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2025-10-04 08:08:09 责编:小OO
文档
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摘要]

   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世界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不具备深入探究的意识。这可能是幼儿本身的探究意识不强,也可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意识地被打压,从而渐渐失去了探究的意识。探究意识需要从小培养,那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在生活中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机生成各项适合幼儿探究的学习与游戏活动,并适时地引导,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幼儿     探究性学习    教育

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作准备的。在幼儿期,如果培养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探究学习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可以从一下几点出发。

一、丰富活动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欲望。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材料。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有充分的物质保证,才能使幼儿与环境充分对话、互动,达到教育目的。材料即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认识周围世界的桥梁。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能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所以,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具备以下特征:

1、材料的充足性。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首先考虑的条件是充足,特别在一些探索性强的区域,例如:在益智区中有许多可以让幼儿进行探索的东西,如果数量提供得不多,有时会引起幼儿的争执和抢夺。

2、材料的可选择性。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是幼儿探究学习的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做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孩子认为种子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发芽,有的孩子认为不需要去掉皮就能发芽,还有的孩子认为要长在土里……对于孩子们的各种说法,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孩子自己利用各种材料来尝试,于是,在自然角里,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种子,引发了孩子们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3、材料的不断扩展性。

在幼儿探究学习中,为幼儿所提供的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还应积极思考,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察幼儿活动,及时更改或增加材料。

例如:在美工区中,我提供小鞋让孩子进行装饰,第一次我投放了颜料、毛笔、盘子等,孩子们把小鞋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第二次我就放了彩纸、剪刀、双面胶等,孩子们剪了各种形状贴在有美丽颜色小鞋上,各种造型的鞋子像极了一只只小动物。第三次我又提供了鲜花、泡沫等,孩子们又把小鞋变成了一只只动物花瓶……

二、在活动中尽量鼓励幼儿进行探究。

幼儿经常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教师所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误解成错误的行为而制止。当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不同或与教师的预想或喜好不同时,教师的反应经常会劝其放弃或让其从事与同伴相同的活动。教师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造成幼儿的紧张,使幼儿无所适从,幼儿会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甚至放弃自己的探索活动而去迎合老师的想法,长此以往,幼儿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如:有一次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XXX小朋友看到地上有一只蜗牛,对它十分感兴趣。经常蹲在地上看,还要拉着我一起去看,但由于我本身对蜗牛的不喜爱,就没有跟他一起去观察。当时具体的对话已经记不清楚,但那个孩子失落的表情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所以,针对鼓励幼儿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对每一位孩子的发现和兴趣都要尊重和接纳。

兴趣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又好又快。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只要看过或学习一遍,就能记入脑中,再次呈现出来的可能没有一模一样,但与原样的东西相当接近了。兴趣还能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维持时间更长,因此,教师应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成为教育的内容。幼儿的兴趣、观点、做法常常和老师不同,老师的尊重和接纳可以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俗话说“童言无忌”,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所以,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例如:发现幼儿对蜗牛特别感兴趣时,可以和幼儿一起观察并适时的引导,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科学活动等。让幼儿了解蜗牛的一些知识。

2、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们的想法各种各样,有的合乎逻辑,有的天马行空,但无论幼儿的想法对或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他们的想法,不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失败的孩子,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给予每一个孩子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出每个幼儿探索活动的价值,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例如:有一次请小朋友画房子,小朋友们画出来的都跟老师的差不多,只有XXX画的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刚开始,小朋友都说她画的是错的,经过几个小朋友一致的说法后,她也有点灰心失落了。看到这里,我就走过去跟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都画了中国的房子,但XXX画得也没错啊,她画的可能是别的国家的房子呢,她画得也很漂亮啊!”XXX小朋友听到我没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否定她,反而还表扬了她,立刻露出了开心笑容。

3、幼儿出错时采取包容的态度,在还没有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不要误解孩子。

幼儿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事物,有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经验还不够丰富、概括还不够全面。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老师应认识到,错误代表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是合理的。教师要寻求幼儿真正的动机,不要急于制止、批评幼儿,而要耐心地倾听和观察,有时还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和幼儿取得同步。当幼儿的某些想法有错误时,教师也可以先给与肯定,表扬其做的好的地方,再帮助幼儿改正做错的地方,不要直接地就否定幼儿。在这种看似错误的基础上,期待下一次的进步。例如:区角活动时,在理发店的幼儿对为别人理发一点概念也没有,经常出错。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批评幼儿,而是让他们回家后请父母帮忙,让他们有空带孩子去理发厅看看,体验一下,或从电视、电脑上了解。

三、对幼儿的探究行为要适时的引导。

教师对幼儿的想法及做法应给与支持。幼儿的活动总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听教师的解释,看教师让看的东西,回答教师认为幼儿应该知道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束缚了幼儿的手脚,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应该是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 幼儿产生疑问→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真实、直接的体验→引导幼儿进行记录获得的知识或经验→引导幼儿与事先的猜想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种解释。以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幼儿脱离教师的束缚,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提升幼儿对某件事情的兴趣。

总之,幼儿的探究活动是幼儿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地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学习,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探索尚未知晓的知识。教师要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着想,努力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小培养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

《幼教园地》2008

《学前教育》2008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