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课程思政案例】《大学体育》
2025-10-04 05:26:24 责编:小OO
文档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适用专业:大二本科

案 例 1

身体素质

——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

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的体育基本知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

(二)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心理健康目标

健全学生心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具有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体育中蕴含的友谊与团结、公平与公正、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自信的良好意志品质和善于团队合作精神,维护集体荣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是力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乒乓球运动中的转体步法,各种扣杀动作等多种动作,都需要强有力的躯干肌肉群。

本案例主要围绕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素质的七项技术动作教学及练习展开,与思政要素相融合,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优良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过程

(一)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本案例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次展开。

1.    课前

通过超星学习通APP软件上传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的理论,详细讲解技术要领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前认知。

2.    课中

(1)教师讲解、示范、教授各项动作的技术要领。

(2)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动作方法后,采取“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学生6人一个小组,学生自主选取小组长,从教学内容中自主选择5项运动进行小组练习。

(3)小组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中5项动作进行小组展示。

(4)一分钟仰卧起坐的组间竞赛。

(5)课堂评价与总结。

  3.课后

    通过学习通软件上传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课上练习视频,使学生观看比较,进一步技术改正与巩固练习。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课程的教学及思政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三)

考核与评价

本案例采用将学生的课堂过程性表现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的评价方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形式

教学成效

(一)强化体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与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开花。

(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仰卧起坐的测试,全班平均个数由27上升到32个,学生的躯干肌肉群(腹、背肌)力量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构建体育教学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学生线上理论章节学习占比98%,作业提交率100%,课下自主练习逐渐增加,培养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四)结合思政内容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

通过课堂总结,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竞争精神以及意志品质等整体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特色与创新

(一)兴趣先行,品质为上

本案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课前带着兴趣来,课中带着问题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来开展,鼓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行为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二)分组练习,团队合作

本案例采用分组合作练习的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们能够在体育课上中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给彼此改进技术,使其思维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小组之间的竞赛,除了有趣味性让更有团队意识,勇敢拼搏的竞赛精神。

(三)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多元化评价体系

本案例考核评价综合结合体育课程资源中的思政要素,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阶段发展,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成长变化,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案 例 2

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相关理论常识。

(二)能力目标

明确裁判工作职责,把握规则的基本概念,加深对重点规则的记忆,并正确运用于实践,使学生掌握乒乓球的竞赛规则,具备一定的比赛能力、执裁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三)心理健康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公正准确、注意力稳定性和健康稳定情绪的心理素质。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乒乓球的锻炼价值,意识到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的运动激情得到充分调动。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在乒乓球项目中的国际地位、历史战绩、著名运动员、重大赛事、感人事迹等,激发学生“大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学习乒乓球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增强规则意识、公平意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注重体育礼仪,尊重比赛、裁判与对手。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作为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法则,是乒乓球运动都通行的基础性规定,是乒乓球运动员必须熟悉、掌握并遵循的准则。

本案例通过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将角色扮演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的品质。

实施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前

线上教学,运用超星学习通APP“章节”板块,安排学生欣赏视频《乒乓球国家队奥运会直通车》使学生走进乒乓球国家队,走进乒乓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中

(1)教师集体讲解乒乓球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知识点的提问抢答。

(3)教师进行裁判员的操作程序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讲解常用裁判手势。

(4)实践操作,角色带入。学生竞赛并乒乓球执裁的实践操作。以3-4人为一组的形式开展,其中两人作为运动员比赛,另外1-2人作为裁判进行判罚,每局比赛结束后,“角色”自由进行轮换。

(5)课程总结与评价。

3.课下

结合课上学习内容,运用超星学习通完成关于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思政目标,本案例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借助画板、ppt等教学工具进行竞赛规则的讲授和示范,根据学生的实力分层教学,合理分组,设景激趣,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班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快乐乒乓”中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及思政目标。

(三)考核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将思政元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设符合学生及教学的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形式

教学成效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实践的不断摸索与探究,加强对乒乓球裁判法的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分组知识点提问,整个班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98%,将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理论融会贯通。

(二)实践操作,转换角色,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实践操作,代入裁判与运动员角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体育运动,增进学生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与参与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

(三)挖掘案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及优秀品质

运动竞赛存在竞争,比赛结果存在着胜负,规则面前人人公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中遵守规则的意识,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的习惯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作风。

特色与创新

(一)“落实”,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授课效果

将思政元素与具体知识点相结合,紧扣课程本身知识点相关的思政要素,通过重点挖掘和深入讲解,做自然的延伸,努力做到“贴切不牵强、可信不空洞”。学习乒乓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增强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养成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意识,把乒乓球所蕴含的优秀德育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力量。

(二 )“润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

敏锐的抓住学生的兴趣,巧妙寻找适合的切入点,通过国球精神引爆共鸣的触发点,使课程思政元素贴近学生群体的兴趣需求,培养学生担当意识、坚韧不拔与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自信。

(三)“做稳”,重视实际效果,真正做到入脑、走心、不流于形式

讲授的内容和案例严谨规范,教学中树立公平信念、拼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 例 3

乒乓球技术教学

 ——推挡球

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乒乓球推挡球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推挡球技术的动作方法和特点,了解推挡球技术在乒乓球项目中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练习方法。

(二)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推挡球动作技术要领,提高控球能力,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为能够进行全台内的正反手技术的转换打好基础。

(三)心理健康目标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情感目标

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树立自信心,学会相互协作,培养学生互助、团结、拼搏的精神,加强终身体育意识。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一)通过不断提高推挡球技术动作,培养学习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二)通过分组练习,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合作。

(三)通过统计每组选手推挡球回合进行排名,培养学生不甘落后、争先创优的体育精神。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推挡球技术是乒乓球项目的基础技术之一,具有速度慢、动作快、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

本案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和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实施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组织

1.课前

(1)运用超星学习通“章节”板块,让学生观看推挡球技术在比赛中出现的精彩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预习推挡球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对该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上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2.课中

(1)集体讲解推挡球技术的特点、做法、运用、易犯错误以及纠正方法。教师讲解过程中进行完整动作示范和分解动作示范。(2)分组练习。4-5人一个小组,小组长的选取为组内民主选取,课堂练习为自由组织练习形式、练习次数、练习强度,需整体完成教学任务。

(3)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纠正、集体纠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

(4)计个数比赛。各小组间对比对打个数,检验练习成果,培养不甘落后的体育精神。

3.课下

完成推挡动作练习的作业,在学习通上观看推挡球技术讲解视频进行徒手动作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该技术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师运用分解示范法与完整教学法,讲授推挡球技术动作,学生通过观看、听与想、体会、理解动作,建立了动作概念。

2.分组练习法,巩固推挡球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

3.学生练习中教师采用个别纠正、集体纠正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4.通过竞赛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熟练掌握推挡球技术动作。

(三)考核与评价

本案例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等作为评价要素,全面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衡量。

教学评价形式

教学效果

(一)线上“精彩球”,线下“兴趣点”

通过课前线上精彩比赛的导入,学生课上兴趣浓厚,练习关注度达到100%,课下自主练习逐渐增加,培养了学生积极锻炼的习惯。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计数比赛,全班对打回合数的平均个数由7板上升到15板,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逐渐熟练,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宣传体育精神,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总结发现,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优势互补的意识得到提高,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特色与创新

(一)隐性教育的教学方法,寓思政教育于体育教学中

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进行体育精神的传播,广泛向学生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体育行为习惯。随着推挡球技术的不断熟练,学生逐渐体会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争先创优的体育精神,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终身体育意识意志品质。

(二)以思政元素为核心、专项课程为支撑、课堂竞赛为亮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以组间练习的形式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课堂竞赛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相并重,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