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二政治试卷分析
2025-10-04 08:14:59 责编:小OO
文档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素质检测

高二政治试题分析

中考检测已经结束,本次考试试卷形式按照高考试卷出现,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非选择题(4小题6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为了提高以后教学的针对性,对试卷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特点

本次考试试题的命制遵循了《课程标准》,从整个试卷来看,本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对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全卷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作用。涉及的主干知识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对于主干知识,不是要求学生死记,而是要求灵活的运用,学生死记硬背是得不到高分的。

2、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注重价值导向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政治试题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试卷涉及了金融危机、西南抗旱、舟曲救灾、环境保护、“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可以达到引导考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进步,加深学生对党和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的理解。

3、坚持能力立意,强调对学生四种能力的考查

《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考试要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本试卷通过多种多样的试题形式,不同的设问角度,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四种能力。选择题侧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如22、23、24题,只有很好的理解材料才能对应其反映的哲学道理,正确的解答。如果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得分率就不可能高。二卷则是对四种能力的全面考查,但侧重于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如21题的【思想感悟】学习理解的是哲学原理,【联系实际】考查的是能力。其余的各题也是在综合的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利于拉开差距。

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高水平学生的考查,使优生能考出有较好的水平,差生也能够取得与之相符的成绩。

二、得分情况:通过阅卷时的抽查和返分数据,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

(1)、选择题得分率不够高,平均能够达到28分左右。

(2)、主观题答题思路正确,得分率还可以,平均能够达到40分左右,尖子生能够到达45分左右。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试卷的抽查和各阅卷组长的反映,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1)、哲学板块区分不清:没有分清楚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等板块知识。

(2)、基本原理、观点记忆不牢,理解不够。

(3)、知识体系整理不完善。

2、四种能力不强。

首先体现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对于题目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准确、完整的把握。如16题有学生错选D答案,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理解题意,如果词,联系到“研究金融危机,获得有关金融危机的正确认识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指导人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其次体现在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记住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当然谈不上调动和运用知识了;而有些学生虽然记住了不少的基本知识,但是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也就无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时这些学生就不管问题和材料而把自己记住的知识都写上去,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得分当然寥寥无几。

再次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强。描述和阐述事物主要是描述该事物是什么,然后阐述其具体的内容。论证问题主要要分析其问题的原因,探讨问题主要是提出解决的措施。如24题结合材料,说明我过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该题主要回答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却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对一些基本题型的基本答题思路不清楚。

哲学题有一些基本的题型,包括“体现型”、“怎么办型”、“认识型”、“原因型”,这些题型有其答题的基本思路。如“体现型”可以采用“原理+材料的什么体现了该原理”的思路,也可以采取“材料+体现了原理”。“认识型”题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回答。

4、语言表达不专业,专业术语缺乏。

5、要点之间缺乏逻辑性。

6、材料和理论“两张皮”现象严重,理论和材料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

7、分点不清,字迹潦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从以下方面采取解决措施。

四、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把握好重点、难点,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和记住重难点知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宏观知识系统化,微观知识深入化。

2、加强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培养“四种能力”;通过练习来训练学生的答题思路。

3、注重学科内综合,随着高二《哲学常识》学习的结束,我们进入高三《政治常识》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将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和高三的政治常识有机结合起来,用经济常识观点和哲学观点来分析政治现象。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