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试卷
2025-10-04 08:03:34 责编:小OO
文档
自考《文学概论一》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  】

2.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  】

3.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

   A.主要源泉       B.重要源泉

   C.首要源泉       D.惟一源泉    【  】

4.语言在文学中

   A.仅仅是固定内容的外壳

   B.仅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

   C.是与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D.是与内容分别存在可以剥离的    【  】

5.“比喻”所体现的是

   A.对称原理     B.相似原理

   C.循环原理     D.相近原理     【  】

6.“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说这句话的人是

    A.康德       B.歌德

C.黑格尔     D.谢林           【  】

7.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  】

8.中国最早提出“意象应和”原则的人是

    A.王国维        B.王夫之

    C.何景明        D.李卓吾     【  】

9.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A.剧本     B.电影

    C.小说     D.电视     【  】

10.在“叙述时间”所包含的两个概念中

    A.故事时间等同于文本时间

    B.故事时间不等于文本时间

    C.故事时间长于文本时间

    D.故事时间短于文本时间        【  】

1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倡导者是

    A.科林伍德      B.苏姗·朗格

    C.克莱夫·贝尔  D.克罗齐      【  】

12.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

    A.表现情感        B.传达情感

    C.投射情感        D.认识情感   【  】

13.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A.个人气质        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        D.创作个性    【  】

14.言语和语言

    A.是同一个概念

    B.是不同的概念

    C.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

D.是互相排斥的两个概念        【  】

15.在中国古代首先提出“养气说”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  】

16.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A.从具象到抽象      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      D.从抽象到抽象   【  】

17.文学的商品性

    A.能够促进文学的繁荣

    B.不能促进文学的繁荣

    C.只能降低文学的品位

    D.只能使文学变得庸俗。        【  】

18.首先提出“召唤结构”概念的人是

    A.姚斯         B.门罗

    C.伊瑟尔       D.美伽登        【  】

19.“摹仿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亚里士多德        B.爱德华·泰勒

    C.斯宾塞            D.普列汉诺夫   【  】

20.文学内容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

    A.同步关系

    B.先后关系

    C.社会在先,文学在后

    D.文学在先,社会在后          【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文学观念嬗变的过程是

        A.从再现说到表现说        B.从表现说到客观说

        C.从客观说到体验说        D.从体验说到实用说

        E.从实用说到再现说       【  】

    2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A.前者依存于后者        B.后者决定前者

        C.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D.二者形成互动关系

        E.前者反作用于后者    【  】    

    23.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A.建构性活动

        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

        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  】

    24.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A.所以它只能是美的事物

        B.它也可以是丑的事物

        C.它可以是美丑参半的事物

        D.它只能以美的事物为主

        E.它绝对排斥描写丑的事物  【  】

    25.“神话是小说的源头”的说法

        A.可以成立       B.不能成立

        C.勉强成立       D.肯定成立

        E.似是而非          【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26、27每小题3分,28小题4分,共10分)

    26.再现说与表现说

    

27.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8.抒情作品与抒情原则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9.“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哪里?

    

30.在作品文本中“叙述者”是个什么角色?

    

31.风格和创作个性是怎样的关系?

    

32.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商品性?

3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表现在哪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34小题15分,35、36每小题10分,共35分)

34.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为例,说明情中见景式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附:《月下独酌》之二原诗:

    天若不爱酒,酒量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35.论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心灵共鸣。

    

36.高尔基说:“民间有一个最聪明的谜语确定了语言的意义,谜语说:‘不是蜜,但可以粘一切东西。’因此可以肯定说: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叫不出名字来的。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请联系语言艺术的广阔包容性的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B

      6.C   7.A   8.C   9.C   10.B

      11.C  12.B  13.D  14.B  15.B

      16.C  17.A  18.A  19.A  20.A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   22.ABDE   23.ABCD   24.BC   25.AD

    三、名词解释

    26.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艺术形象是作家心灵的表征。

    27.“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神色的意境画面。

    28.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的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胜的文学作品。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简言之,抒情原则就是依据何种原则抒发情感的问题。

    四、简答题

    29.“语言”指的是语言结构,它是社会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它们的区别在于:①语言结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言语是说话人可能说的或被理解的全部内容;②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的方面,言语是指个人的说话;③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言语是一种信息。当然,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

    30.隐含的作者不同于“真实作者”,也不等于作品中的叙述者。叙述者是讲述出作品中语言的人,而隐含的作者则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叙述者所说的语言往往就体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和认识。叙述者只是隐含的作者所安排和操纵着一个文本的代言人。隐含的作者自己在作品文本中从不露面,我们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来间接地意识到他的存在。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叙述者,而能够表明叙述者这个角色存在的根据是叙述声音。

    31.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有机整合和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32.认识文学的商品性要从几方面入手:①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某些一致性看,文学产品如同一般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属性。②从文学史的事实看,文学有时因其商品性而促进了它的繁荣,商品性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发展的润滑油和推进剂。③马克思曾指出,在物质生产商品化的社会里,文学生产也会商品化。他说:“在这里,演员对观众说来,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说来,是生产工人。”正是艺术家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艺术产品的二重性,对于文学产品来说,它既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担负着商品的功能和效用。

    33.“不平衡”有两种情况:其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这就是指“神话”,这种有重大意义和永久,魅力的艺术形式,在生产发展以后,反而停滞了。其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些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五、论述题

    34.①情景交融是一种“情中见景”的方式。直抒胸臆,全不见景,而景物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就是“情中见景”式的范例。②诗中全用酒后谵语成篇。可笑的逻辑、荒谬的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的形象,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达到了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

    35.此题要从心灵共鸣的含义(两个含义)、心灵共鸣产生的原因(两个原因)以及心灵共鸣的社会效应(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来谈。(参见指定教材第548~552页)

    36.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广阔的包容性。①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凭借语言符号来把握世界的文学,其描写具有无比的广阔性和丰富性;③不仅文学描写生活的广度是别的艺术无法相比的,而且文学描写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也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情感阅读 

C.价值阅读 

D.兴趣阅读 

3.“轮到你朗诵时你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 

A.语言结构 

B.言语动作 

C.言语产品 

D.语言组织 

4.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5.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6.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7.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8.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9.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10.“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 

人是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11.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 

A.反讽 

B.隐喻 

C.典故 

D.悖论 

12.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13.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D.悲壮的风格 

14.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15.中国最早的诗论是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6.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7.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8.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9.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规定了“自然主义”含义的理论家是 

A.泰纳 

B.孔德 

C.席勒 

D.康德 

20.中国的五言诗形成于 

A.先秦时期 

B.东汉时期 

C.西汉时期 

D.魏晋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诗有多重意义,它们是 

A.字面意义 

B.譬喻意义 

C.道德意义 

D.奥秘意义 

E.历史意义 

22.叙述时间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A.事件持续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事件的前后顺序 

D.叙述语言的前后顺序 

E.事件的重复频率 

23.文学风格的主要特征包括 

A.独创性 

B.稳定性 

C.含混性 

D.神秘性 

E.多样性 

24.明确主张并系统论述过“游戏说”的西方学者有 

A.柏拉图 

B.席勒 

C.泰勒 

D.弗雷泽 

E.斯宾塞 

25.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 

A.民族的精神气质 

B.民族的科技水平 

C.民族的生产能力 

D.民族的审美趣味 

E.民族的语言特点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26小题4分,27、28小题每小题3分,共10分) 

26.经验与体验 

27.文学语言组织的内指性 

28.表意型人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9.简述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30.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陌生化? 

31.什么是自由语体? 

32.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3.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哪些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34小题15分,35、36每小题10分,共35分.) 

34.试述在意境创造中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并举例说明之。 

35.试述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有哪些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 

36.试论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