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2025-10-04 08:00:44 责编:小OO
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

大石佛庄小学  王海山

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目地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2.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 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 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

•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5. 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

(二)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

•1.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比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 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 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3. 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最小公倍数”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

•有一位路远的朋友向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3. 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问题和探究已经开始占据学校数学课程的中心位置。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

•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

•生1:我最喜欢8和9。

•生2:我最喜欢5和8。

•生3:我最喜欢6和9。

•生4:我最喜欢8和9。

•师:这位同学最喜欢5和8,那我们就从5和8入手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师板书:5    8)

•师;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

•生:10÷16. 15÷24……(教师随便选取两个板书在黑板上)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

•生:我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

•师:你具体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谁来说一说应该怎样写?

•生:5÷8=5/8    10÷16=10/16   15÷24=15/24(教师板书三个分数)

•师:根据这三个算式的关系,你们说一说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教师在三个分数中间添上加号)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看到这个等式,你们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分数中会不会也有一个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

•师:你们大胆猜想一下,在分数中这个规律会是怎样的?把你们组的猜想写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卡片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把本组的猜想写出来。)

•教师用展台展示每个小组学生的猜想。

•像上面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很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4.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

•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话很富有哲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分别装在三个信封里。信封1里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信封2里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信封3里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上课后,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然后让每组学生只能打开一个信封,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三)情境创设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情境有“生活味”,而没有“数学味”。

•在实验班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 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 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

•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

•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

大石佛庄小学  王海山

2012年12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