程的定位等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劳动素养习得程度等来体现。

2.具体的评价方法,提倡采用专题活动、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开放平台,让师生在自主、自在、自为的状态下,在相互观察、交流、借鉴以及实践中形成基本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指导学生如实记录自己参加学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等方面的劳动过程和结果。

3.课程的评价结果应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并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的基本参照要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