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5-10-03 09:52:29 责编:小OO
文档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在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学生的阅读行为是具有个性化的自主行为,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阅读实践活动,仅仅靠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但如今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1、激发兴趣;2、挖掘书源;3、提供时间;4、教给方法;5、落实检查。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而古人曾有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5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目前小学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与这些规定相距甚远。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相当贫乏,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仍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情况不容乐观。那么,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如何加强和促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对此,我对本校几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分析并研究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好的方面:有少部分学历较高的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非常重视的,虽然平时工作忙,仍能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看书,检查孩子的阅读情况。双休日有时间的话带孩子去书店看书,帮孩子“充充电”。

欠缺的方面:

(一)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质量不高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既没有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又缺乏家长的指导,所以在家除了做作业、看电视,就是到外面玩耍。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通过对138名学生(四1班、五1班和六1班全体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地写明“不喜欢,只是没办法,不得不看”。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二)藏书太少,阅读内容不丰富

138名学生中,家庭共有综合性知识藏书92本,连人手一本都没有;书包内常备的课外读物多为老师在校图书室所借。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都是优秀作文选和教辅读物,如练习册、复习用书等,形成了优秀作文选和教辅读物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使得学生阅读资源溃乏,近乎无书可读。再加上有些学生家长虽有培养之心,但因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书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箱,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三)自由空间太少,没时间阅读

目前,新的课程理念已全面展开,但在我们农村学校,考试成绩在一些领导眼中还是那么重要。这就使老师们不得不施加压力,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相当沉重。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窗口班级,作业太多,成为小学生不看课外书的主要原因。这些作业相当一部分是机械重复的,如大量抄写字词、做各种试卷等。由于机械繁琐的作业太多,挤掉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

(四)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会读

学生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面对一篇文章,浏览一遍就算了,收效甚微。

(五)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时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因而,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作文时仍然显得根基过浅。

二、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的不适应

虽然课改实施已有六年,但观念的转变不会是在一息之间,老师们依然对课堂学习和课本一往情深,连午休时间也舍不得拿出来,几个平行班中,只要有一个班用午休时间上课,其他班级马上就会效仿,害怕考试成绩落下太多,觉得时间加汗水总没有错,有观念的也跟着变得没观念了。而且年度学校考核、教师评职称、评比骨干教师等,教学成绩的考核仍占了很大一方面,在这样的指挥棒下,自然就出现了部分领导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只抓课本,多做练习的局面。

(二)学生阅读环境的不适应

    农村学生不同于城里孩子,自己家中并没有多少藏书,现在的书籍越来越精美,价格也越来越高,很多家庭根本舍不得花那么多钱买书。条件好一点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又不知何种书,该如何指导。我曾对本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调查对象:正场小学六(1)班学生48名

发放问卷:48份  回收问卷:48份  有效问卷:48份

   问卷分析:

1、学生家长学历情况(最高学历):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高中以上
人数2182260
百分比4.2%37.5%45.8%12.5%0%
2、学生家长看书读报情况:

    坚持阅读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从不阅读
人数163110
百分比2.1%12.5%.6%21%
3、家长对学生课文阅读的态度:

    支持不支持无所谓
人数         18030
百分比37.5%0%62.5%
4、家长对学生课文阅读的指导情况:

   经常指导偶尔指导不指导
人数21630
百分比4.2%33.3%62.5%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校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家庭的学习氛围不太浓。那么我们教师所期待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关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一种主观的美好愿望和期待。这重担自然压在了学校、教师身上。但光光从学校的藏书上看,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本校虽拥有图书室,藏书量在农村小学来说也算不错了,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发现图书室的数量及质量还是难以应付学生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首先,有许多教师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自己的藏书也是少之又少,同是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个人藏书达19000册。金华一所小学的校长在这方面也做得极好,他要求本校的老师必须拥有自己的藏书,并随时增添,同时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笔记,他会定期进行检查。的确,如果一个教师停止学习,也就摧毁了一个教师沟通无知与知识、绝望与希望之间鸿沟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不指导课外阅读,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时也就无从下手了。

(四)国家对农村小学的投入还不够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在增加,但这仍不能满足农村小学各方面的需要。就拿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图书室的藏书量来说,这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这就造成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视野有天壤之别。

三、《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知指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激发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1.投其所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儿童的阅读兴趣会有所变化。因此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阅读的爱好和要求,然后再去选择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读物。学生都喜欢问为什么,那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告诉他们:你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学生喜欢听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几本《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等让他们慢慢欣赏。

2.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大作家老舍、叶圣陶、谢婉莹;也可以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发学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和精神食粮。

3.赏析片段,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撷取文中的精彩片段。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中描绘的三种日出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朗读,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兴趣。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如老舍的《草原》中开头描绘的草原景色。

4.竞赛促读。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指导时,我就让学生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比赛朗读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这样,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激发阅读兴趣。

5.追溯扩展。对于知识性的作品,在指导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这些知识时,我便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去搜集资料。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贝尔发明电话,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应有尽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6.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班会赏读,交流所摘抄的好词好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等等。在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信息资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教师通过长期的指导,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自然就乐于读书了。

(二)挖掘书源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但因为身处农村,受条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无法让学生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我们是否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借书促读。古人宋濂的故事可能都听说过,他“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发动全班到亲戚朋友家借书,老师也可以联系其他学校,借得一部分书,交给学生,告诉他们,几日便要还回去,因为马上要还,学生便会抓紧时间看,正像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计日以还”的心理,让学生抓紧时间读书,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2、相互传阅。农村小学藏书少,农家子弟购书少,但是“少”不等于没有。如何让“少”有的图书充分发挥作用,让它“以一当十”呢?这就需要互相交流了,两人之间借阅就变成了两本,三人之间相互借阅就变成了九本……可以同学之间传阅、小组之间传阅、校际之间传阅……这时所看之书就多了,解决了农村学生无书看的问题。这样做与其说是“以一当十”,不如说是“以一当百”、“以一当千”。

当然,农村学校虽穷,也得开源节流购置图书,开放阅览室;农村家庭虽然穷,教师也要建议家长为孩子添置图书,把一部分买习题的钱花在课外读物上。

(三)提供时间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保证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农村孩子上学较早,我们可以划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午休时,布置少量作业,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老师随时进行指导。另外我们可以进行每天雷打不动的“每日读书20分钟”活动。试想,如果每分钟读200字,那么,20分钟就可读4000字,一年就可以读146万字,这样,就很容易超过《标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的目标。在这20分钟里,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轮读,或自由阅读,或教师与学生同读。天长日久,慢慢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看报,就寝食难安。

(四)教给方法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1、养成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掌握一般的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记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3、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浏览、略读、精读。(1)浏览。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这种阅读不受时间,比较轻松,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2)略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要求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精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用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五)落实检查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家长的作用非同寻常。因此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为此,我专门设置了一张表格,请家长填写。

课外阅读记录卡:学生姓名:▁▁▁▁▁ 班级:▁▁▁▁▁阅读时间:▁▁▁▁▁ 记录时间:▁▁▁▁▁读物名称:▁▁▁▁▁ 字数:▁▁▁▁▁读物类别: □童话寓言 □世界名著 □历史地理 □科幻小说 □卡通故事 □自然科学 □学习辅导材料 □其他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最常用的一种是每天抽十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第二种是专题式的,如介绍一周以来,你背诵了哪些古诗文,摘抄了哪一方面的优美段落,以及哪些好词好句。第三种是个别式的,教师采用与学生个别聊天了解,或是学生主动向老师介绍他的阅读新发现。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通常采用的是天天小抽,周周大抽的方式。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能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为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袁瑢.袁瑢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瑢.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