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子货币的产生被认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在对电子货币与货币进行简要界定的基础上,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角度阐述了近年来相关学者关于电子货币对货币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1绪论
欧洲银行1998年8月发布的《电子货币》报告正式使用了“电子货币”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以电子方式存储在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是一种预付价值的无记名支付工具,被广泛用于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以外的其他人的支付,在交易中并不一定涉及银行账户。电子货币的存在以传统货币为基础,电子货币的价值性依赖于现行货币并与之保持着等额的兑换关系。在货币电子化背景下,一方面,电子货币对影响货币有效性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产生削弱货币有效性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提高金融市场效率,进而产生提高货币有效性的正向作用,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有效性的影响取决于这两方面作用的强弱对比.
2电子货币、货币需求和货币有效性
电子货币使货币需求的目标变量及函数中的各个决定变量发生了改变,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影响,从而使得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降低了货币有效性。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偏好理论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首先,电子货币因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其原因在于当收入增加时,由于电子货币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以交易和预防为目的的资金融通变得更为方便,于是人们会选择将收入转化为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形式而减少现金持有。于是,货币电子化使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减弱,即 减少。其次,货币电子化增大了人们因为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利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额的比率.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所决定,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不一致时,利率必然会发生变化。电子货币流通和使用后,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变现能力增强,货币资金周转周期缩短使得利率的变化幅度缩小,电子货币使得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即
3电子货币、货币供给和货币有效性
在货币电子化的背景下,电子货币会对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等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决定货币乘数的各个因素,使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增强:由于我国对商业银行的各种存款采用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所以理论上电子货币对我国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电子货币替代现金会通过货币归行和现金回笼的方式增加商业银行在银行的储备,电子货币替代存款不会对储蓄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当前我国电子货币主要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电子货币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从而削弱了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降低了货币有效性。
3。1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上是一个由银行直接控制的外生变量,当前我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因此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会降低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这将导致银行的储备供给能力受限并使得货币供给量难以测度。而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未对电子货币提出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因此电子货币会使一部分有准备金要求的存款转化为没有准备金要求的电子货币,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减少上缴银行的准备金,这将可能导致银行在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流动资产而无法实现其预期目标.与此同?r,电子货币及其衍生技术的出现为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供了新的手段,致使银行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缩或者扩张商业银行货币创造价值的能力减弱。
3.2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在货币电子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将发生变化:一方面,电子货币高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特点使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和低成本的获取资金,同时使得公众对现金的偏好下降,降低商业银行因准备金不足导致的风险成本,从而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持有:另一方面,电子货币交易额的增加使银行卡账户上的资金清算额增加,其赎回所需要的等值传统货币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增加了用于结算的储备金,使商业银行增加对超额储备金的持有。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这两方面作用机制的强弱。
3.3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现金漏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在所有金融资产中,现金的流动性最高,且金融风险最低,当公众持有现金的意愿下降时,现金漏损率也会下降.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当前,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电子货币主要替代现金并使其部分转化为活期存款,这使得现金漏损率下降,货币乘数增大.
4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
货币电子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来实现的。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密切相关,它反映了货币流通量和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其对通货和存款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理论上而言,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以及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必然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当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凋整GDP的预期变化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亦会改变货币供给流量,从而影响到货币的有效性.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电子货币如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研究.但学界对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至今并没有产生一致的观点。
总之,电子货币的发展在给人们的消费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挑战,对货币有效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学界对这种影响并未产生一致的观点,但银行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应对货币电子化对货币的冲击,从而提高货币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王亮,吴浜元.货币电子化背景下的货币有效性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2]周光友,电子货币与货币有效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李春琦。中国货币有效性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