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石壕吏》的原文
2025-10-04 08:04:07 责编:小OO
文档
《⽯壕吏》的原⽂

《⽯壕吏》的原⽂

  ⽯壕吏(陕县有⽯壕镇)

  作者:唐·杜甫

  暮投⽯壕村,有吏夜捉⼈。

  ⽼翁逾墙⾛,⽼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男附书⾄,⼆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完裙。

  ⽼妪⼒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翁别。

  《⽯壕吏》作品译⽂

  (作者我)傍晚投宿⽯壕村,有差役夜⾥来强征兵。

  ⽼翁越墙逃⾛,⽼妇⾛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妇⼈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作者我)听到⽼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去邺城服役。

  其中⼀个⼉⼦捎信回来,说两个⼉⼦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姑且活⼀天算⼀天,死去的⼈就永远不会复⽣了!

  (⽼妇我)家⾥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

  因为有孙⼦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件完整的⾐服。  ⽼妇虽然年⽼⼒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者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翁告别。(⽼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史(史思明)之乱,郭⼦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的⼉⼦)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盾重重,形势发⽣逆转,在敌⼈两⾯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壕、潼关等地,根据⽬睹的现实,写了⼀组诗,《⽯壕吏》是其中的⼀⾸。⽯壕,也叫⽯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官,这⾥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年)春,已经四⼗⼋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壕、潼关,夜宿晓⾏,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这引起诗⼈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万,号称六⼗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便在洛阳以西⾄潼关⼀带,强⾏抓⼈当兵,⼈民苦不堪⾔。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投宿⽯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壕吏》赏析

  《⽯壕吏》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壕村乘夜捉⼈征兵,连年⽼⼒衰的⽼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暗,对安史之乱中⼈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诗的⼀⼤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和细节描写⾃然真实。善于裁剪,中⼼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段。⾸句“暮投⽯壕村”,单⼑直⼊,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杜甫,却于暮⾊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个⼩村庄⾥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性。他或者是压根⼉不敢⾛⼤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空,⽆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不宁、⼀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诗“起有猛虎攫⼈之势”(《读杜⼼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说的,⽽且是就头⼀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说“捉⼈”,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表明官府“捉⼈”之事时常发⽣,⼈民⽩天躲藏或者反抗,⽆法“捉”到;第⼆、表明县吏“捉⼈”的⼿段狠毒,于⼈民已经⼊睡的⿊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是“暮”投⽯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个⼩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是隔门听出来的。“⽼翁逾墙⾛,⽼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

来“捉⼈”,⽼翁⽴刻“逾墙”逃⾛,由⽼妇开门周旋。从“吏呼⼀何怒”⾄“犹得备晨炊”这⼗六句,可看作第⼆段。“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盾。

⼀“呼”、⼀“啼”,⼀“怒”、⼀“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何”,加重了感情⾊彩,有⼒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势,并为⽼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氛。⽭盾的两⽅⾯,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何苦”,是“吏呼⼀何怒”逼出来的。下⾯,诗⼈不再写“吏呼”,全⼒

写“妇啼”,⽽“吏呼”⾃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在“听”,那“致词”是⽼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三句诗,不是“⽼妇”⼀⼝⽓说下去的,⽽县吏也决不是在那⾥洗⽿恭听。实际上,“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不仅发⽣在事件的开头,⽽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已⽤“有吏夜捉⼈”⼀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之势。等到“⽼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个男⼈,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妇泣诉说:“三个⼉⼦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个⼉⼦刚刚捎来⼀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抬贵⼿。不料县吏⼜⼤发雷霆:“难道你家⾥再没有别⼈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点诉苦:“室中更⽆⼈,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说下去的,因为“更⽆⼈”与下⾯的回答发⽣了明显的⽭盾。合理的解释是:⽼妇先说了⼀句:“家⾥再没⼈了!”⽽在这当⼉,被⼉媳妇抱在怀⾥躲到什么地⽅的⼩孙⼉,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也不顶⽤。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哭吗?”⽼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啊!还吃奶呢,⼩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妇担⼼的事情终于发⽣了!她只得硬着头⽪解释:“孙⼉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没有改嫁。可怜她⾐服破破烂烂,怎么见⼈呀!还是⾏⾏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妇⽣怕守寡的⼉媳被抓,饿死孙⼦,只好挺⾝⽽出:“⽼妪⼒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最后⼀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妇已被抓⾛,⾛·时低声哭泣,越⾛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字,反映了⽼妇⼀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字,⼀⽅⾯表现了⼉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泣不成声,另⼀⽅⾯也显⽰出诗⼈以关切的⼼情倾⽿细听,通夜未能⼊睡。“天明登前途,独与⽼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限深情。前⼀天傍晚投宿之时,⽼翁、⽼妇双双迎接诗⼈,⽽时隔⼀夜,⽼妇被捉⾛,⼉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归来的⽼翁作别了。⽼翁的⼼情怎样,诗⼈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弱。诗云:三男戍,⼆男死,孙⽅乳,媳⽆裙,翁逾墙,妇夜往。⼀家之中,⽗⼦、兄弟、祖孙、姑媳惨酷⾄此,民不聊⽣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民整成这个样⼦,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杜甫⾯对这⼀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暗,发出了“有吏夜捉⼈”的呼喊,这是值得⾼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诗最突出的⼀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何简!”就是指这⼀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抒情语,亦⽆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分强烈,倾向性⼗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法。“吏呼⼀何怒!妇啼⼀何苦!”概括了双⽅的⽭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吏”的蛮悍、横暴,却于⽼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出来。诗⼈⼜⼗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开头,只⽤⼀句写投宿,⽴刻转⼊“有吏夜捉⼈”的主题。⼜如只写了“⽼翁逾墙⾛”,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却⽤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抒情的“独与⽼翁别”⼀句告诉读者:⽼翁已经归家,⽼妇已被捉⾛;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笔墨简洁、洗炼,⽤了较短的篇幅,在惊⼈的⼴度与深度上反映了⽣活中的⽭盾与冲突,这是⼗分难能可贵的。

  《⽯壕吏》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美,⾃号少陵野⽼,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曾祖⽗(杜审⾔⽗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的现实主义诗⼈。他忧国忧民,⼈格⾼尚,他的约1500⾸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杜甫⼀⽣写诗⼀千五百多⾸,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家别》和《垂⽼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最多最⼴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之⼀,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古典诗歌的许多,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着⼒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