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千载传承的佛教源流
2025-10-04 05:34:39 责编:小OO
文档
千载传承的佛教源流

天下名山僧占尽。早在 1400

多年前的东魏时期,上方山就有高僧来此开山建寺。一千多来,上方山更替了一幕幕繁华,成为北京西南著名的佛教名山,佛教圣地。上方山现有有寺庵及遗址72

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始建于隋代的兜率寺。五进殿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翼附,甚为雄伟。雕刻于大殿后墙石壁上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归纳了佛经中的四十二段语录,是佛经中的精髓。修葺于明代的古云梯有 262

级,开凿于岩壁之上,拾阶而上,仿佛进入云霄,极为险峻。上方山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塔群, 54

座古塔占北京市古塔总数的四分之一。走进上方山,展现给您的将是一幅生动的佛教文化的历史画卷。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木苍翠,奇峰异石,景色万千,是集生态资源、佛教文化和岩溶地貌为一体的京郊不可多的著名旅游胜地。

丰富独特的岩溶地貌

上方山古洞众多,最称奇的有九洞,皆天然形成,这些古洞各具形态,令人叹为观止。九洞之首为云水洞,是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溶洞,素有“幽燕奥室”之称。早在 1400 多年前,云水洞便有僧人的行迹。洞内 108

处景观皆为历代僧人命名而成,凝结着历代僧人的智慧,是上方山历史文化的结晶,使云水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洞。云水洞内各种岩溶沉积物种类齐全,形态各异。由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的天然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游人目不暇接。第二大厅中高大 38米的石笋,被誉为“擎天柱”,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洞中的石钟、石鼓、石琴能够敲击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令游人在惊叹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上方山“天坑”是园内又一独特的岩溶地貌,是继广西、重庆“天坑”之后在我国北方首次发现,坑底部生长着多种植物,并发现了古代多种动植物化石,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探险价值。

上方山群峰耸秀,变化万千。苍翠的峰峦,形成一个林帐掩映的山环。古往今来,上方山奇峰独得世人青睐,善诗者歌,能文者赋之,喜言这传之,形成了上方山十二峰的名胜。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上方山茫茫林海,峰峦叠嶂,有水皆清,万壑鸟鸣。山花烂漫的上方春色,苍翠欲滴的上方夏日,红叶满山的上方秋色,雪被松柏的上方银裹,构成了变幻无穷的森林景观。 5300

多亩的原始次生林孕育了北京地区最大的名木古树群,公园内共有一级古树 51 株,二级古树 4000

余株。其中以松树王、柏树王、槐树王、银杏王为首的四大千年树王各显风姿,各领风骚。上方山是森林的世界、植物的王国。 330 公顷的林地内共有植物 103 科, 363 属, 5

种,我国特有以及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多种植物在上方山均有分布。其中香椿、黄精、拐枣被称为上方山“三宝”,载誉北方,闻名久远。上方山负氧离子浓度为一般空气中的 8

倍,有“天然氧吧”之美誉。穿梭于山林之间的野生猴群,更为这片秀美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和灵气。远离都市的喧嚣,来到寂静、秀美的森林和花丛中登山、健身、吸氧、洗肺,即能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强身健体、治病怡神的功效。

初登上方山云水洞还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新生秋游,同学们集体行动新奇又热闹。岁月的记忆已淡淡的模糊,唯有云水洞的石笋奇伟瑰丽记忆犹新。思绪在流动,车子已然停在了上方山脚下,故地重游,感觉还是那样的新鲜。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北京西南郊房山区境内,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原始的次生林。早在东汉光武年间就有僧人在这里开山建寺抚育林木,这里森林茂密、山峰奇秀、洞穴深奥、寺庙仙圣、环境幽雅,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沧桑岁月,现已构成山、林、洞、寺、馆为一体的得天独厚的休闲探奇好去处。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上方”美誉。

  

站在上方山脚下,山的另一方一个个小山村掩映在绿色的山野中,别有一番大自然的味道;山的一边绿色笼罩,须仰视才能望到尽头,起伏的山峦就宛如一团团绿色的雾镶嵌在视野的延长线上,一股清风徐来,捎走了一个个感叹,健步开始追寻上山的脚步。

  

沿着盘山路前行,人就在山谷中旋转了。山路由碎石堆砌,沿山而建绵延在山谷间,缓缓的坡路指引着行人的兴致;日光穿透茂密的松林斑斓可见,温暖着登山人的愉悦的心情;远处山峰相连绿色交映雾霭沉沉,感觉就行进在山脚下和大山来个亲密接触。不知不觉欢喜台就在脚下了,这里才是真正的山口。二十年前全班同学就曾在这里集合击掌约定相互帮助目标云水洞不能出现一个掉队的,青春年华热情洋溢的灿烂场面记忆犹新。而今更加关注览物之情了,那就向山顶进发了。眼前却是明代开凿的云梯悬挂在前行的途中。云梯的左面是雄厚的大山,右面是深不可测的山谷,一个个不足脚宽的台阶向上延展,两根铁索悬挂在云梯的两侧,“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踱着小步小心翼翼的向上爬去,屏住呼吸,脚下蹬实,手上用力,眼睛向前,262级台阶就一节节台阶就落在脚下了。向下俯视云梯就凿刻在岩壁之上,近乎垂落,人影蠕动,深不见底,人在梯上运载脚下流,自古华山一条道,一夫当关万夫难敌,深刻的体验就在眼前了。登上了云梯,腿脚打着颤,却也体会一线穿山、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淋漓。

  

穿越云梯,人已然在半山腰间,路虽崎岖却也平缓,视野更为开阔。路间寺庙错落见证了历史佛教名山的岁月印记。不知不觉兜率寺跃然眼前。兜率寺始建于隋代为上方山72座寺庵之首,殿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翼附。《佛说四十二章经》就雕刻于大殿后墙石壁上,四十二段佛经语录,是佛经中的精髓。每日都有虔诚之人在这里上香祈拜。二十年前同学们登山曾在此小憩,本来叽叽喳喳的快乐天使在这里也变得恬静起来,口中默念,“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院内古树参天,尤为可点一株拧丝柏,相传九百年的岁月风雨侵袭仍然岿然屹立,二十多米的身躯撑起枝繁叶茂,1。2米粗身躯左转拧屈成长抗御这大自然的给与的压力,好一个铮铮铁骨百折不挠呀。这里树木苍生见证了悠远的历史变迁,就在前行的路中间一槐树王挡住了去路槐,树高28米,树直径1。3米,树龄1080多年。站在树王身边向上仰望,千年古树仍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般的茂盛,就是一个见证历史演变的活化石,虽有时光轮回,四季变迁,树王咬住深山不放松,挺拔着笑看时空的变幻。站在树下,人是怎样的渺小。

  

穿行茂密的森林,前行云水洞的路依山傍壑,变得九曲十八弯,却也工整。走在山间小路宛如置身绿色的隧道,享受不尽的清新空气,心情舒畅。站在路间远处眺望视线要先穿过交织的枝叶延伸远处的山峦,那是太行山脉的分支,山连山绿接绿,绵延起伏不间断,山间云雾飘渺笼罩在半山腰间,一只骆驼飞天而降豪迈的穿行在苍松云海,流连忘返不曾离去,那就是神秘的骆驼峰了,骆驼成仙上方山张开了翅膀引来万物翘盼,奇伟瑰怪。向山下俯望,一团团绿雾绵延向下移动,深不见底的山谷素裹盛装,各种林木点缀着错落的山崖,少了一份幽怨多了一层饱满,不曾有望谷心悸却生邃谷览胜的心动。平视山峦百树生华,绿色、红色、黄色、褐色、紫色镶嵌在山野间,上方山瑰丽多彩,如梦如幻。

  

脚步不再踯躅,继续前行就到了云水洞了。二十年前穿洞览景仍然历历在目。重返再观多少感觉到如此的熟悉。走进溶洞原来坎坎坷坷的小路已焕然一新,三尊大佛端坐在有十八层高的大厅间倒也壮观,确是人工雕琢;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石笋“擎天柱”高达三十八米,那是三十八万年的溶滴结晶,甚是壮美绝伦,再次叹神父天公的力量;非常漂亮的石幔悬挂溶岩,一只只蝙蝠倒挂岩壁,美轮美奂;啊,这不是老头看瓜么,圆溜溜的钟乳石柱酷似老头,一个个平地冒起的钟乳石连成片,老头看瓜由此产生。二十年重游瓜地,老头还在孤独的守望着一个个瓜的成长,却也愁怅,修整的道路很多瓜都被埋平了。我已无法找回原来的惊叹和神奇,这里搭建的人造景观已经淹没了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说不出的遗憾。

  

心里装着美景沿着陡峭的下山云梯缓缓地离去,上方山云水洞已留在身后,二十年前的故地重游大山一样的俊俏,风景一样的瑰丽,青山依旧在,记忆的长河里却多了一抹油画般的色彩,那是大自然的留给我们享受不尽的风景,还有风景中

健康的的人魂。

-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放飞自己的心情,陶醉自己的情操,怡然自得,让生活丰富多彩,也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阔,是一举多得永不赔本的买卖。于是,闲暇爬山去就成了我的最爱。今天邀上好友,田哥,乘头班公交车直奔房山而来,为再览

棺材山而痴情不改。

  

  

喜欢到此一游的朋友,不妨也来这条线转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路线是,322公交到四惠,转57路到六里桥,倒917奔房山的周口店村口,再倒房山32路小公共到房山黄山店戒毒所,下车过公路,即左拐奔涞沥水村方向的公路,就算是到家了

  

  

惬意地走在清静的小柏油路上。清静的山风,吻着你的脸,寂静的山林热情地向你伸出了双手...懵然抬头间,棺材山——

也叫一堵墙山,还有借谐音唤作发财山的,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干净的蓝天,清新而高远,起伏的山峦,似优美的画卷,这时,你就可以举起你的相机,把美景收入你的取景框。然后,快步如飞的在你独享的小路上展翅飞翔了。

  

  

上山的路,蜿蜒而去,顺路走过村后,会见到半山腰一处豪宅,那就是村的寓所了,这里就是一处明显的地标。可顺小路奔那处豪宅走上去,辗转之间,就会看到一开阔的所在,似村里的停车场,有厕所可方便。在此右侧有民宅,就

算是进村里来了。穿过民宅顺着缓升的小路继续。右首边上山的小路随处可见,可打听,或找较宽敞的小路上山。一般每条路上都有羊群走过的痕迹,随处可见的羊粪蛋就是最好的指路牌了。不常到此的人,在涞沥水上山基本上都是瞎撞,我来了两回四次上下都没找到正经的上山路线,不是我笨,实在是路太难寻吧,哈?但你大可放心,一是你肯定不会被圈在羊圈里,羊都是要上山的,二是不论你怎么走,最后你总会走到山上去的,不是说了吗:人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是人总来。总会找到路的。

  

  

这次原本打算找一条正确的路上去的。没成想,还是未能如愿:就说一有两个大字的石头的那条路吧,看着是一条路,结果上去后才发现去处高不可攀,只好走梯田再下来,从新选择。第二次再上路时,长个心眼,看到那路前方有人晃动,才敢往上走。且还不太放心,向村民讨教确定后,才敢大胆地再上去。看到了荆棘上拴着的小布条——

驴友设下的路标,这颗心才算踏实下来。经过一段爬升后,感觉热了,开始轻装,不久上到平台,这时棺材山就站在了你的眼前了。那右手边,俗称棺材底那边,由于坍塌,形成了一个u型的缺口。有人形容口前的那块岩石是棺材前的墓碑,感觉有些牵强附会。就是这u型缺口,才是上棺材山的唯一路线,从棺材底上。走到棺材头的断崖处,行程也就结束了。在棺材上转转时间不会很长,登高远望,是所有山客的不二之选。

  

  

上次的棺材山之行,我们走的很顺畅,回来的路基本上也算是掌握了。按说应该是胸有成竹了。打算由棺材顶转过去,上棺材山。返回下来,从月亮鞍奔右首的小路,去上方山,从那找车返回市里结束行程。应该说是一条不错的方案。但好的愿望并不见得就会生成好的结果。这句话,正好扣在我们的头上,简直是太合适不过了。

  

  

没多久,我们就找到了上山的正路。一颗心也就放在了口袋里。我俩一路的拍摄,观景,神侃,对满路的羊粪蛋,随处所见的羊圈,也是滔滔不绝。没多久,这种惬意,就神奇般地消失殆尽了。脚下的路,竟然让我们两个大活人,不知不觉地给走丢了。先后闯过了两个似是而非的羊圈,再也没有找到通向棺材顶的路。我们俩商量着走,分头地走,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几次乱撞下来,心气没了,人也显变得狼狈不堪了。探路,寻路,几个来回下来,一晃就过晌午了。无奈之下,我俩只得打消了上山时的雄心壮志,在棺材山前低下头来。

  

  

于是,拿午饭撒气吧,一通的胡吃海塞,边填着肚子边商量着,怎么才能走出绝地,找到回家的路,再不敢学那没头的苍蝇—

盲目乱撞了。期盼着在下辙当中,找到上次熟悉的路出来,顺顺当当地回到早上的来路上去,也就念阿弥陀佛了。至于这次棺材山之旅的失败么,检讨书等下山再写好了。吃罢饭,我俩打点行装上路这次是小心翼翼的前行,认认真真地观路,终于在无路可循的绝境起死回生了。路啊,最终向我们敞开了胸怀。

  

  

总结我们今天的失败,主要的原因就一点,我们每次走迷路,都是因为没耐心造成的。发现没路后,没仔细观察,就凭臆想行事匆忙掉头,怎么不造成恶果?看似前面的路断了,不亲自去验证,就乱走起来没个不入歧途的。其实不少通路,就隐藏在看似没有路的背后,教训那,深刻的教训,可嘚记住了,咱可不能老犯这种低能的错误啦。

  

  

峰回路转,我们终于走出了困境,幸运之神再次援手,回到了我们身边。我的兴奋劲,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毛领导的队伍,指引我们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洪流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接着,我们再一次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看那,这不就是月亮鞍吗?我们到了月亮鞍啦。激动的我,热泪盈眶,禁不住地感谢上苍,谢天谢地,我们终于来到了棺材山的面前。

  

  

望着威风凛凛山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和田哥再次商量上去吧,不能空来宝山空手而归呀。于是果断卸下了背包,放下多余的装备,奔山上跑去。就像突然间,大力水手又回来了那样。我一马当先,奋力登攀。行进中,我指指点点,当上了解说,向朋友一一道来:这里是“观景台”,这里是“页岩博物馆”,这里叫“峰回路转”,这里叫“回头望月”,这里叫“灯火阑珊”...如数家珍地,一通神侃。游走在深山峡谷里,对那一山一岭,那一草一木,都感到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仿佛活了似的,对我们笑脸相迎,热情地款待。最后我们来到棺材顶,登高远望.远处百花山,象朦胧的神女,向我们眨着眼睛,秋波暗动,百媚生情。未化净的积雪,装点着脚下的山峦,鳞次栉比,层峦迭嶂,似波涛汹涌,波澜壮阔,象站立的士兵,威武雄壮,掷地有声...

  

  

田哥终于未能彻底地痴迷在山中,最后不得不告别大山的盛情,一步三回头的惜别而去。大山依然站在那里,默默地送着我们,一程又一程,最后终于消失在千

沟万壑之中。

  

  

棺材山呀,渐渐远去了,回想整个行程,感触颇多,一是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二是道路叫我们喜忧参半。纵观今天的旅行,我只有在一次地感激大山对我们的垂怜与关爱。再见了,棺材山,我还会再来看你的,在你绿叶满山的时候,来看你,在你万山红遍时候,来看你,在你瑞雪飘飞的时候,来看你,接受你的鼓舞,接受你的考验,在你温暖的怀抱,看云卷云舒,看山高水长,看层林尽染,看鸟语花香. ..

  

  

下山的路是那么顺利,从打回返,我们就再也没走过瞎道。但最终,我们还是没能回到预定的线路上,真是一个迷呀,山路啊,你为什么总那么不可思议,为什么总和我们捉迷藏那?也许,这就是“山在那里”的缘故吧?也可以说,这也是大

山的魅力之一吧。

  

有几张存照供大家欣赏,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做为我文章的结尾:“山在那里,路在脚下,让我们这就出发吧。”

落叶乔木,高15—25m。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9-

15,卵状长圆形,长2.5—7.5cm,宽1.5—

5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5小齿;花冠乳白色,其瓣阔心形,有短爪,并有紫脉,翼瓣和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10,分离,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

5cm,无毛,不裂。种子1—6,肾形。花期7—9月,果期9-1O月。

  全国各地有栽培。

花蕾卵形或椭圆形,长2—

6mm,直径约2mm。花萼黄绿色,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无臭,味微苦涩。

涞沥水棺材山,顾名思义,外形怪异,远观真如一口巨棺横卧于群峰之间。想来当地村民觉得棺材山这个名字不符合老祖宗传下来的风水

学说,所以改了个谐音,巧取升官发财之意,又因为从山下某一个角度看去,山势变化,外观貌似一顶古代官帽,又取了个更加隐晦的名号,叫官帽山。还是“棺材山”这个名字更加贴切,袁老诗人一句“欲识死生情切处,棺材峰上卓峁庵”便已让此山逃离了吉祥与否的争议,淡淡的哀伤隐藏在浓浓的浪漫情怀里,一座山峰就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带来说不尽的风流痴情。本信息来源于赶集网ganji. com

棺材山经明朝万历年间大文人袁宏道为其著诗一首后,遂名声大振,只不过由于时间的长远,历史的湮没,此山渐渐被人遗忘,直至近来户外运动在北京蓬勃发展起来,一批批驴友来此登山探险,棺材山方重新焕发光彩。

9:00

涞沥水旧村。沿一根输水管道上山。到达上次与独行叟走岔的路口,左侧是一条大沟,沟南北山坡上各有一条路,隔沟而望,齐头并进。我们上次从下苇子铺过来,是沿南侧那条路下山的,那条路一直与电线杆相伴,是一条主路。这一次,本打算再走这条路,这意味着到达岔口时要左转变线,但前队的速度很快,在我提醒左转之前已抢先掠过岔口直行了。于是索性顺水推舟,尝试一条新路。沟北的这条路较窄,在陡坡侧面横向延伸,缓缓上升,与沟底的高差渐渐拉开。偶尔俯视沟底,看见一个小水库,那条输水管的尽头就是那里,那是涞沥水村的饮用水源。水库背后是一道落差很大的断层,沟底骤然抬升,与我们脚下的路再次接近,离路不远的沟边,有一棵柿子树。武林阿混和薛淡如获至宝,欢呼着冲了过去。不久,我们都分享了他们俩的战利品。武林阿混因为多次采摘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获得“武林阿柿”及“柿林阿混”等美称。

过了柿子树,路渐渐右偏,沿右侧一条支沟延伸,然后又分成沟左沟右两条路。独行叟、砖头、一般人、旅游者四人在右,其余12人在左,遥相呼应,向着共同的目标——

山脊迈进。这面漫长的山坡十分完整,自山脊至山脚,坡度始终如一,没有起伏变化,表面仅有一些因岩石风化而造成的局部微小崎岖,从整体上看,仿佛一道平直的滑梯。所以,我给这面山坡取名为大滑梯。

10:45

经历一番马不停蹄毫无迂回的持续舒缓上升,我们抵达大滑梯顶部的山脊。山脊南北的景观十分悬殊,与南侧平缓的大滑梯相反,北侧是直上直下的大断崖,落差达二百多米,站在悬崖边缘往下一看,只觉得头晕目眩。沿山脊西行,不久,遇到了峭壁,走在最前面的旅游者报告,峭壁顶部不连续。至此,我们放弃了由山脊直接去大慈岩的理论路线,向南下降20米,找到一条沿山腰横切的路,向西南

拐了个弯,与我们上次走过的路汇到一起。这条路是涞沥水通往三流水的主路。此后一段时间,沿着这条路在山脊左侧向西向北横切。

12:00 顺着路到达山脊,此后大路沿山脊右侧向西而去,顺着路的方向看去,山坳里的三流水村尽收眼底。我们就此与一般人们告别,调转方向,往北沿一条支脊左侧的小路,开始一段摸石头过河的艰难行程。路时而在山脊左侧,时而在山脊右侧,时而升到山脊顶部,一会儿草坡,一会儿灌木,一会儿松林,上升一段,横切一段,下降一段,偶尔攀一攀岩,没有人迹,羊粪是唯一的路标和安慰。这种没谱的路上,羊粪就是定心丸。羊能走的路,特别是羊群能走的路,我们基本上能走。

最后一次从灌木丛中钻出来,爬上高处综观地势,才发现问题比较严重:我们脚下是一条孤立的分支山脊,路没有如愿汇到主脊上,反而远离了主脊,不牺牲高度、由主脊走到大慈岩的企图落空了。山脊东侧是一个宽阔平坦的谷地,坡地上坐落着一个规模中等的村庄。要去大慈岩,只能先下降到谷底,经过村庄,再上升。

顺着一条急剧下降、布满碎石的沟,我们快速下山。刚一着陆就遇到一位中年男子,40多岁,头发花白,穿一件松松跨跨的牛仔服。他就是眼前的这个村庄的主人——

许隐士。村庄的名字叫“杏黄”,我们只看见“柿黄”,满树都是,许隐士说:“随便摘”,又把我们领到羊圈里,指着地上的一大堆柿子,让我们自己挑——

那本来是给羊提供的饲料。许氏夫妇是村里唯一的居民,他们不是本地人,7年前从房山城来此安家,承包这一带的山林,包期30年。这个村子不通水泥路,距离水泥路的起点麦地村2公里,再往外7公里,就是108国道。许家没有车,出入都是步行。有时走108,有时翻山到黄山店,直接经三险,穿大院。许隐士说,那些兵从来不拦他。

我们谢绝了许家留我们过夜的好意,在许隐士的护送下,踏上一条前往三险的小路。那条路起初在沟里,后来左转爬上山坡,在峭壁中间左躲右闪,又劈开一道石门,直插那个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垭口,那里立着一座线塔。

大慈岩离垭口还有一段距离,高差约50米,跟我的印象有一定差距。垭口往下,左侧的石壁不少,看着都象大慈岩,我被诱惑着走错了一次路,浪费的感情更是不可计算。到了真正的大慈岩,才唤回了当初的记忆。大慈岩最突出的特征,是它下面有台,上面有“檐”,雨淋不到,上次独行叟和我留下的题字还保存完好。

到大慈岩已是16:30。留给我们的创作时间不多。大家手忙脚乱地掏出笔、颜料,各占各的地盘,在岩壁上开工。

最高效的是缎子,他的梅花鹿事先刻在一张报纸上,往石壁上一贴,用喷一喷,揭掉报纸,就齐活了。看似简单,但要在报纸上刻出图案,还是一件很精细的操作,另外,特地跑到美术用品店买喷,这股认真劲儿不得不服。

最专业的是阿混。那头斑澜猛虎在岩石上呼之欲出,怒目圆睁,作蓄势待发状。旁边的题字“闲赏步宜远,野吟声自高”,笔力雄劲,力透石壁,阿混那并不伟岸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啊。

最文学的是独行叟。为了这次人文出走,老叟特地赋诗一首:“野游四五年,几度宝金山。诡异生奇幻,清幽蕴鬼仙。近佛缘好古,疏世惧尘喧。最喜竹泉秀,同欢大慈岩。”以一手飘逸的行楷题写在石壁上。

最原始的是老孟,他的画作令我联想到半坡、大汶口等,若干年后或许会成为探索发现课题的素材。

最蒙事的是行香子,把饮料瓶往石壁上一挂,旁边再帖一片树叶,借缎子的喷喷一下,就成了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号称“即兴之作”。

最冤的是soso,精心制作的篆刻底稿效果甚佳,转画到石头上,却因为选用树枝作为工具,弄得模糊一片,不知所云。

最“费墨”的是我,耗掉了一管靛蓝色丙烯,画了一只不起眼的小乌鸦。

最天真的是小海,她练的是童子功,从幼儿园时代就娴熟的技法和画风,历二十余载未改。

最应景的是阿贤,他的书法作品是东坡诗:“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是否“山更好”姑且不说,“脚力尽”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鹰没有作品,但背来一大袋颜料,还带了笔和调色盘,跑上跑下,一会替这个调色,一会儿替那个涮笔,一如既往地热情洋溢、活力四射,比搞创作的同志还忙。

PATCH同学则静静地站在一边,用相机记录大慈岩画场盛况。

17:00

所有作品创作完成,战场打扫干净。今天的核心目标已经达成,余下的任务就是回家。沿着山腰上横切的路翻过山脊到下险,在手机有信号的地方,委托SOSO给早上送我们来的司机打了电话,约好一小时后到驷马沟石板厂接我们。

下险到兵营那段山路修得不错,看得出常有游人来往,路边竟有用蛇皮袋改造的简易垃圾桶。

17:30

天黑透时,我们到达了兵营的水泥路,体力已是强弩之末,还有一道高差200米的山梁要翻,真想顺着水泥路直接穿过兵营出山,但想起去年的遭遇,想想与司机的约定,打消了这个念头。

顺水泥路走到路北侧第一所小房子,左转下沟,顺沟左一条小路走10米,左侧出现上山的岔路,由此上山。

虽然走过两次,但这次方向相反,又是夜间,认路有一定难度,一旦走错,局面将不可收拾。形势逼人,容不得半点差错,我精神高度紧张,象一只高度戒备的猎犬,一路追踪猎物的蛛丝马迹。幸运的是,路况不错,虽然有碎石,但宽度有保证,坡度不大,没有危险地形,碰到一个岔路口,凭着准确的记忆轻松判断。偶尔有树木拦路,引起我一阵恐慌,拨开枝条,路依然通畅。

接近山脊,一轮圆月从山的阴影背后探出头来,泛着温暖的黄色,看到月亮,我一直绷紧的神经稍稍放松。爬上山脊,那座高大的线塔映入眼帘,印证了我们的路线准确无误。山下驷马沟村灯火通明。18:10,已经过了与司机约定的时间,他们还等着我们吗?拨了电话,司机说已在石板厂等了半天。我撒了个谎,说我们正在下山。其实要再过10分仲,后队才爬上山脊。数一下,一个都不少。

沿着山坡上迂回的路下降时,我的歌声响彻山谷,驷马沟的狗都被我激怒了,焦虚不安的吠声此起彼伏。我是给司机唱的,听着山上的歌声越来越近,他们也许会安心一些。

18:45我们到达石板厂,与久等的司机会合。计算了一下时间,到良乡赶末班616没有把握,于是索性奔良各庄乘火车。

17:30

到达良各庄火车站。好大的车站呀,四层楼,还有候车室,只是刚刚停办客运业务。走了这几年,还是头一次下山后遇到这么大的车站。车站的工作人员对我们很友好,一间摆着沙发的更衣室成为我们的临时休息室。我寻着吵菜的香味找到车站食堂,这里竟对外营业。花卷、白菜+土豆+豆腐,是飞来的晚餐,白开水加菜底,搅和一下,相当于珍珠翡翠白玉汤。

20:10 火车来了。

房山探路随笔之涞沥水—圣水域穿越[20100217]

谢谢 02-18 ,21:22

大年初四的清晨六点半,我怀里捂着刚从蒸锅里拿出来的包子,一路狂奔向车站冲去。因为离得近,我每回时间都紧紧张张的。今天,跟房山的驴友一起走涞沥水到圣水域的穿越。

7点44分,32路的头班车,载着我们六个驴友来到了涞沥水。我、老佛爷235、木人石心、雷子、酒等候还有voodoo,都是老朋友,一路闲聊着,我居然没睡觉,就已经到了。

涞沥水我只来过两次,一次吃杏,一次吃梨。这次走的是吃杏的路,也就是跟蚂蚁走过的路。没有记路的压力了,走着也比较放松了,很多上次走的情景又出现在脑子里:我背包扣断了地方;介绍棺材山的地方;找不到路队伍里出现混乱的地方;还有自己曾经回眸的地方。。。但也有失忆的地方:纵使是因为有雪,但也没想起我们曾在悬崖边上走过;特别是我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才过去的那块石壁,我怎么也没找到。反正这次我是自己走到了山顶。

因为头天已经走了一天,纵然是很休闲,肌肉的疲劳还是影响的今天的行程。我几乎落在了最后。而山顶上的大风不但刮得我乱发狂舞,也差点把我吹走。他们告诉我,今天有四级大风。在棺材山顶,那肯定不止四级了。那一刻,我就在想,谁要是跟我说减肥,我一定跟谁急。

因为我的不在状态,也因为很多人是春节后的第一走,所以照了几张相就决定下山了。相机上显示的时间是10点48分。下到羊圈的时候,我们开始吃午饭。的仍然,有牛肉、羊肉、肠还有白萝卜,我因为冷,吃了两口面包,便什么也不想吃了。但是,还是被“摊派”到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小队活动,总有人按人头准备吃食,不会落下谁。房山驴友的淳朴和热情,在吃饭的时候总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间,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房山强驴:人称胡汉山。两手空空,闲庭信步般一个人就上了棺材山,强人呀!

我们吃完饭继续前进。到达垭口,然后往南。此条线路我本没太在意,因为听说比较简单,而且出发和结束不在一个地方,不太适合蚂蚁的路线。可是一路上看不完的山景,而突然间,梯田和公路在山脚下画出优美的曲线,我们都惊呆了。虽然有点逆光,我们还是不停地按动着照像机。路旁有个小山包,我和VOODO O还有木人石心登了上去。我和VOODOO在不停地拍照,而木人石心在看对面的路。他指给我们看圣水域小学,去北梯的路,南梯还有一道石壁下的青银沟。想我最近在白云坨上上下下,原来就在对面那块天然地图上。这样的美景一定要带蚂蚁来,我和VOODOO都这么想,于是赶快回忆路线。我记得中间有一个岔路,一条是平行的,一条是向下的,我们走的是向下的那条,我当时还用手台通知了一下后面的人,下来以后就是个羊圈,当时VOODOO还用它跟昨天看到的的古迹比了一下。然后下到一个无人的房子,从房子后面下去,这时候又有一条岔路,选择上边一条,然后沿着沟走。一路上只有这么两个地方要注意的。还好,不是很难记。

再往前走,忽然看见走在最前面的两个人在下面,一问,原来在吃柿子。我二话没说就从坡上冲下去了。柿子,我来了!开始,雷子递给我一个干巴巴的东西,他说都能吃。这,不就成了柿饼吗!我觉得不过瘾,说要吃稀的。于是,他们指了指地上,说,这些都是刚掉在地上的。虽然我听说过,有人是趴在地上吸柿子吃。不过,我还是没有勇气用这样的动作。从地上捡起一个摔烂的,扒开皮,用嘴嘬,哇,真甜!从去年走房山线,我就一直盼着能在山里吃到柿子,而每回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如愿。而今天,就是把柿子从地上捡起来这么简单,就吃到嘴里了,而且感觉还是那样美好,那一刻,似乎人生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有满嘴那清咧咧的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