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鲁迅形象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
2025-10-03 09:47:26 责编:小OO
文档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善良纯朴的本性,更让我们深知了他们的软弱性,是旧中国社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残害和蹂躏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形象  封建思想  资产阶级思想  软弱性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悟的,他们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思想意识上的弱点,也与时代浪潮的起伏分不开,他们坎坷的生活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国的艰难和曲折。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视,说明他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从狂人、孔已己、陈士成到子君、涓生、四铭等,鲁迅描写了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使之构成为一个可以烛照历史进程的系列,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或妥协,多方面揭示了他们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精神危机,为他们的新的出路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自然,鲁迅本人也是知识分子,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也有着鲁迅本人心灵经历的痕迹和思想的投影。鲁迅不是孤立的描写知识分子,而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他的描写对象给予肯定或批判。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而《长明灯》中的疯子是一位在黑暗而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笼罩下却能大胆、勇敢地去吹熄“长明灯”,摧垮“长明灯”的象征者,无不显示出他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和叛逆。完全可以称为其中的“勇敢者”了。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孔已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见,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些“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话。他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其次,他的可笑还表现在他的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一偷再偷,一犯再犯,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这次打击,给他脸上增添了许多伤痕。后来竟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做着蒲包,用手爬行,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沦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回”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解剖刀,就是这样透过孔已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文明道德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与孔已己相似的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但后者已完全丧失了可爱之处。这个陈士成,是一个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不同的是,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一步青云,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一心指望“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侮,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多少次,多少次,这铺着锦绣前程的好梦,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飘散了他的梦境。颓唐,空虚在袭击着他的无聊的私塾生活,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愈失意,愈狂热,为功名利禄燃烧起来的近似兽性的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把那纠缠着他的好梦,雕塑的更美满,更完全……但这毕竟是第十六次了,“这回又完了”,“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于是,那功成名就的倒塌的糖塔,又为金银狂想的白光所代替……“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绝望把陈士成引向那无稽的谣传,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欲海。他和孔已己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殉葬品。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这两个人物都正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现实生活表现出事事关心别人,处处帮助他人,但实际上却是在竭力地维护封建礼教,协助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和虐待,成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也成为了封建制度杀人害人的帮凶。同时,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祥林嫂等人走向疯死悲剧的参与者。可见,他们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进而造成了对旧中国社会底层劳苦民众的无形的伤害。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是一个在辛亥时期热情勇敢的热血青年而逐渐变为辛亥失败后的一个悲观绝望、敷衍混世的落伍者的悲剧人物形象。吕纬甫的悲剧向世人揭示了辛亥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局限和性格弱点是形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小说的结局“酒楼分手”一部分可以看出,作品中的“我”对吕纬甫深表同情,但更多的是深感无奈。魏连殳是小说《孤独者》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较吕纬甫更为阴郁和冷漠,他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自造“独头茧”,裹于其中,但事实上,与世隔绝只是妄想而已,最后,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背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寞地离开了人世。小说同样通过魏连殳悲惨一生的遭遇,向世人揭露了辛亥失败后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同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知识分子性格的柔软性、逃避性才是这一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所在。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伤逝》里的涓生、子君和《幸福的家庭》里的“作家”是受过五四洗礼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叛逆精神而耽于幻想,勇于追求幸福而思虑不周,行为幼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困境。涓生、子君冲破樊篱,满怀希望地建立了一个“宁静和幸福”的家庭,但他们没有把自由结合作为共同奋斗的起点,子君整日消磨于繁琐的家务,饲油鸡,喂阿随,甚至为之与邻居闹矛盾,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也使爱情走向了死亡。这与争取婚姻自由时的子君相比,简直成了另外一个人。紧接着涓生被免职,吃饭成了问题,感情的隔阂更大了,子君回到她父亲身边去了。从旧家庭冲出来,进入新家庭,最后再回到旧家庭,这是子君的人生悲剧。而涓生则处于个性主义和旧思想文化的双层裂变、灵与肉的撕搏之中,“救出自己”,却不能超越自我,倒是由于子君的死,才稍稍觉悟到旧思想文化对自己的禁锢和扭曲,不但不再去从个人主义的错觉上越走越远,反倒主动写下“悔恨”,决心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去”。茅盾说过:“《伤势》主人公幻想的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都是经济压迫”。他们的悲剧令人痛心,而他们的“敏捷精悍”、“傲骨嶙峋”、“真心相爱”又让人觉得可敬可爱;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昭示着旧的思想文化在摧毁着不切合实际的价值标准的同时,人们也正在寻找和确立着新的价值标准。

《幸福的家庭》里的“作家”不得已为“稻粮谋”而写小说,固然可悲,但更加可悲的是那种似乎莫名其妙的疲惫感和创造力的萎缩。生活的狭隘拮据,导致了文学的功利化,首先是情感的困乏而变得平庸与肤浅。所以他论痛苦总是无病呻吟,谈幸福更是将肉麻当有趣,这就是心力枯竭的结果。在生活中他永远只会退却,最后终于只能连他的文学也扔进废纸篓。他们反抗的无力是由于只有个人的挣扎,那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个人的不可能离开社会的而单独获得,子君、涓生的形象,对当时的广大青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总体上来看,鲁迅先生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让广大的读者十分清楚和明白的是:鲁迅先生对这些命运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鲜明的,即认为他们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各种弱点和缺点,对他们作出了诚恳的深刻的批评。希望他们能尽力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对于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现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不过鲁迅先生塑造他们,也就是要告诉大家: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会有出路的道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然有深切的同情,但更主要的是诚恳的批评。

鲁迅笔下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鲁迅要塑造如此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一下几方面原因。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总的看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也不乏其例。有像孔乙己和陈士成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旧式封建知识分子也有像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的即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但对封建礼教有着反叛精神的知识分子;还是像子君、涓生一样彻底反封建礼教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军阀统治下,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样经受着痛苦和折磨。鲁迅正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问题的。他在小说创造中用和对待农民问题几乎相同的注意力来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正是把知识分子生活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和研究。民主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就不能不看到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纵观阶级社会的历史,知识分子除非出卖自己的灵魂,甘愿做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帮凶,否则就不可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只能和工人群众一样成为“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而在封建社会就一定是君主的臣民。鲁迅重视知识分子,是与他当时的爱国、救国思想分不开的,作家尽力想让他们成为“精神战士”,在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作用;同时,鲁迅也指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见容于黑暗社会,他们感觉或不自觉地和统治阶级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自己能得到的也必然是苦果。这一些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在鲁迅创作的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那些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艺术结晶。

二、鲁迅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批评和控诉。首先,从小说的取材方面说,“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于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这就是说,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变这痛苦的人生。但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来看,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旧的社会秩序,所以鲁迅抑制不住愤懑的情绪,对他们给予了严厉的鞭挞。但表面上虽然在对他们进行批评,实质上却是给予了他们更多、更深的同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鲁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懒惰酸腐,另一方面却细致刻划了孔乙己的纯真善良;在对吕纬甫和魏连殳时,同情更为明显,通过他们的遭遇来揭露、抨击黑暗社会的思想也更为明确;至于子君和涓生,无论从小说的基调和表现方式来看,都是鲁迅在为他们说话,替他们控诉。

纵观鲁迅先生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确有所揭露,有所批评。但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也都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重任。

三、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一切文学都离不开写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作家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都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观点,更主要的是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深刻生动,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无形中深深地带着辛亥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迹。总之,众多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就是辛亥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

其次,作品告诉读者,不容知识分子的社会是没落的社会,折磨和摧残知识分子最为残酷的是腐朽的封建社会。马克思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他把知识分子看作和工人一样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证实了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奴役的对象。鲁迅刻意描写知识分子形象,极力表现他们的不幸,恐怕也就是想通过人物真实地反映这一点吧。

第三,形象表明,知识分子需要进行世界观的改造,要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历史的发展指明了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方向,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并努力地在实际行动中加以实施。我们不应该否认当时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苦闷彷徨的客观原因,但也应当承认他们主观上的原因。因此,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现实出发,用的观点认识现实,反映现实,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的。

上述观点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地辨证地认识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才能更明白、更清楚地理解作家的良苦用心—— “哀其不幸”。同时,也让我们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善良纯朴的本性,更让我们深知了旧中国社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残害和蹂躏的根源——他们的软弱性。因此,无限的怜悯之情,以及更多更深的哀怨之叹,都让我们再次赐予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中不朽的光辉形象吧!

参考文献:

严家炎.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王德禄《鲁迅作品赏析分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3页;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01页;

鲁迅《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17页;

鲁迅《<总退却>序》《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212页。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