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13辛弃疾词三首学业分层测评
2025-10-04 05:34:41 责编:小OO
文档
辛弃疾词三首[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援.例(yuán)遥岑.(cén)庶.几(shù)

B.堪脍.(huì)揾.泪(wèn)浊醪.(liáo)

C.论.语(lún)沉酣.(hān)蓦.然(mò)

D.螺髻.(jì)妩媚.(mèi)搔.首(sāo)

【解析】B项,“脍”应读kuài,“醪”应读láo。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声里(孤雁)

..(作者自指)

..看了(泛指刀剑)

何人(请)

英雄泪(擦拭)

光转(玉做的壶)

.远目(小而高的山)

..(稀少)

【解析】C项,玉壶:玉雕的灯。一说指月亮。

【答案】C

3.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苏轼、李清照B.辛弃疾、李煜

C.苏轼、李煜D.辛弃疾、李清照

【解析】①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颂其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美芹”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其中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②是郭沫若题李清照纪念堂之联。上联描述李清照故居的优美环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交代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下联突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传世之作以及李清照的文学风格,《漱玉词》为李清照之词集,《金石录》则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著作,“文采有后主遗风”则说明李清照与南唐后主李煜同为婉约派代表词人。

【答案】D

4.下列各句,朗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B.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C.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C项,应为: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答案】C

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

(2)凤箫声动,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

(4)我见青山多妩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2)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3)东风夜放花千树(4)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阅读提升层次(B)]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①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①陶渊明有《停云》诗,写饮酒与思念亲友之事。

(1)词的上片,词人感慨“衰矣”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3)全词在抒发情感上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词的下片,词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1)“甚矣吾衰矣”为词之眼目,可统领上片,其原因从“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等词句可知。

(2)由“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等词句,可知修辞手法应为拟人,从与青山对视这一情节,不难看出词人的洒脱与不落世俗。

(3)本题考查对词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词表情达意,或化用前人诗句,或引用前人事例,是为用典。把握词人情感需要抓住关键词句作答。

【答案】(1)知交零落殆尽,年华老去,壮志未酬。

(2)拟人。表现了词人刚直厚重而不失洒脱,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

(3)运用典故。对知交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对追名逐利者的讥讽之意,积极进取、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篝: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答案】(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

(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理解诗句要做到“句不离篇”,首先要整体把握,进而理解诗句的内涵,分析其表现手法。从词题看,这首词是写送别的,这两句词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木,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清词人感情流动的脉络和层次,这首词上片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止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作者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人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联想到作者的生平遭遇,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感情淋漓。下片层次井然,脉络清楚。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语言表达层次(C)]

9.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30字)辛弃疾以其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所以说: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性句子的答案了。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10.(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40字)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首先应当看清图表上的文字,弄清楚究竟是比较什么事情;其次应当看清比较的大体情况;最后通过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

【答案】(1)(示例)2013-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比较

(2)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