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2025-10-04 05:21:19 责编:小OO
文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摘 要】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幼儿以类似或模拟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即引导幼儿“简约地复演”科学家的探究和认识过程,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方法和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经验,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塑造幼儿的完美人格,而且更适合于幼儿学习科学。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更加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应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幼儿 科学教育 探究式学习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己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教育,刘占兰认为“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过程中的探索性便成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性。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必须让幼儿亲自参与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同时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能力。由此可见,操作活动对幼儿学会主动探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更加有效地、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应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一、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

通过各种手段形成安全、宽松、和谐、温馨的心理关系和尊重、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心理关系与人际关系条件下,极有利于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一)教师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表现

接纳和支持幼儿的表现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积极的行动。因此,在幼儿的行为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知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活动。在一次陀螺的研制课中,幼儿在教师给予的基础材料上又多加了一片圆片,致使陀螺有两片圆片、一个中心,由于没调节好两片圆片的位置,导致陀螺没有转动起来,显露出失望的表情。此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提醒幼儿试试移动两片圆片的位置再来转动陀螺。再次的大胆尝试,最终获得成功,喜形于色。

(二)教师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和尝试的空间与时间

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在幼儿的头脑中可能是“合理”和“正确”的。教师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加以评判正确和错误,剥夺幼儿出错的权利和尝试的空间与时间,有可能会对幼儿造成误解或伤害。科学活动《春风运动会》, 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很多物品都能产生风的相关知识。活动中幼儿不停地摆弄自己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瓶子,有位幼儿的瓶子由于有些老旧,挤压后产生的风力小,根本推动不了易拉罐,很是着急。教师抓住时机,先请他换一个较新的瓶子试试,果然成功地用挤压瓶子而形成的风力推动了易拉罐。在此基础上再请大家思考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通过操作交流,幼儿自主探究出瓶子的大小、新旧等与风力大小的关系。由此可见,教师耐心地倾听和观察,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探究,不断激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在失误中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二、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在科学教育领域中,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知的中介。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教师必须利用一定的教育策略,使幼儿产生学习和探究的需求和兴趣,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因此,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就极为重要。我们应该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学习。

(一)创设情景,让幼儿通过材料的支持去主动探究

创设有效的目标情景,引发幼儿积极摆弄操作材料,达到自主探究建构经验的目的。小班数学活动《长与短》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长短不一的吸管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有一只小蚂蚁要上树,需要一个长长的梯子,谁能帮助他呢?”在此情景中,幼儿开始了积极的思考:我怎样才能把短的变成长的呢?于是,借助材料,他们或用胶布粘、或将两根吸管套在一起、或是用夹子夹起两根吸管等等,使短的变长,有效地使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活动中,教育目标通过小吸管这一材料得到物化,教育内容隐含在情景中,不知不觉转换成了幼儿的自身认知需要,推动幼儿不断地探究。

(二)激发兴趣,使操作材料真正成为幼儿主动探究的载体

有效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教师出示吸管时,幼儿开始并未有太多的关注。当教师问:“怎样把你手里的吸管变成孙悟空的金箍棒呢?”这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吸管上,吸管与幼儿之间便建立起联系,幼儿在思考中将教师的问题不知不觉地转换成了自身探究的过程,促使幼儿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通过操作活动,将探寻的机理蕴含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同样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水杯后的感觉。幼儿通过反复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产生了疑惑,从而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去寻找答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三、使用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指导策略

(一)注重探究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和力量。幼儿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前提。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教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把探究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支持幼儿个别或小组发起的探究活动。幼儿会因为一群小蚂蚁在“搬家”而引发出一连串的想法: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蚂蚁?它们排队去干嘛?是在找吃的还是在搬家?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蚂蚁行进的方向,发现在高处的小洞,给他们讲“下雨之前”的故事,幼儿最终便领悟到蚂蚁搬家的秘密。

(二)通过问题设置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说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维冲突,产生认知需要,使幼儿进—步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不同认知水平提出适宜的问题,是引导幼儿逐步探究的关键之所在。对于敢于探究、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幼儿,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于不善主动探究、知识经验缺乏的幼儿,就应提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体验成功,增进其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艰难,它就是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个幼儿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小科学家,只要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积极地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尊重幼儿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动和引领,每位幼儿都一定会与成人一样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尝试、去创造,都能轻松快乐地学习、理解、热爱科学。

参考文献:

[1]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发行,1999.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姚伟.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教新视野[M].2005.0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