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
2025-10-04 08:12:57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

    一、何谓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的古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史的描述

1、文学史方面: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áo)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赞》: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zhuàn)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zh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

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

2、目录学著作:

刘歆《七略》:图书目录名。全书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略即简单叙述之意。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髙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

《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诗文评方面:

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时序》

钟嵘的《诗品》

诗话、词话等

此外,还有:

郑玄的《诗谱序》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李清照的《词论》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

(二)专门的文学史著作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三)、文学史的定义: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其要义包括:

一是立足文学本位。

二是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

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

二、如何撰写文学史?

1、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

描述式的语言和评价式的语言。

重描述,轻评价。

2、重视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具有当代性。

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4、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

5、做好文学史料学的研究。

所谓文学史料学,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一)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表现在: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

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不同。

各个朝代各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3、地域的不平衡

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4、文与道的离合。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说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一)远古歌谣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卷九)

(二)远古神话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三、诗、乐、舞的紧密结合。

《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诗经》和楚辞。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国语·周语》:“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其中公卿和列士都是贵族。

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以巫文化为代表。原始宗教。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礼乐文化对旧的巫术宗教文化的取代。

1、春秋时期各国的史书

《墨子·明鬼》提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百国《春秋》”。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顾炎武曰:《连山》、《归藏》,非《易》也,而《周官》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犹之墨子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周、燕、齐、宋之史非必皆春秋也,而云《春秋》者,因鲁史之名以名之也。

2、历史散文

《春秋》、《左传》。

3、说理散文

《老子》、《论语》、《墨子》。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一)、百家争鸣。

司马谈的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

刘歆的十家:除以上六家外,增加农、纵横、杂、小说四家。

(二)、战国文学特点

1、立足现实,着眼现实。

2、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3、风格多样化。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神话的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就由此产生。

3、神话的作用

一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二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三是宣泄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二、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神话的内容

(一)创世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二)始祖神话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gēng)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三)洪水神话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四)战争神话

《史记·五帝本纪》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pí)、貅(xīu)、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á),雨止,遂杀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五)发明创造神话

(六)英雄神话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鸟,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衘西山之朩石,以堙(yīn)东海。

如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二、中国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

2、明确的厚生爱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qǐ)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浓烈的情感体验。

四、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

二、神话发展为仙话。

三、神话的影响

1、提供文学素材

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2、深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