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开卷有益 看书有
2025-10-03 09:45:41 责编:小OO
文档
开卷有益  看书有“道”

——谈高考政治复习之看书方法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王国芳

“基础决定高度”,这是广大文科生在政治复习中必须树立的理念。纵观几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高于课本而又源于课本的命题特点非常明显。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高考得分的多少。因此,在高考政治复习中,文科考生不仅要强化意识,重视看书;更要注重方法,善于看书。

但学生在政治复习中要掌握看书方法,做到善于看书,颇为不易。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在看书过程中自觉地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也许多少能摸到些看书之“道”。

一、处理好“零”与“整”的关系——零整互化,点面结合

不少同学不谙看书之道,总觉得政治书没什么好看,拿起课本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不知道看什么。其实,要明确看书看什么,关键是要处理好零与整的关系,做到零整互化,点面结合。

我们在看书过程中,首先要化整为零,把整框、整节、整课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并对每个小问题及其答案做到要点明确、了然于心。如在看政治常识第五课第一框《当代国际社会概况》这部分内容时,至少应该明确这些问题:①国际社会的形成(必要性、可能性);②国际社会的构成(两大主要成员);③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④国际关系的决定(两大主要决定因素及各自的重要性)。

我们有不少同学事实上也是这样在看的。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们同学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同时,没有再化零为整、把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知识点还停留在相互割裂的层次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其实,我们在看了一框、一节、一课的内容后,除了要把握其中的知识点,还要在头脑中构建起一框、一节、一课的整体结构与体系。如我们看了政治常识第五课《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掌握了各个小问题后,可以化零为整,把整个第五课整合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具体见下图所示):一是从静态的角度把握当代国际社会,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两大主要成员,而联合国又是国际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二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当代国际社会,主要包括两大主题、两大趋势、一大障碍;三是在全面把握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上掌握和理解我国的外交,主要包括我国外交的决定和基本内容。

我们在看书时注意化整为零,把教材上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有利于我们在知识的点上实现各个击破,做到要点明确,微观在握;同时又强调化零为整,把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整合成有一定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面上实现整体把握,做到高屋建瓴,宏观在胸。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只有这样善于正确处理零与整的关系,零整互化、点面结合,效果才会理想。

二、处理好“看”与“想”的关系——边看边想,融会贯通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有些同学书看了不少,但收获不大,有些同学甚至是看着看着,看到后来竟不知书之所云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同学在看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看与想的关系所造成的。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看与想的关系,做到既看又想,边看边想,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实际上,看书绝不仅仅光用眼睛,更要用心,要一边用眼睛看,一边用脑袋想,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解决。

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必须要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是什么”,即我现在正在看的这部分内容是在阐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这几个方面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等等。

我们在看书过程中还应该经常问一下“为什么”,如我们在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一作用的时候,“企业为什么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就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问题,能把企业的目的和性质、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等不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怎么样”也是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应该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如我们在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想到诸如经济效益与生产总值的关系怎么样?经济效益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经济效益与利润的关系怎么样?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么样?等等。

另外,“怎么办”有时也是一个我们在看书中值得一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难于记忆的知识,我们更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多动些脑筋。如我们面对课本上资本主义两党制的一些典型国家,可以编成一句话来记忆:“英(英国)美(美国)懊(澳大利亚)加(加拿大)薪(新加坡)”,可理解为英国和美国非常懊悔给工人们加工资;如对资本主义多党制的一些典型国家,我们可结合足球比赛编成一句话来记忆:“日(日本)得(德国)法(法国),意(意大利)必(比利时)牺(西班牙),遂(瑞典)吐(土耳其)晕(印度)阿(阿根廷)爸(巴西)”,可理解为在足球比赛中,日本由于方法对头终于战胜了意大利,老爸感到大出意外而吐得晕倒了。

我们在看书时如能正确处理看与想的关系,更多地进行思考,做到既看又想,边看边想,不仅能有效提高看书的针对性,保证目标明确、看有所获;而且更能通过看书加深对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效地促进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只有学会这样看书,才会觉得书是越看越有看头,越看越觉得内容丰富,越看自己越有收获。这才是看书的价值所在。

三、处理好“前”与“后”的关系——瞻前顾后,举一反三

我们有些同学在看书的过程中,效率底下,看一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更有甚者,看的时候觉得清清楚楚的一个问题,到了考试时却又与其他问题搅在一起,成了一团乱麻。这其实与一些同学的看书方法不对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前与后的关系,做到瞻前顾后,归类比较,举一反三。

首先是归纳同类知识。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除了要掌握这一知识点外,还应该进一步思考:课本上象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如我们看到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这一内容时,能否想到政治常识中除了这三大原则外,还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更进一步考虑,我们能否想到经济常识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制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对公民存款储蓄的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我国对外贸易原则,等等。

其次是联系相关知识。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应善于把课本上其他一些与这一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们看到政治常识中国家的经济职能的时候,能不能把它与经济常识中的国家宏观联系起来;我们看到哲学常识中的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内容时,能不能联系到经济常识中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这一内容;再如,当我们看到我国对外的基本点中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候,能不能把它与我国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联系起来(因为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再次是比较易混知识。我们在看某一个知识点时,还应该把这一知识点与课本上其他地方的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如我们看到政治常识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能不能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再如看到哲学常识中的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自觉地把它与前面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分析。又如,当我们看到经济常识中的股份合作制度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很自然地想到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区域与联系,等等。

归纳同类知识,实际上是看书时的以点带面的效果——以看到的某一个知识点为切口,带出课本上与之类似的其他知识;联系相关知识,实际是是看书时的以点串线——以看到的某一个知识点为起点,把课本上与之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比较易混知识,则是看书时的以点对点——把课本上与这一知识点易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但无论是归纳同类知识,还是联系相关知识和比较易混知识,看书时这种正确处理前与后的关系,瞻前顾后的方法,能极大地提高看书的效率和效益,真正收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良好效果。

四、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外引内联,学以致用

我们有些同学在看书过程中会有这样的感觉:好象自己所看的内容没有什么用,或者到了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所看所记的内容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其实,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看书方法的不当,也从反面启示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做到外引内联,学以致用。

一方面,我们在看书过程中要重视以内引外。即我们在看书过程中要不断地问自己,这块内容与现实生活特别是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有没有联系?有何联系?这块知识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如我们在看经济常识中企业的作用特别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一内容时,就应该把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想想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有何地位和作用。再如我们看到哲学常识第一框中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内容时,能不能把这一内容与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一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又如我们在看政治常识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这一知识点时,能不能把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的思考,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可尝试由外联内。即我们在看电视读报纸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某则新闻或某个问题跟我们教材联系密切,我们就可及时把课本上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自觉地加以分析与说明。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之人,随时关注社会、关心生活,这方面的问题还是非常多的,如福田康夫当选日本新首相、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进展、党的十七大、访澳并出席APEC会议、2007中欧论坛、问题、股市波动、央行一年内五次上调利率等等,均值得我们联系课本知识深入分析与思考。

看书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我们看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看书过程中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是我们实现“知识掌握”向“能力提升”的转变的需要:通过外引社会、内联课本,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知识,而且更有助于培养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内与外的关系,本身就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外引内联,能有效地把书本上“死”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活”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

五、处理好“记”与“忆”的关系——先记后忆,以忆促记

我们有不少同学平时也重视看书,也花了很多时间记课本上的内容,但总是好景不长,没过多少时间又忘记了,以至于有的同学甚至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对看书失去了信心。其实,这还是个我们同学会不会看书的问题。

看书的时候,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的层面上,而要把记与忆联系起来,处理好记与忆的关系,做到先记后忆,记忆结合,以忆促记。例如看了课本上的某一个问题之后,看书的工作远没有结束,我们还应该把课本合上,然后回忆:这个问题有哪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何?看自己能不能清楚地回忆出来。如果条件允许,对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尝试一字一句地进行默写。

一个问题如此,一框、一节、一课乃至整本书的内容也应如此进行回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本的目录进行回忆。如看了政治常识第一课后要进行回忆,首先要回忆第一课的课题是什么?清楚了之后再回忆第一课有几节?其中第一节有几框?第一框的框题是什么?第一框中具体有哪几个问题?答案分别是什么?然后是第二框、第三框,如此下去,看能不能清楚的回忆出来。回忆出来了,说明自己看书的工作基本上到家了;如果回忆不出来,在哪里卡壳了,就说明看书还没到火候,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把课本打开,把相关内容再看一看,直到能顺利回忆出来为止。

记与忆是一对孪生兄弟,忆之对于记,至少有三大功效。一是检验记的效果,我们看了课本上的某个内容之后,到底记住与否,回忆便是很好的检验方法;二是完善记的内容,通过回忆,能够发现自己尚未真正记住的内容,从而及时补记,使之更加完善;三是巩固记的程度,通过回忆,能使自己所看的内容记得更牢固。所以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应善于处理记与忆的关系,先记后忆,记忆结合,以忆促记,使看的效果更好,记的内容更准确,记得时间更长久。

    六、处理好“看”与“翻”的关系——看翻结合,相得益彰

高三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时间非常紧张,有很多同学因此而忽视甚至放弃了看书,平时不看书,临到要考试了再花大块的时间,囫囵吞枣地把课本“突击”一下;也有部分同学刚相反,平时也在看书,但看书过程中今天翻翻这里,明天又看看那里,缺少系统性。这都是低效的。我们在看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看与翻的关系,做到看有计划,翻要勤快,看翻结合,相得益彰。

在看书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可行的看书计划,这在高考复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们计划在接下去的一个月中要把政治学科的课本看一遍,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一个月细分成若干阶段(最好列成表格),再把要看的课本内容逐一落实到每一个阶段中去。这样,我们便把相对宏大的看书工程分解成了一个个的操作性较强的部分。当然,光有计划还不够,还需要及时地对完成情况与所定计划进行比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计划的有效完成。

当然,我们同学在周密地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同时,还需养成勤于动手、善于随时翻看课本的习惯。因为计划是死的,而我们的学习却是活的,问题的出现是毫无计划可言的。例如,我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碰到一个问题比较模糊,模棱两可,难以确定,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及时把课本打开,把题目中涉及到的还不清楚的课本内容再看一看,及时把这个知识上的漏洞补上。

如果说有计划地看书是保证复习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的一项宏大工程,那么,碰到问题时的及时、随时地翻看课本则是一件查漏补缺的零碎活了。作为“宏大工程”的有计划的看书,既有利于合理安排,保证看书的时间,更有利于保证我们复习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缺点在于灵活性不足。而作为“零碎活”的随时翻看课本则显得灵活有余而系统不够。两者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在看书过程中自然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开卷有益,但看书有道。同学们在紧张的高考政治复习中,一定要以本为本、重视看书,得开卷之“益”,又要注重方法、善于看书,力求开卷之最大“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