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潮汕工夫茶与潮汕民俗
2025-10-04 05:27:58 责编:小OO
文档
潮汕工夫茶与潮汕民俗

    潮汕工夫茶名闻遐尔,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品茶,不仅要将茶喝进肚里,还要品味茶韵,体味意境,欣赏外在的技能和艺术,感受内涵之哲理与精神。潮汕工夫茶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无论是对茶具、茶叶、水质还是冲泡、饮法、礼节都中规中矩,内涵丰富的工夫茶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茶器及茶艺方式的艺术格调。别看小小的一杯茶,却是“小茶壶大乾坤”,它把潮人的风情习俗、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诙趣逸事,全都包容其中。

    走进潮汕人家,家家户户都有几套茶盘家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工夫茶涌现出无数的趣事佳话。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在潮汕的传统中,茶酒不分家,先人出海讨生活,下地犁田,喝酒体现潮人的豪爽气慨,而饮茶却是一种儒雅的体现。在这两者中,敬茶与敬酒是有严格区别的,酒满为敬,茶满则被视作不敬。因为酒无必热饮,满了不会烫手,而泡茶的水不单要热的,还须讲究火候,明代《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正好之候也。”同此可见水温的热度,这样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才有味,懂得品茶的潮汕老茶客会从中品出一种“喉底”,“喉底”即是饮茶后唇齿间留有余香,舌底有一种甘甜的味道,这就是茶客们所说的“山韵”。因此,茶与酒的区别正在于此,茶满了则易被烫伤,不仅如此,还会因受烫致使茶杯落地开花,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潮汕人饮茶,茶杯的多寡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为一壶三小杯,茶壶,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以宜兴的为上等。许多做工精致的陶壶都出自陶艺世家的手,不单讲究手工制作的独一性,还配有一张“出世纸”,以妨假冒。茶杯却是茶杯却要“小、浅、薄、白”,小能一饮入喉;浅则是水不留底;质薄如纸能起香;白则能衬托出茶色来。一壶茶沏出来的量刚好足够三小杯,因此,品茶一般三人恰到好处。人多了,则需轮流品饮,多添几只茶杯不难,但却会破坏品茶的意境。故而潮人饮茶,多谦让,司炉的人沏好茶,递到客人跟前要说“请喝茶”,对方则回以“莫拘礼”、“莫客气”、“多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客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茶。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的表示:长辈则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则用食、中指在桌上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宾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才是自家人,或由生到熟。在场的人全喝过后,司炉,俗称“柜长”(冲茶者)才可以饮茶,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客不恭”。潮汕人品茶一般都较雅致,互相礼让,一小杯一小杯地品啜,极少有口渴而品茶的情况,那已不属“品”的范围,而是牛饮解渴了。倘在品渴时赶上喝工夫茶,品茶的又是自家人或熟悉的朋友,一小杯一小杯喝实在不过瘾,征得大家的同意,也不能三杯尽饮,那会被讥为有辱斯文,因为潮汕人在祭祀敬神明时所洒的工夫茶汤便是排成一线的三杯齐。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潮汕人沏工夫茶讲究不吃头冲茶,因为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多少混杂了一些尘埃或杂质,第一泡茶通常是用以清洗掉荷直中所含的杂质的。有些外地人或小孩不懂这道理,茶一冲出来,便先下手为强,端起就喝,那便会被人嘲笑为无知,若是小孩则免不了遭大人一阵呵斥。如果司炉者故意不说明,则是有意对饮者的戏谑或欺侮。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据史料记载,中国工夫茶文化引入潮汕可追溯至唐朝,但早年潮人所饮的工夫茶叶则多以福建茶以主,这一方面因为茶树多生长于云雾缭绕的高山,潮汕地区多平原,缺管茶叶生长的地理优势,《潮州府志》记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凤凰位归线近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是潮汕地区难得的植茶好地方。但由于地土的关系,虽然现在潮汕出产的好茶佳茗不少,如:宋种、桂花香单丛、黄枝香单丛、芝兰香单丛、玉兰香单丛、山茶等,但较为稀贵,平民百姓所能喝到的多为本地产土茶。入口时微苦,而后回甘,所谓苦尽甘来。旧时潮汕人以茶待客,如果客人觉得茶味苦涩而皱眉,主人会认为这是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回味。因此,不少客人在忍不住苦味皱眉之后,都会马上把眉毛舒展开来,大声说“好茶花!”以此解除对主人示警的表情。

    “新客换茶”潮汕很早便有茶寮、茶座的有关记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待客常物。可见茶宴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潮汕人民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已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靠辞,否则会若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农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继续冲泡,是对客人的冷淡,不重视;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故有“某人无茶色”之说。

潮州工夫茶19招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 (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冲泡程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冲泡两次茶为宜,最多不超过三次。这样既给来宾一个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时间过于冗长。

“假力洗茶渣”

“假力洗茶渣”是广泛流传的一句潮汕茶谚。“力”、“力落”,潮语作勤快解。此句茶谚意在讥讽或自嘲“吃力不讨好”、“好心干了坏事”。据传,此典出自一个不懂工夫茶道的新来佣妇,她为主人清洗紫砂茶壶,将内外茶垢都涮得于干净净,主人发现,痛惜用了多年才积聚起来的壶里茶垢一下子“月白风清”,犹如被抽筋剥肉一样,七窍生烟,将佣妇骂青了眼。佣妇一肚委屈:“鬼才知道茶渣是龙肝凤 髓,力落晤对路,力落不如惰。”故事传开,“假力洗茶渣”,遂成典故。 

    潮汕老茶客普遍认为紫砂茶壶的茶垢愈厚愈好,除了显示茶壶之为古董外,还认为茶垢能助茶味,将其视作经典。有些好写茶文章的人也相信这个说法,传抄至今。但也有另一说法,有长辈喝茶,都说要将 茶具浸洗清洁,好茶进壶才无杂味。那时是抗战日子,有沦陷区的富人避乱乡间,他们喝茶也是这样讲究的。他们讥笑我乡一位抽鸦片的孤老头所喝的茶是肮脏茶。(这位孤老头的紫砂壶就是内外都是厚茶垢的。)近年读茶书,多见有茶具须保持洁净之说。录例于下——清雍正曾任崇安县(今武夷市)陆廷灿,在其《续茶经》之五“茶之煮”巾说:“茶注、茶铫、茶瓯,最宜荡涤。饮事甫毕,余沥残叶必尽去之。如或少存,夺香败味。每日晨兴,必以沸汤涤过,用极熟麻布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取用,味若龙泓,清醒隽永甚。余尝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

    据医学研究显示:这种粘附在茶具里的茶锈垢中含有镐、砷、铅、铁、锰等多种金属物质,这些物质会随着茶水与胃肠道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酸等的结合而沉淀,阻碍营养素的吸收,日积月累还会使肝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受损害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洗茶锈垢是讲卫生、保健康的需要,并非“假力”。

    日前街上有些摆卖紫砂壶的小贩,还在向顾客夸耀他的壶里面有茶垢,他们为迎合某些潮汕人的这一顽习,只是将一些未成膏状的茶渣糊在壶里面,并非自然粘附。其实,要使其自然粘附也很容易,在此就不必说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