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主动的探索
2025-10-04 05:21:36 责编:小OO
文档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主动的探索

作者:张文妹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03期

        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渴望探索和了解世界。而事实上,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探索活动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理解环境的途径,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而探索又是和科系在一起的,它们是形影不离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行为,正是他们学科学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科学探索活动也无所不在。那么,如何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呢?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活动:

        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观察环境和对象

        提供良好的观察环境和对象,是保证幼儿活动成功的前提。因此,我在某些科学活动前都先给幼儿提供让他们观察的环境和对象。例如:活动“美丽的树叶”,我在课前就组织幼儿们到附近的公园等绿化点观察各种不同的树叶,同时,我尽量收集一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树叶,洗净后把它们都粘贴成一幅幅树叶画布置在活动室的墙上。我还画了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树,如:梧桐树、银杏树、枫树、棕榈树、松树等展示给幼儿看。总之,让幼儿在树叶的环境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主动认识树叶的大小不一样,树叶的形状也是各式各样的。如:银杏树叶很像我们的手掌,棕榈树叶像一把扇子,松树叶像一根根针……在课后我还组织他们继续去拣树叶,并引导他们说说所拣的是什么树叶,有什么特点。启发幼儿将树叶分类,布置成“树叶角”。让幼儿们在这些环境中充分地接触树叶,去寻找、探索。

        二、积极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恰当的引导、鼓励幼儿是探索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动手、去观察、去思考,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例如:活动“认识磁铁”,我给每位幼儿一份磁铁、空盘子两个,一堆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含铁和不含铁)引导他们进行下列活动:①用磁铁分别去接触每件物品,将区别出来的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放在两个盘子中,然后再用磁铁到两个盘子的物品中去核对。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进一步感知、理解原先的经验。②让幼儿设法把非铁制品也吸起来。在这次活动中鼓励幼儿能大胆尝试,进行探索。结果,他们有的在铁片上盖纸,纸就夹在磁铁和铁片中间;在塑料玩具上套上铁环,玩具也就跟磁铁动了……这项探索活动不仅使幼儿充分认识到各种物品的材料性质,而且也使幼儿充分认识到只要大胆地去操作,每个人都会得到收获。③请幼儿拿着磁铁在活动室里走几圈,寻找活动室里有哪些铁制品。虽然只有一块磁铁和一些简单的材料,但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却展开了丰富的活动。

        三、形式多样化,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为提高探索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适当的安排内容相应的一些其它活动,从而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例如:主题活动“可爱的小脚丫”,如果仅仅让幼儿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脚丫,活动就显得非常单一、贫乏,缺乏趣味性。但是我相应就安排了多项活动,如:用脚丫丈量活动室的长度;光着脚丫蹦蹦跳跳,分别体验在地板上、沙地上和草坪上有什么不同;用脚趾、脚掌沾上颜料在纸上画画等等。幼儿在这些感兴趣的活动中,逐步了解了脚丫的有关知识,从而学得生动,记得牢固。

        四、让幼儿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新《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目标中提出“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让幼儿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寻求解释,体验发现的乐趣。

        1、幼儿亲身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学前儿童探索的内容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他们回注意成人不会注意的事物,比如一群小蚂蚁;会发现成人不会发现的现象,比如黄豆泡在水里会发芽;会思考成人不会思考的问题,比如糖到水里怎么不见了……这些虽然是很小的事情,却都是儿童学习和探索的科学内容。因此,我在带幼儿散步时,让他们观察一些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在平时班中的自然角上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在科学探索角中放置类似糖、水这些简单的物品,放手让幼儿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和如何做的步骤。看,他们会用不同的食物做试验,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他们会用绳子来测量黄豆在水里变大了多少;他们会瞪大眼睛观察糖到水里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并且就这些问题和同伴开展讨论,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幼儿们对于各种疑惑和问题,只要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亲身操作和试验,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总能得出自己的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这样使幼儿们学到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也就是学会了学习。幼儿们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解决这些有关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探究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

        2、使幼儿获得逐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以往传授式的科学教育中,幼儿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幼儿们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而新的科学教育观则强调幼儿们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和尝试中而有所发现,正如有的人说,儿童是在“作科学”而不可能是“听科学”或是“看科学”。实践也证明,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得到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能得到发挥。

        总之,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给幼儿的探索活动予以支持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学科学的环境和设备,并给予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使他们有所发现,帮助他们主动寻求答案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