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
2025-10-04 08:11:49 责编:小OO
文档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鸬鹚中心完小         唐初红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思乡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