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2025-10-04 05:21:43 责编:小OO
文档
必修5  第二单元  要点讲解

一、编选意图

在本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中,本单元为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所以,在编选本单元时,我们主要考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抒情散文这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同时,又要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文言语感。所选课文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有助于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所提高,有助于培养健康高尚的理想、情操,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作为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作为高中语文课文的一般属性,二是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特点,三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对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有人文性方面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作为文学作品来说,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同时又考虑到课时的,我们编选了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和李密的《陈情表》。前两篇是精读,后两篇是略读。这四篇抒情散文所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归去来兮辞》写回归田园的乐趣,《滕王阁序》写才士不遇的悲情,《逍遥游》表现人世的感慨,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追求,《陈情表》写至爱亲情。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约略看出中国古代抒情散文的某些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散文极其强烈的抒情特征。

二、课文说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王勃、李密都是抒情高手,这几篇课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庄子的《逍遥游》却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抒情散文,之所以选入此篇,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此篇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作为“必修”教科书必须加以体现,而在本套教科书中,别的单元更不便于入选;二是此文也确有一定的抒情因素,作者用丰富的形象和诗性的语言,阐发其哲学道理,所以,本文可看作是一篇哲理性抒情散文。这四篇课文都曾多次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属于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四位作者的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品,抒写其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和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在,表达其远离恶浊官场、投身大自然怀抱的人生感悟。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与作者千古流传的田园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该文被后人推崇备至,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作为抒情名文,入选本单元,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滕王阁序》是王勃晚年的作品,也是历代传诵的名篇。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只有王勃此序独存。原因就在于,《滕王阁序》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真情实感,非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之作可比;在艺术形式上,虽然此序也是骈文,但它打破了六朝骈文的陈旧格局和陈陈相因的文风,大胆创新,而且早经大浪淘沙,历史作出了公正的选择。

《逍遥游》是“辞趣华深”的《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更是先秦散文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前人称庄子散文“纵横跌宕,奇气逼人”,是说他的散文雄伟恣肆,大起大落,无所羁绊,同时又构思奇特,不落俗套。《逍遥游》旨在说明,人应当脱离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从思想内容来说,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挥洒自如、想像丰富,足以称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

《陈情表》本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李密又不能远离出仕。为迄终养,李密有此上书。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所言句句发自肺腑,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从法、理、情的不同角度,写得娓娓动人。尤其言其与祖母的深情的内容,更是令人欷叹不已。

编选本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必修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选文的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虽然创作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都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不同时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等,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三、关于练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烦,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练习设计应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这套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设计,我们强调少而精的原则,精读课文一般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我们认为,读书应该成为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喜爱读书、善于读书,扩大阅读面,增加书卷气,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也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

每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大致有三种类型的设计:一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并背诵课文的题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一般说来,每一课的第一题,就是要求熟读或背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比如,《归去来兮辞》第一题,不仅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探究下列问题”。具体涉及的问题有: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3小题,要求对有人认为文中含有悲观消极思想的语句开展讨论,结合全篇进行探讨。这种练习,事实上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即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要完成此题,必须反复研读课文,甚至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做到。《滕王阁序》第一题要求“熟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并背诵第二至第三段。背诵时,要注意从句式的对偶和长短交错中体会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既有熟读、背诵的明确要求,又作了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提示。

二是少而精的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所以,在每一课的“研讨与练习”设计中,都有语言方面的练习。如《归去来兮辞》第二题,针对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的评论,要求学生“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不仅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而且要深入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对课文研读的要求提高了。第三题要求翻译几个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也是从语言训练的角度设题。《滕王阁序》第二题,先简要说明骈文的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体味其艺术效果,说说为什么好”。最后还有“仿写一二联”的“建议”,这就意味着,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仿写,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做,这就体现了练习设计的弹性,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是开掘学生思路,拓展学生能力的题目。本单元的拓展题,每一课的设题意图各不相同,但都着眼于从不同方面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例如,《归去来兮辞》第四题,要求“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不仅训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滕王阁序》第三题要求比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很大,而且没有标准答案。《逍遥游》第三题要求“体会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陈情表》第三题,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则突出了读和写的有机结合。总之,这些练习既立足于课文本身,同时又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学习,既有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更有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责任编辑:陈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