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西文化语言对比
2025-10-04 08:05:25 责编:小OO
文档
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对比

                        --风俗习惯对比

   内容简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学好西方语言,如英语,首先就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我就以称谓及称呼、敬语谦辞的运用和个人隐私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正文:中西方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所以学好西方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学好西方语言,如英语,首先就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

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就是因为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还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由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则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以英国为例,我国儒、 佛、道三教在国内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也与此相关,而英国则是以教为主要宗教,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如天使、僧侣等,又如宗教、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 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再者还有由于历史典故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个人主义价值观等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以下我就以风俗习惯为主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因而同一句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掌握对方的文化。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导致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迥异。

我们以英语为例,在称谓及称呼上,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关于表亲只有(cousin)这一个词表示,而对应的汉语则是有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可以可看出,汉语是要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我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而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所以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姑姑、叔叔(dad、 mum、grandpa、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的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也是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的。例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爷爷和奶奶,而是直呼其名的,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理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先生、小姐或太太等。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因此他们才会有这种称呼习惯。

然后就是敬语谦辞的运用。还以英语为例,就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 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工程师 "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果不使用的话,也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另一个方面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所以受这种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 谢谢”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哪里 ,哪里 ."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又如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 " 、"试论……" 、 "、“……初探" 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的,如《科学与语言》等。

在个人隐私方面,各民族的也大有不同。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在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要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 "你今天气色看起来不好,是生病了吗? "  "你又瘦了,课要注意身体啊。" 假如西方人听到你说:“你胖了。”或 “你这么瘦。”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是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于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七七八八了。这又是中西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自己。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通过语言上的对比让我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样才会更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母语的深入了解。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其方法,进而增强我们使用语言应该规范的意识,这样我们才可以学好这门语言。了解其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