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
2025-10-04 08:09:26 责编:小OO
文档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

[摘 要]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教师应重视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并善于引导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在师生分享中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身心的发展,实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儿童游戏;自主性游戏;游戏创设

  自主性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l]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游戏时间与条件是幼儿园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基本途径。

  一、重视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

  在幼儿园,最能给予幼儿自主性游戏机会的场所是区角游戏。教师不仅应关注游戏区角的设置,更应关注区与区之间幼儿的流动和材料的流通。理想中的区角游戏状态应该是孩子们个个有事做,时时有事做,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动物品的流通,引发孩子的自主交往和创造热情。为此,教师应善于结合教育内容,为各个游戏区角增添半成品材料,让儿童始终有新鲜感,时时有事做。如为配合大班的主题教育内容“有趣的植物”,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饭店”投放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做“韭菜”和“香菜”;新开“中医院”,让幼儿用泡沫块和牛皮纸做中药包,并形成一条龙式的中药加工流水线;让幼儿设计各种“植物”,再把它们种到“休闲广场”,美化环境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个游戏区为孩子们设置一个百宝箱式的材料箱,里面放置各种质地的纸、剪刀及废旧材料等,供幼儿碰到困难时选用,以支持他们展开无限想像的翅膀。

  二、善于引导幼儿的自主性游戏

  在环境中渗透隐性指导

  虽说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与主动开展的游戏活动,但在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仍然很重要。只是相对于教师特意设计的教学游戏来说,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引导,教师应更加讲求策略,善于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之中。如中班、大班的孩子已会通过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并设计规则标记,因此一开始教师让幼儿自主设计时,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给各个区设计了4―5个标记图。由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规则标记,因此在不同的区角出现了不一致的标记图,导致其他孩子看不懂标记图的意思。于是教师又引导孩子们讨论设计让大家一看都懂的图案。如画个笑脸表示“微笑服务”;画一排小朋友,表示排队等候等。经过教师的引导,不仅简化了原来设计的五花八门的规则标记,而且能真正发挥规则标记的隐性指导作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加强教师的间接引导

  教师首先应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与参与者。其中,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幼儿社会性水平、幼儿的表征能力等。[2]在此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与材料,积极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应是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如幼儿正在“加工厂”当工人,加工“鸡蛋”。教师也进去当起了“工人”,一会儿就感觉到捏“鸡蛋”太单调了,于是就和幼儿聊了起来:“这个鸡蛋是哪里订购的?有没有要求我们送货?”这些问题立马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丰富游戏的欲望。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问他们“该怎么装货呢,鸡蛋很容易碎的”。这促使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找来盒子和碎布,把“鸡蛋”放好。

  其次,教师应是游戏的支持者。小班孩子的游戏水平相对比较低,遇到困难常常会求助于教师。这时教师应是一位积极的支持者。如有一次,教师到小四班的娃娃家以奶奶的身份去作客.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很热情,马上倒来茶水,并端来一碗“红团圆”,教师故意说:“我不喜欢吃红团圆,想吃白团圆。”“妈妈”说:“我们家没有白团圆。”看教师故意不太高兴,就说:“那我去问问老师吧。”辅班教师听了孩子的诉苦,没说什么,只是给了他几张白纸。孩子一见材料,就恍然大悟,知道把白张一团就成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的支持让孩子获得了一次创造的机会,解决了游戏的难题,也发展了其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的能力。

  三、在师生分享中促进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善于接住孩子的话题

  每个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由此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以下游戏讲评即达到了这一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幼儿甲:“今天,我在水果店当营业员,有人要买菠萝,可是店里没有菠萝。”老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幼儿甲:“我用橡皮泥给他做了一个。”老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幼儿乙:“可以用纸画一个菠萝,再把它剪下来。”幼儿丙:“可以让妈妈用黄颜色的布缝一个菠萝”。可见,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要出发,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要,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戏的进一步推进。

  帮助解决游戏中的突出问题

  教师在与幼儿分享其自主性游戏的快乐时,还可以利用此机会关注幼儿碰到的典型问题,在帮助他们解决的过程中,总结最优的策略与方法,并促使他们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游戏中,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如孩子们喜欢到娃娃家作客,更喜欢到“商场”买了礼物后再送到娃娃家去,这使娃娃家常常成了杂货铺。、为解决这一典型问题,教师可以抓拍娃娃家的现场镜头,在与幼儿分享游戏快乐时放给孩子们看,并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有的幼儿就会建议增加一个物品回收员,专门负责回收娃娃家多余的东西;有的建议给娃娃家增加一个箱子,礼物多了就放到箱子里;有的建议可以把收到的物品作为回送客人的礼物,在客人走的时候让他带走。有了孩子们的这些好主意后,娃娃家果然整洁了许多,可见“一种存在多种可能性和诸多获取成功的方式的氛围能鼓励幼儿去思考、去相互作用和创造。”[3]

  在随机引导中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与幼儿分享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以便因势利导,给予最适宜的帮助和支持。如有一次进行游戏讲评时,教师问幼儿:“你们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有位孩子说:“娃娃家的娃娃想吃棒冰,可是商场里没有棒冰。”教师不禁问到:“棒冰是什么季节吃的?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给娃娃吃棒冰合适吗?”马上有孩子抢着发言:“棒冰是夏天吃的,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再给娃娃吃棒冰,娃娃会生病的。”其实,是这位提出问题的小朋友自己希望冬天也能吃到棒冰,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的想法,而是通过游戏讲评与分享的方式,让其他小朋友提醒他冬天吃棒冰不利于身体健康,显然这种同伴提醒的方式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更容易让幼儿接受,促使幼儿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或学会克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实现游戏对幼儿的多元发展价值。总之,自主性游戏作为一种让幼儿“全神贯注”的活动,是儿童生理、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身心要素的整体卷入,其中孕育着幼儿“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4]他们对游戏中的学习也因喜欢而快乐,因快乐而主动。

  参考文献:

  [l]邱学青.儿童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学前教育研究,2008,

  [2][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22,223

  [4]许央儿.论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