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25-10-04 08:01:48 责编:小OO
文档
浅 谈 小 学 生 心 理 素 质 的 培 养

                   ——培养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效率

            新华学区沙滩小学:任丽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小学生

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为他们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字】心理健康   自信心    小学生       心理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小学生由于成绩、升学压力,还有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使每个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使同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不同人身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行为激励环境,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信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自信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后天教育培养获得。小学正是接受新鲜事物和良好教育的关键时期,自信心对其成绩的优劣、性格的形成及其未来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充满自信的学生不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容易焕发出极大的潜能;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会过多考虑困难,从而表现出不合群、不敢做,甚至不相信自己,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小学生有一个和大人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和价值观,他们以孩子特有的角度和思维观察认识世界,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因此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基础上,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心理特点,不能像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孩子,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这是孩子养成自信的基础。赞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这样学生天生具有的自信,就不会被压抑和打击,才能积极地面对世界,充满自信,通向成功。

其次要恰到好处的赏识和激励学生。赏识是树立学生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赏识是说教师要准确、具体地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用肢体语言、手势和表情等各种方法热情地夸奖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会确信教师的赏识是真的,而且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教师心存一种感激,从而更加努力,充满、自信和活力。激励要求老师要学会利用名人及他人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再适当地用名人的话鼓励学生,能激起学生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同时,有时候利用其他任课教师或班集体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是要善待学生的过失,这样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持非常重要。当学生犯错时, 教师不应随意地责骂和讽刺,否则会打击学生尝试和创造的勇气,变得胆小而不敢有所作为和突破,会打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自信更是重大打击。因此,对学生的过失,教师要正确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多给学生鼓励和及时的引导。

最后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平时要耐心、细致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经常和学生交流, 从而了解学生的潜在优势。如果仅仅拥有家长、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这样形成的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挑战,这种自信是不牢固的,只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优势和潜力,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巩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展示自我、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年幼, 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 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总之,小学是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阶段, 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与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编织培养孩子自信的摇篮。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信念去支持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还应不断为学生创设机会,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成功者。

二、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环境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外部条件。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如舒适的校园环境,及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团结奋进的教室布置等良好的育人情境,还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自强不息的教师、家长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此来激励学生,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使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环境的建设更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的环境,应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校园建设成一座绿色的大花园,在各处张贴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环境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用。于是我校今年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教室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要尽力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会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既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除校园环境外,良好的育人情境也很重要。良好的育人情境的营造,会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代学校教育以其纯洁优美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精心设计的教材,专用化的师资队伍,并通过鲜明的目标和周密计划,丰富多彩的寓教活动,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施以直接的影响,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也是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充实和优化。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把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创设全新学习环境,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各科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也是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

1、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次,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或者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一定要利用好学科教材中的健康心理教育内容,将、,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教师一定要精心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学习过程指导者、诱导者的角色。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课堂上还必须设计新颖、科学的学科教学活动。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办法。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兴趣,如:

(1)、自然随和交流

课堂上,孩子们围着老师亲切的交流。每一项活动,让口令的发表降到最少,衔接处是亲切的话语、动听的音乐。没有命令和统一安排,学生们自主的选择、玩耍、交流技巧,老师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泼轻松而快乐。让孩子们自主的参与活动,老师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更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2)、音乐、模仿让孩子们自主活动

伴着音乐,孩子们有节奏跳着、舞着,每个孩子都十分投入,他们热切的通过肢体语言自由表达着对音乐的感受,尽管动作还不够整齐,但是从他们节奏的和谐快乐的表情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远远超出可做统一动作的热情。孩子们边跳边唱着有节奏的童谣:“小兔子,小兔子,跳跳跳,小兔子,小兔子,转转转,小兔子,小兔子,扭扭腰,小兔子,小兔子,站起来。”在轻松的童谣提示下,学生们模仿、练习着跳跃动作。

3、奖励使得孩子们更加快乐。

老师黑色的上衣上贴着红花和各色的小动物图案,很漂亮。原来这是课堂上的小道具。红花奖给表现出色的孩子,贴在他们的眉心,很可爱。下课前,老师问孩子们“能不能把自己身上最喜欢的小动物送给别人,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孩子们兴奋的跑向老师和同学,揭下身上的小动物图案,并希望接受者能保护小动物。

5、生活化的教学

 “妈妈”带着孩子“小蚂蚁”们搬家、玩游戏、做饭,在创设的情景中,孩子们感受到的更象是在过家家。过家家哪个孩子不喜欢? “小蚂蚁”搬家时,遇到红灯亮的时候要自觉的停下来。游戏“绿灯黄灯红灯一亮”,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熟悉、理解、遵守交通规则。

有点像童话剧,有点像生活课,它渗透、综合,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是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生活化的。由此可见,老师亲切的和学生交流,音乐和锻炼的有机结合,孩子们在课上可以得到奖励,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用对话和故事情节的形式来使学生在训练某个内容的时候和做某个游戏的时候体会到故事里主人公的经历等等,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和生活、社会等相结合,从而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毕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可以加以指导和纠正,以免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后再去纠正,就会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也许就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在每一节课上,从孩子的每一个反应上,及时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