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社会科学基础
2025-10-04 08:04:28 责编:小OO
文档
社会科学

1.社会科学的概念:就是从整体上探究社会的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1)首先是人。第一是人的活动、第二是人的意识。第三是人的心理、第四是人的个性。(2)社会结构也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①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决定整个社会机制的客观结构,因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及其他方面社会结构的机制。②社会的政治结构③社会的人口结构④社会的区域结构是指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较大的区域。(3)社会的自然前提、文化、科学等也是研究对象。①所谓的社会的自然前提是指与人类社会直接密切相关的生存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②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方式,表现着人类社会所达到的历史发展水平③科学是指以范畴、定理、定律形成反应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通过社会科学去认识社会,通过社会科学去改造社会,通过社会科学去发展社会,发展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3.社会科学的历史演进:一、萌芽阶段二、阶段三、成熟发展阶段。

4.社会科学的相对性:指社会科学成果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的相对性。

5.社会科学的相对性由三个因素决定:一、社会实践的水平,社会认识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水平决定着社会的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二、研究对象本身发展的成熟程度对社会认识也有重要影响 三、即使是同一社会现象也因为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历史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使得研究该社会现象的学科只有经过艰难的历史和逻辑行程之后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6.“社会性”的含义:一、即使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科学也包含对非阶级的现象或某一社会现象的非阶级性方面的认识(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一种根本方法)二、是互相借鉴性

7.“民族性”体现在:一、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总是渗透着一定程度的民族性成分、二、是研究者也是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向又总是渗透着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三、不同的民族之间同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在理论构成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集中表现在理论观点上所存在的民族分野。

8.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超越性包括:一、人自认为无知所以要超越无知二、人的自我超越是创造性使然三、人的超越是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

9.“自知无知”说明:一方面人不是全知全觉、无所不能的上帝,而是一无所知的,不可避免的具有认知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人又与动物不同,人知道他一无所知,人能清醒的自觉地意识到其自身的这种处于一无所知的尴尬境地和局限性。

10.人的“超越性”体现在:一、内在的超越,即自我意识二、是外在的超越,即对象意识,自我意识是一种反省的意识,是主体对自我所蕴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

11.对象意识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对象的重构和意义的赋予,这使得人类超越了外部事物非人化的中立性质,使其获得了属人的意义。

12.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具有的优势:首先,社会科学可以借鉴、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成果。尽管自然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应用是与其研究的具体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人们可以结合社会科学的具体情况,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再创造赋予它适合于社会科学性质与特点的新含义。其次,社会科学还可以借鉴与其血肉相连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诸如体现了“意向构成性”思想的现象学方法,用于揭示心理内在冲突及其转移的精神分析方法,体现系统模式转换的结构主义方法含有揭示意识继承方式的解释学方法等。

13.社会科学方法分为几个层次:根据适用性来看,有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个别方法。从方法的普遍性程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从科学认识的层次来说,有经验层次、理论层次的方法。

14.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所应经历的最基本、最一般的步骤,也就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方式,因此也把它包含在总体方法之内。

15.社会结构可划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等。

16.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研究报告、决策方案等。

17.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第一,选择课题  第二,制定研究计划  第三,收集和处理资料 第四,资料的分析和阐释  第五研究成果的成型  第六研究成果的评估和应用。

18.观察法的含义:系统的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19.观察法的任务:在于长期地、系统地、全面地、如实地考察客观事物,记录事实,并加以统计和概括,为发现联系、揭露矛盾、分析和坚决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20.观察法的原则:一、观察的客观性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21.观察的客观性:首先是指观察时要避免感官的局限性,注意识别假象,借助必要的仪器设备,排除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干扰;其次,观察时要力求全面、系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反复核对,取样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

22.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由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限于人力物力不可能对所有的社会对象进行观察,因此选择的对象必须要有典型性或者有代表性,这样才能使观察结果真正客观。

23.观察法的要求: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中心、有范围。这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应当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上,而不会被无关紧要的现象所分散二、要有系统,观察次数要多。三、要及时做全面的记录,一般情况应随观察随记录。四、实施观察法不能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五、观察与记录要有统一标准

24.观察法的程序:准备工作:一、作大略观察和概括性观察。二、确定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需要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做出明确的规定三、制定观察计划四、逐渐列出观察提纲。观察中:一、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二、要注意在观察范围内各种活动引起的反应三、要善于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紧要的因素四、涉及面较大的观察任务宜分片、分组进行,但应采用统一的标准五、记录

25.观察法的局限性:一、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事物的本质二、观察还需较长的时间。

26.社会科学的政治功能:主要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社会政治生活、政治活动、政治行为等中发挥的作用与功效,通过对政治家、政治集团与社会个阶层的影响,服务于社会政治生活、军事斗争,为制定政治路线、方针和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政治活动,规范日常政治行为。

27.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一,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先导,二,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1社会管理功能,2社会决策和咨询功能,

28.社会科学对管理的具体作用:一,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所需知识,二,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三,无论是对国家管理、还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或是对经济和文化的管理都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29.社会科学的决策功能的表现:一,表现在能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也影响着社会的制定和重大决策。三,社会科学为决策者提供专门的决策理论和方法。

30.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精神助产术”,哲学是“科学之母体”。

31.科学和哲学的联系: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具体科学。二,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智慧之光的照耀和指引。

32.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一,表现在研究对象的不同,二,所提供的知识的性质不同,三,科学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3.哲学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说,哲学植根于人们对世界、人生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即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的探求。

34.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一,古希腊哲学,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三,近代哲学。四,西方哲学的现代发展。

35.经院哲学的主要特点:奉教教义为无上权威,用哲学的方法来论证和解释宗教教义,解释的方法及其繁琐,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对一切实际经验、实际知识和科学事实采取极端轻蔑、完全排斥乃至敌视的态度。

36.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特点:一、中国哲学主旨是“尚德”,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二、中国哲学强调和谐、统一和联系,主张整体观的思维方式、三、中国哲学没有鲜明的逻辑、思辨特征,比较注重直觉。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着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科学等其他文化要素。

37.文艺:文艺一般是指文学和艺术,文学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影视,艺术则包括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等。

38.文艺学:文艺学是以文学艺术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创作方法以及文艺的种类,探讨人们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与批评的标准和文艺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39.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史。

40.文艺学由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文学的特征、文学的本质及规律,并通过对复杂的文学现象的概括,揭示文学的共同规律,探究文学的特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文学创造方法及其演变等等,用于对作者、读者和批评者提供指导和帮助。)、文学批评(也称文学评论,主要是通过对文学现象特别是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某种文学现象何以会产生,指出一些文学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及不足之处,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帮助作者提高创作水平,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和文学史(通过对历史上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三个部分组成。

41.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一是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二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史。三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

42.西方社会学发展史: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期,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一大批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国的杜尔克姆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西方社会学界公认杜尔克姆,马克斯~韦伯和马克思三人为“现代社会学之父”。

43.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以他主观认定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动发生联系的行为。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动机。二、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必须与他人的行动发生联系,而不是行动者个人的孤立的身体动作。

4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史的两种形态:第一种批判形态,主要涉及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第二种形态是建设形态,概括为“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这种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就是以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它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的社会学。

45.社会变迁与理论研究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更多依赖于风俗、惯例和传统与经验来进行社会管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积累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和结构的复杂化,不仅人类认识的所有向度都有了本质的推进,粗放式的社会管理也已经根本解决不了现实的社会问题。但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无疑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的伸展空间,同时也要求社会科学在更加宽广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和思考;也正是社会科学的大发展适时地为快速发展的社会提供了前进的方向、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决策的理论依据。社会实践和发展的现实是社会科学理论创建的前提,同时,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培育起了前后接续、与时俱进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和适应研究推出的研究技术和设备。社会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指导和支持了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46.学科体系日益丰满与交汇:学科研究外延的扩大,总结宏观规律和结论的需要,使这一发展过程最终必然会导致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这是各学科研究最终目标相一致的必然结果。所谓学科体系的日益丰满是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通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多已经形成包括几大系统数十个分支学科的学科群,且分支学科仍然在增长中。学科之间的交汇是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围扩大的结果。分是一种研究手段,合才是研究的目的。

47.人的完善与发展是研究表达的中心:人类研究活动的出发点是人,人类也把自己当作研究的对象,人类研究活动的主观目的也是为了人本身。人的社会属性和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概括在哲学领域的广泛赞同,是哲学研究的历史性成果。人类为把自己从各种各样的舒服中出来,真正完成对自身健全人格的实现和全面的发展,社会科学仍然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48.社会科学的发展背景、问题与条件。背景:20世纪末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多种复杂因素仍是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构成决定性影响的力量。传统与现实。特色与趋同、自我与人类、今天与未来,纷纭复杂的新旧问题与大小矛盾,如何处理、如何解决,全都摆在社会科学界的面前。问题:问题相当明显,社会科学将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同样明显的是,以社会科学现有的研究手段和研究,其也将不堪重负。社会科学面临的问题重大而复杂;国际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痼疾之一;尽管研究的综合趋势明显加强,但学科的高度分化和专深仍然是研究发展的主流,;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往往又很难迅速进入社会管理者的决策视野等。条件: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条件,当然应该包括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改善。就社会科学研究本身来说,推动其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49.社会科学发展趋势:①多元文化的交流互补②系统化发展与学科体系形成③以人为本与重视应用④研究方式的群体化和高技术化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