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几点的思考.
2025-10-04 08:13:29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如何做好网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引导工作

首先,我先举一个事例,事因:2010年1月12日,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坡贡镇派出所副所长张磊在出警过程中使用支致两人死亡。1月17日,安顺市警方透露了“1.12安顺击案”的初步尸检结果,安顺市警方负责人表示,张磊临场处臵经验不足,存在处臵不当问题。1月18日,安顺市就该案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两死者生前喝酒、击过程等细节,但官方仍未对杀案进行最后定性。随后,已依法对张磊刑事拘留。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苏玥:有网友直指,如果当地没有干预新闻,没有干预司法,那么,这就是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安顺市想“捂盖子”,在检察机关还没有介入、尸检没有进行之前,就直接定性“袭警”,从而争取话语权。甚至补偿的70万元,也被称为“救济款”,既无“袭警”,又何来“救济款”呢?这样相互矛盾的言论并不能安抚网民,反而使网络情绪更为激化。事实证明,不姑息,不偏袒,不唯上,只唯实,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特邀专家杨恒均(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但最严重的则集中在警民冲突上。说句公道话,这类事件中外都有。们都是在高度压力下工作,有时失控犯错甚至犯罪都并不奇怪,这种事情发生后,即便在西方国家,往往也会考虑到当时面临的压力从而适当量刑。民众理解的工作,也理解对他们量刑标准,但却绝对不会容忍任何隐瞒错误或者罪行的行为。

安顺击案后,让人感觉他们在掩盖,庇护同类。为什么

不在这件事发生伊始,就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偏偏要走旨在保护声誉的“程序”,而这恰恰给喧哗的找到宣泄口,不但严重损害形象,也进一步破坏的公信力。所以我说,对安顺击事件的处理暴露了我们执政者陈旧不堪的执政理念,已经与互联息时代相差很远了。导致的的根本原因是陈旧理念已然落后于信息时代。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浅谈如何做好网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引导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网络,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引导能力,是掌握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利用网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利用互联网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决定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注重增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李源潮同志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提高对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认识,增强网络引导能力,是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刻不容缓的一门必修课。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引导工

作是贯彻落实决定的需要。

2、利用互联网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网络引导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地震、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浙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追尾相撞事放;公共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如“甲流”、河南双汇“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食品添加剂;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飙车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网络引导工作,运用第四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利用互联网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应承担的责任。引导力建设是党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是其应有之义。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网络从附属型的阵地转向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网络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反映社情的晴雨表。涉官与涉“腐”,涉富或差距,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民族主义及宗教信仰、中外话题,涉及伦理道德,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

和环境污染,涉及领导或明星绯闻、知名企业或敏感地域等八个方面是网络的热点话题。这些方面的的舆情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了解民情、引导的重要参考,对待这些舆情领导干部应该准确掌握,地方应该主动出击。

二、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关键

在全媒体的今天,尽管有像应对“汶川地震”的成功报道,但仍有诸多应对“滞后”的现象发生,这其中有观念、技术及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互联网上人人可当信息发布者,发布的信息以海量计,且能迅速聚集形成热点。因此,“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发布信息,是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关键所在。

1、及时发布,把握主动权。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获取权威信息,有关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或者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带来负面影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新华网在震后18分钟第一个发出报道:“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在震后数十分钟,我国及时启动了迅速救援的机制,总理在震后2个小时,即飞往灾区,说明了我们抗震救灾行动的快捷。同样在四川,2009年6月5日8时许,成都一辆公交车起火燃烧,当场造成25人遇难的重大事故。8时46分48秒,四川在线较早发出题为《成都一辆9路公交车自燃,现场哭声一片》的快讯,随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由于在爆发期缺乏官方的引导,民间场占主导地位,公众的表达呈现多元化。多亏后来成都市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

引导,才使公众的情绪趋于平稳。从中可以看出,抢占先机的重要性。

2、准确发布,提高舆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发布信息,不能放“烟雾弹”,必须准确、真实。2009年2月28日,轰动一时的“”事件经20天的调查,终于大白:云南省检察机关、机关经认证,此前宣布因玩“”碰墙致死的李荞明,系因被同监室在押人员殴打、拳击头部后撞击墙面,导致受伤、死亡。这一事件从发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对司法公正、公民知情权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一起典型的由新闻发布失误引发的危机事件。其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监督缺位。随意发布信息有损媒体形象,只有准确发布、正确面对,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3、客观发布,提高事件处臵力。客观存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与之相对的就是主观臆断。新闻宣传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客观、公正,不能靠推测行事,否则将引发公众的不满。只有经过深入调查,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提出正确的处臵措施,新闻发布才能“底气十足”,引导也才能先发制人;如果决策层情况不明,不掌握准确信息,当然就提供不了“权威信息”,新闻发言人也就不好“发言”。这也告诉我们,事件发生后,要作出正确的结论,必须第一时间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形势研判。因此,尽快对事件本身进行调查,把事件摸清,是新闻发布和报道成功的前提。

三、地方要做好网络的引导工作

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不管是在平面媒体时代(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视、互联

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 , 还是全媒体时代(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 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 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 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 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都是新闻报道的重点、 , 难点。 地方要做好网络的引导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 力。 第一,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作为,及时、适度调整网络引 导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在引导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行政管理的方 式。显然,这种管理已不能满足网络引导的需要。对网 络的引导,必须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行政 管理、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 管理方式的转型。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管理 方式,正视网络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网络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 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变被动 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 。 第二,加强新闻网站和网站建设,增强正面引导能 力。 据统计,现在我国省、市、县网站的总体拥有率已达 86%。 但从网站的功能和内容、群众的认可度来看,网站整体水平 不高。一些地方网站仍是按办传统媒体的方法办网站,网站的功 能基本局限在信息提供的层次,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能及时跟 进,缺乏参与互动性,最有网络特色的交流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网 6 

民在心理上与网站仍有较大距离。网站要发挥引导作 用,就应切实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推进上网工 程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借用传统媒体优势,做好网 站的推介和宣传工作。同时借鉴商业网站模式,对网站、网页的内容 和形式进行适度创新和及时更新。加强网站与商业网站的互补、 互助、互动,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与群众沟通,增强 普通网民对网站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第三,进行适时必要的网络引导工作的制度创新,应借 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制度,提高网络应对能力。 1、突发事件报道协调机制。对付流言的办法,就是要比它走得 更快。要利用好主流媒体,通过他们发布有效信息,呈现事件全貌, 引导网上评论,引导社会。宣传单位要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引 导;媒体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树 立大局观念,讲究传播艺术,努力提高引导水平;要整合网络、报 纸、电台、电视资源,提高新闻发布技巧和能力,提高报道的亲和 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新闻发布会也是发布信息,引导 的有力工具,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新闻信息发布越 早越好。 2、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如同在网络空间里的 新闻发言人,但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工作团队, 是一个工作系统。它可以就本地区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事件等进行 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不同于单向面对媒体的传统新闻发布会,网络 新闻发布可以直接对话和实时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主动、 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 引导网络。 7 

3、网络人才资源整合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注重吸纳、培养 三种优秀的网络人才:高水平的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 评论人才,掌握尖端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可以创建 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例如, 通过网络评论员可利用理性的言论再加入些感性色彩,来引导和启 发网民思考和判断是非,从而使网民与产生共鸣;通过专业技术 人员可对网民关注的本地区公共问题实行信息收集和趋势分析及后 果研判,从而把握网络引导的主动权。 8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