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2025-10-04 05:27:19 责编:小OO
文档
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摘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语文 新课标 认识

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处在新课改的前沿,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的配合课程改革。我认为,首要任务应是对语文课“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的简称》要有一定认识、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沿用已久的、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疗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三重”之一的位置,对我们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与整个“课程标准”之中。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l、它遵循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习领会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个人道德修养。“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在每个阶段都给予学习帮助和支持,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它遵循了人“思维品质”的发展规律。语文在对人的感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品质。“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

3、它遵循了人“行为习惯”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利用好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做个文明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真抓好每个环节,反复抓,抓反复,真正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出应尽之力。

二、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1、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心钻研语文学习的方法,积极研究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正确运用合理的方法,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语文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要遵循这一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提醒我们,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老师只做学习点拨、方法的指导,绝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简单的接受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拔高要求。因为欲速则不达。

三、关注“过程和方法”,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课程标准”把它们列为“三重”之一,就是要强化观念,坚决落实,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1、它能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把视觉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创造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其次,“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转向。过去,老师们设计的教案,研究的教法,中心点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即使老师们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学生大多还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东西。现在,“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促使老师要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即要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法的指导上。为此,“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要搞一刀切,要求老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它能促进教学途径的拓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大力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课程标准”提升“过程和方法”的地位,对于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要求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不能简单的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水平的高低。因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加强是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课程标准”的这些思想,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让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支持,使得评价起来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成现代社会所需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定作课程目标的“三重”之一,正是处于培养祖国未来人这一高度,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教养,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走在素养过程的轨道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