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二 购物:买文具》 优质课教案_2
2025-10-04 05:34:49 责编:小OO
文档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0-1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购物”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说明购物要用人民币,然后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通过买文具的购物活动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题目是“购物”,说明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即在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熟悉的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面值的人民币,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买文具”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活动中,运用已学的加减法知识进行计算,体验付钱或者找钱方式的多样性,体会应付的钱、付出的钱与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换钱、付钱、找钱等使用人民币的活动,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三年级使学生初步学习有关小数的其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学生都有和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也经常看到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人民币,应该说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人民币的使用经验。“买文具”一课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模拟购物中,提高对小面值人民币的进一步认识。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

认识人民币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活动,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

二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了一点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2)过程与方法:

会用小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了解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人民币及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6、教学方法:

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导入中谈话内容的设计,不仅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新课中,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路径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的教学设想之一。本课中的“购物”和“小小银行”活动的设计正是源于这种构想。

7、媒体资源

白板(实物投影及展台截屏)、Flash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谈话交流:同学们,

你们自己去买过东

西吗?

买东西时需要用到

什么呢?

那你知道我们国家

的钱叫什么吗?

(板书:买文具)

(买过)

(钱)

(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学

生较熟悉的购物需

要揭示课题。

小结: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探究新知1、组内交流,初

步认识人民币。

(1)(课件出示

不同小面额的人

民币)你认识哪

些人民币?把你

认识的人民币指

给大家看吧。

(2)你是怎么知

道它是5元、2元、

1元、5角、2角、

1角……

(3)你是通过什

么来判断、来辨

认的?除了这

些,你还认识哪

(1)学生根据课件

出示的小额人民币

指给同桌听。

(2)学生认真倾听

老师的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

流如何判断、辨认

小额人民币的方

1、【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初步认识

人民币,在学会辨别

人民币,了解面额大

小之后,才能为下面

购物环节奠下基础。

些面额的人民币?你是怎么知道的?

(4)逐一课件出示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请学生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辨别方法。

教师适机指出: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在它们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5)练习:

①教师出示不同面额人民币。

②教师说面额。

2、简单分类,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师:你们刚才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了,(课件)现在老师在大屏幕上有2堆人民币,比较凌乱,你们能想办法帮老师整理好吗?

①将班级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完整的人民币(纸币及硬币)②小组内研究,怎样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按照什么来分类,教法。

(4)学生分享、汇

报认识小额人民币

的方法:可以通过

仔细观察人民币的

材料、大小、颜色、

图案及文字等方法

来辨认小额人民

币。

①学生快速读出人

民币。

②学生快速找出对

应的人民币。

①②按老师的要

求,每组的组员之

间交流,按照自己

的标准将这些人民

币进行分类。

2、【设计意图】:

在初步认识人民币

之后,再通过让学生

分小组合作摸一摸、

分一分等活动,进一

步认识人民币,区分

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以及学会用不同方

法把人民币分类。这

样就达到本课的教

学重点和知识技能

目标。

师巡视。

③分好后,学生汇报不同分法,教师结合黑板上的分法进行小结。

3、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那么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老师手上有一张1元和一张1角,你们能用你们手中的钱,想办法把我的1元或者1角换走吗?

(1)换算1元(教师小结:2张5角是1元)

(教师小结:10张1角是1元,即1元=10角)

……

(2)换算1角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换算方法,小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并板书:③分好后,学生分

享、汇报不同分法

请两名同学到黑板

上利用Flash课件

的拖拽功能将人民

币分为两类即:硬

币、纸币(材料不

同)和元、角、分

(单位不同)

(小组交流讨论,

想出不同的方法上

来换钱,教师请代

表性方法的同学上

来换)

生1:换算1元

我拿2张5角换老

师的1元。

生2:我拿10张1

角换老师的1元。

生3:我拿1张5

角2张2角1张1

角换老师的1元。

……

用以上类似方法请

学生上来换算。

3、【设计意图】:在

学生认识了人民币

的单位有元、角、分

之后,通过换钱活动

进一步认识它们之

间的关系,在学生了

解了元、角、分的关

系后,再利用Flash

课件的拖拽功能的

购物环节,这样学生

才能清楚地知道如

何付钱和找钱。这样

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和过程和方法的目

标。

1元=10角1角=10分

4、模拟购物,学会付款和找钱。(课件出示文具店商品价格图,并将课前准备好的铅笔、橡皮、作业本三种文具文具分给各个小组,真实开展购物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学习付款

①6人一个小组,组长当售货员,

其他5人为顾客依次排队购买:你最想买什么?可以怎样付钱?动作快的顾客可准备好需要的人民币后再次向组长购买剩下的文具。

②、小组汇报师:刚刚你们每个人都在组长那里买到了自己想要的橡皮、作业本或者铅笔,下面我们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告诉大家你买了什么,是怎么付钱的。

③买一支钢笔可以怎么付钱?①②(分别请6个

学生发言,1人说

买橡皮需要1角的

付钱方法,2人说

买作业本需要2角

的付钱方法,3人

说买铅笔需要5角

的不同付钱方法)

4、【设计意图】:人

民币的认识离不开

现实的购物活动,通

过创设模拟购物活

动,利用Flash课件

的拖拽功能,使学生

在买卖文具中掌握

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体会人民

币在社会生活中的

功能和作用,感悟数

学知识和现实生活

的联系。这一过程达

到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目标了解人民币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感受人民币的

实用价值,懂得要爱

护人民币。

师:你们刚刚买到的只是橡皮,铅笔,作业本,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支钢笔,你们想买吗?请赶快准备好钱吧,全班分享回报。(课件出示文具店商品及小额人民币)

(分别请3个表现好的学生用不同付钱方法上来购买,并说说购买方法)

(2)学习找钱师:有了刚刚的购物经验,我们接下来继续买更多你们需要的文具吧,好不好?(在讲台摆出尺子、削笔刀、文具盒、彩色笔等文具,逐个请学生上来买不同的文具,教师当售货员)

在每个学生上来买东西时,教师询问班级学生,如何找钱给他们,应该找回多少?怎么算出来的?

(3)1元钱正好可以买什么?师:刚刚你们都买到了很多文具,老师手上也有1元钱,我也想买文具,我可③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利用Flash课件的拖拽功能,边拖拽小额人民币标汇报不同的付钱的方法:

生1:2张5角,正好是1元也就是一支钢笔的价钱。

生2:2张1元是2元可以买2支钢笔。

生3:10张1角是1元可以买一支钢笔。

生1:我用1元,想买一把尺子。

生2:我用1元5角,想买一个削笔刀,要找给我3角。生3:我用10元,想买一个文具盒,要找给我3元5角。生4:我用10元,想买一盒彩色笔,要找给我2角。

①(10个橡皮擦);

②(2个橡皮擦和一把尺子);

③(一把尺子和一以买些什么呢,你们能告诉老师吗?(课件出示文具店商品及小额人民币)(请几个学生汇报,1元能买什么)个练习本);

④(2支铅笔);

⑤(1支铅笔和5个橡皮擦);

⑥(1支铅笔、3个橡皮擦、1个练习本);

⑦(1支铅笔、1个橡皮擦、2个练习本);

⑧(5个练习本);

⑨(1支钢笔);

小结:在初步认识人民币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摸一摸、分一分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学会用不同方法把人民币分类。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之后,通过换钱活动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关系后,再进行购物环节,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付钱和找钱。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通过创设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文具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巩固应用课件出示

教材P11—2、3

1张1元+1张2

元+1张5元=

()元

3张2元+1张5

学生能根据题目要

求结合生活经验,

经历小面额人民币

之间的兑换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

节充分体现任务型

教学的思想,使学生

在明确的目标下理

解元、角、分之间的

兑换。(课件出示任元=()元2张2元+3张1角=()元()角

教材P11—4

酱油(1元5角)五香粉(7角5分)精制碘盐(1元(1)买一瓶酱油怎样付钱?

(2)2元买一瓶酱油,应找回多少钱?

(3)和同伴说说,3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利用白的实物展台

的截屏功能,将4

名学生的答案进行

汇报展示。

学生能结合题意,

先说出如何付钱、

应找的钱数,并且

又能写出3元正好

可以买哪些物品的

答案。

(1)10张1角或

者2张5角或者1

张1元,答案不一。

(2)应找回5角。

(3)2瓶酱油或者

3带精致碘盐或者

4盒五香粉或者1

瓶酱油和2盒五香

粉。

务:学生更能清楚地

理解具体任务。)

小结:本环节充分体现任务型教学的思想,使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兑换。(课件出示任务:学生更能清楚地理解具体任务。)

课堂总结小朋友,请你们

回想一下,这节

课你们学得开心

吗?

你们学到了什

么?

生1:这节课我认

识了小额人民币,

还知道人民币根据

材质的不同可以分

为:硬币和纸币两

种。

生2:我知道1元

=10角

1角=10分

生3:一元钱可以买

许多物品,我们要

节约用钱。

生4:我知道再具

体购物时,如何付

钱和找钱。

【设计意图】:通过

学生的回答让大家

对本节课的知识有

一个从整体到局部

的梳理。

……

板书设计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