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社交媒体时代的市场营销
2025-10-04 05:27:04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社交媒体时代的市场营销

作者:***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第08期

        摘要: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革新催生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则开创了市场营销的新时代。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高速发展,中国的社交媒体更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势头。企业需要顺势力而动,勇于接受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同时采取得当的市场营销战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所提供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社交媒体 市场营销战略 危机公关

        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社交媒体由web 2.0系统和技术发展而来,包含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应用;它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技术,使组织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实现对话互动,使用户自己创造、交换和消费内容成为可能。在中国,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社交网站如开心和人人网、微博等共同构成了当下社交媒体版图。

        回首web 2.0时代,用户互动主要是使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及博客实现的。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多平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保持在线。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今社交媒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访问便捷、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Web 2.0时代的互动以文字、图片为主,受访问设备、带宽等,用户所创建、浏览的信息类型较少。而今天,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多种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轻松获取。社交媒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比以往轻松便捷得多。

        1.2 一点对多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由以往的点对点模式转为了一点对多点。一个微博用户的一系信息会被他的关注者看到,而关注者每转发一次又会被其关注者看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扩散出去。

        1.3 信息碎片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往往是利用零散时间浏览信息。比如在地铁里、公交车站、餐厅点餐时,因而没有大量时间完整浏览长篇信息。想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所分享的信息需要简短鲜明,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准确信息。

        1.4 用户数量发展惊人

        传统的广播媒体历经38年发展了5000万用户。而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获得了同等规模的用户。

        1.5 信息真实度难以考量

        当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分享者和消费者,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所发布信息的真实度难以考察,真实和虚假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2 中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及特点

        那么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现状如何,同时又具有哪些特点?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中国——这一新兴互联网大国,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我们来看以下几个特点:

        2.1 用户数量庞大

        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5.13亿人,其中,约2.5亿集中于三线及三线以上城市。而这些用户中,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

        2.2 用户黏度高

        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为46分钟,高于美国的37分钟,更是远远超过日本的7分钟。同时,在内容获取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有36%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已经非常接近通过门户网站的40%这一数字。

        2.3 社交媒体信息对用户购买决策影响更大

        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熟识的普通用户推荐的产品。通过社交媒体所获得的产品信息更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此外,不同类型的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开心网的用户多为办公室上班族,QQ空间的大部分使用者为在校学生,大学生和刚刚毕业不久的用户则更多地使用人人网。

        3 社交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社交媒体拥有可观的用户群、可以根据客户信息精准细分、在线推广的成本低于传统媒体,鉴于诸多优势及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其进行市场营销。即使是目前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2012年初,埃森哲公司对北美地区收入在十亿美元以上的200家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中,有65%的高管认同社交媒体在与顾客、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极其重要”或“非常重要”,而仅有17%的高管认为其作用“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

        但是,正如我们常说,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企业在享受种种新机遇的同时,还要应对与之相伴的各项挑战。

        3.1 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如前文中谈到,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时可能不够精准成熟。企业想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将其和已有的数据结合,对信息技术部门是个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企业将资金、人力投向正确的地方。

        管理者需要把以往相对的市场活动串连起来,与企业的社交媒体技术平台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

        3.2 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挑战

        一些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传统行业的管理者,依然认为社交媒体上由用户自行创造的内容,不过是“没有营养”的热点而已,来得快,去得也快。另有一些管理者,不愿轻易尝试把企业开放,由用户自由评价。

        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企业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垄断信息、控制其传播。不论企业是否主动参与,都会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评价。与其被动地参与其中,不如积极尝试。

        3.3 对企业结构的挑战

        旧的组织结构可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交媒体提出的新要求。

        以客户服务为例,Web 2.0时期客户的投诉、意见往往是集中于客户服务部门的。而现在,客户可以避开企业的官方渠道,与其他顾客或媒体联系,直接将问题公开。

        这就要求企业对自己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客户服务部门不再是唯一与顾客接口的渠道,市场部、公关部都要参与其中,严密监测企业的官方及其他社交媒体的舆情,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响应机制,以适应社交媒体快速反应的要求。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适应社交媒体时期的危机公司响应机制,以应对意外事件的发生:①建立预警机制。甄别消费者信息反馈、投诉的严重程度,分级加以处理。②积极、及时地做出官方回复。自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如果企业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提供准备回复,事态可能会扩大、升级。③还原问题原貌,保证企业对于问题的解释是真实、可信的。④明确回应建议、投诉的负责人。保证企业对此问题的说明具有一致性,避免因为未经授权的人员做出错误回复而产生更多负面评价。

        失误的危机公关对企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2011年9月间,中国一位知名微博博主无意中发微博抱怨某国际知名家电品牌质量不佳。原本一条无意的消息,短时间内引来数百条回复,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家的该品牌电器也有各种问题。在随后的时间里,该家品牌没能及时做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复,而其不当的官方微博声明再次引来网友的讨伐。该事件在新浪微博上层层扩散,事件不断升级,博主针对该产品质量的微博,每条的转发都在几千条,事件影响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根据市场监测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该品牌的冰箱的零售量份额较去年同期下滑1.63%,而同类某国内品牌的销售额是其3倍之多。负面效应却未止于此,已经波及到该品牌下的烟机、灶具等其他产品。

        3.4 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挑战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科技高度发达,媒体非常活跃的时候,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已经不仅仅是个别行政机构的任务。每一个消费者都在监督着企业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手中拥有的自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企业在各方的监督下,更应该担负起社会,保证其产品、服务的优良品质。

        4 总结

        当今,制定企业营销战略时,社交媒体似乎已经不是选择或不选择的问题。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理清头绪、大胆探索,谨慎实施,充分释放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埃森哲研究,《展望》2011年第一期.

        [2]数据来源:麦肯锡公司《中国社交媒体铸就消费新时代》,2012年4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