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化建议
2025-10-04 08:03:34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化建议

作者:李岩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8期

        摘 要:2009年4月21日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卫生部引领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建立中医师承教育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本文就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师承教育 院校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0-01

        国医大师朱良春于2011年4月21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第3499期发表《发展中医 师承教育不可或缺》中表达了借中医师承教育弥补院校教育不足的思想。国医大师李振华在为《中医师承心悟》的题词中写道:“发扬中医传统师承方法;吸取古今诊治经验;振兴祖国医药科学”。可见,中医师承教育运用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当中是顺应时代潮流,本文就结合方式给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1 合理引用师承教育

        1.1 寻求最佳契合点

        寻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师承教育融入合理的院校教育形式,从而使中医师承教育与中医院校教育都能发挥其优势,相互弥补不足之处,使双方优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传统师承教育师带徒形式与院校教育导师制相结合、传统师承理论学习与院校课时制度相结合,传统跟师临诊与临床实习制相结合等,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皆研究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水平,培养合格的中医类学生。

        1.2 探索合理的教育方法

        古代传统师承教育中老师在培养学生方法上随意性强,带领学生时除学习中医经典名著之外,要学什么,以什么方式授受学业均有很大的主观性。这种方式方法不利于运用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类大学生的培养;中医药院校的院校教育则有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重心的状况,因此需要改良。

        师承教育有其自身不同于院校教育的特点,因此,将师承教育引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时,探索科学的师承教育方法必不可少,现代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教育和实践学习教育法中均可提炼出于中医师承教育特点相符的教育方法。探索科学的师承教育方法使其既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完全必要的。结合中医特性在理论学习中可推广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在实践学习中可提倡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学习方法。

        2 加强软硬件建设

        2.1 院校软硬件建设

        中医药院校为配合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从教学水平到校园文化、从配套设施到教学环境均应考虑与中医师承教育内容和目标相契合,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相契合。营造中医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满足培养中医类学生需要的条件,是为中医师承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人才开辟道路。

        2.2 实习单位软硬件建设

        中医药院校可以联合主要的实习单位进行软硬件建设,进行软硬件建设不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益,也能提高实习单位的建设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3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要以人为本

        3.1 符合当代中医类学生的特点

        当代中医类学生既有当代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中医类学生群体的特质。因此,掌握当代学生的共同特点,分析中医类学生群体的特质,有利于中医师承教育的顺利开展,也符合中医师承教育因材施教的特色。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中医类大学生特点的共性和特性,结合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引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探索适合当代中医类大学生特点的新型师承教育途径。

        3.2 考虑中医类学生的现实压力

        中医药院校中医类学生面临着各种考试压力,因此,在培养中医类学生的过程中应做到两手抓,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课程的安排,以期在师承教育与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中寻求结合点。

        通过锁定教育的目标,结合中医类学生所面临的状况,制定完备的中医师承教育计划,保障中医类学生既能够学到系统的中医专业知识,又能够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全面而又有所擅长的发展。

        3.3 提高师生亲密度

        传统的言传身教,学习汇报可以更多的获得老师的指点,另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搭建交流平台,如建立QQ交流学习群,通过群聊系统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心得,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学习心得和汇报不得少于600字,或者对跟随老师坐诊所得药方进行分析汇报,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分析提高,老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予以肯定,激励学生勤勉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师生间长期互动的行为方式和感情基础有利于师生间亲密关系的培养。

        3.4 充盈师资队伍

        师承教育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充盈,中医药院校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共同担负师承教育的责任,中医药院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有利于师承教育博采众长,增长见闻。

        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任用师承教育老师机制应当更加灵活,多渠道聘请名师、名医对学生进行教授。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类大学生多寻良师,充盈中医类院校教师队伍。

        3.5 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中医药院校中的院校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和普通高等院校的考核机制类似,这种考核机制并不完全符合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1)全方位的考察机制。

        学校应当给出专门的考核机制,在师承教育过程中,从中医典籍指导状况、药性药理掌握状况、医学处方学习状况、临床技能运用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灵活性的考察方式。

        对师承教育的教授情况的考核形式比较灵活,可通过观察、询问、讨论的方式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可依据中医药学习的特色,定期组织考察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系统化摸底考察。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融合之路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挖掘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运用合理的方式融入到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才能达到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水平的作用,从而为中医药界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 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2] 孙晓霞,孟静岩.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3-14.

        [3] 王明强.古代医学教育模式与当前中医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25-12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