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2025-10-04 05:26:52 责编:小OO
文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草料棚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四公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草料棚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四公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发现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师:当二十只左右的蜜蜂里,至少有十五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结论,你找到揭示试验结果的段落了吗?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四公里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 

师: 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几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 我认为那几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发现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几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几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几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至少有十五只回来了,如果它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几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