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清近代卷)复习资料
2025-10-04 08:07:41 责编:小OO
文档
一、诗词背诵

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 

3、闲来闲往曾无为,时笑时歌自有情。

(沈周《溪上》) 

4、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唐寅《把酒对月歌》)

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6、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山次韵二首(其二)》) 

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10、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马嵬四首(其二)》)

11、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岁暮到家五首(其二)》)

12、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黄景仁《都门秋思四首(其三)》)

13、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14、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其六》)

15、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二、诗人及流派

1、高启:明代第一诗人。

2、李东阳:茶陵诗派之首领。

3、李梦阳:为复古派前七子领袖人物,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何景明:前七子首领。

5、李攀龙&王世贞:后七子领袖。

6、袁宏道:派的领袖人物,在“三袁”中成就和影响最大;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

7、刘基:其寓言集是《郁离子》,“郁离”二字乃文明之意。

8、归有光: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在唐宋派中成就最大。

9、钟惺:竟陵派首领,风格“幽深孤峭”。

10、张岱:其小品文主要收集在《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及《琅嬛文集》中。

11、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12、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

《鸣凤记》【唯其写时事题材】

13、徐渭《四声猿》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凤》

14、汤显祖“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15、沈璟:与汤显祖齐名,倡本色、当行说,尤重合律依腔。(不重文采)

16、“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17、王士祯:神韵派诗人,论诗标榜“神韵”。

18、沈德潜:论诗尚格调,崇盛唐,格调派。

19、袁枚:性灵派诗人,提出“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20、“清初词人三大家”:陈维崧:阳羡词派领袖,风格以豪放为主。纳兰性德:“国初第一词人”(况周颐) 朱彝尊:其词尊奉南宋姜夔、张炎,讲求醇雅,开浙西词派。

21、“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2、“桐城三祖”:刘大櫆、方苞(主张文章要讲“义法”)、姚鼐(“集大成者”,论学主张义理、考据、文章并重)。

23、汪中:清代骈体文的第一高手,传世名篇为《哀盐船文》。

24、蒲松龄:《聊斋志异》——文言文短篇小说。【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 

25、李玉:苏州派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有《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千钟录》、《清忠谱》。

26、洪昇:杂剧《四婵娟》包括《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

《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27、黄遵宪:“诗界”的旗帜,代表作:《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28、南社(辛亥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成员有陈去病、高旭、柳亚子。

29、“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蕙风词话》)。

30、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1、《三侠五义》是晚清狭义公案小说代表作。(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经过艺人、文人加工演化而成。前半部写诸侠协助包公除暴安良:后部写剪除谋叛的襄阳王,体现了市井细民对贤明政治的渴求。)

32、狭邪小说《海上花列传》 :韩邦庆提出“穿插藏闪”的叙述方法。

33、四大谴责小说:

(1)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近代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作品描写了封建官吏的三个特点:贪,骗,媚。

(2)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以“九死一生”的见闻为线索,将一个个相对的故事联串起来。

(3)刘鹗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者”。

(4)曾朴的《孽海花》:艺术特色——“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三、作品概述及分析

1、唐宋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2、《三国演义》(罗贯中)

(1)、成书过程:

① 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之为“前四史”)以纪传体形式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② 魏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东晋常遽著)、《世说新语》、《搜神记》、《语林》(东晋裴启作)等著作,也不同程度的记载了一些三国人物及其事迹,都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③ 此后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大业拾遗记》所载隋炀帝与群臣观看的“水饰”,就有“曹瞒浴谯水”、“魏文帝兴师”、“刘备跃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的造型。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至晚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形象渐趋鲜明。

④ 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宋代“说话”中,出现了专讲三国的说书艺人如霍四究(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⑤ 金院本有关三国故事的剧目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⑥ 元代杂剧,更以三国故事为重要题材。《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等记载的三国题材杂剧约有六十余种,如《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单刀会》、《博望烧屯》等。元杂剧的三国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⑦ 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平话五种”,其中《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全书以蜀汉为主线,上图下文,凡八万字,叙事始于桃园结义,终于三家归晋,基本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但其内容与文字较粗糙。正是在史志、裴注、说话、戏剧等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2)、人物刻画(“三绝”):

① 诸葛亮——“智”的代表:三顾茅庐(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赤壁之战(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七擒孟获(北伐的前奏);六出祁山(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

②关云长——“义”的化身: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③曹操——“奸绝”: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佯醉杀人:乐官师旷;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

3、《水浒传》(施耐庵)

(1)思想主题:

①农民反封建是《水浒传》主题之一 ;

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及要求;

③反映下层的地主争取政治权力的企图 ;

④有统治集团内部纠纷合理化解的尝试。

 

(2)情节结构:采用一种“两头大中间小”(即两头线索多,中间成为聚焦点)的情节结构方式。

 ①在一百零八将上梁山之前,故事情节线索非常多,分别写了王进、史进、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许多英雄故事,而这些英雄故事是由一个一个在情节结构上相对的小故事构成的,不过这些小故事绝不是零乱和互不相关的,一个一个小故事的线索都集中向梁山发展.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情节结构的聚焦点。

②在一百零八将上梁山之后,故事情节再由聚焦点向外扩展,人物的命运又分成相对的小故事进行,与一百零八将上梁之前的故事情节相类似。

4、《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1)结构——网状结构。

(2)里程碑&意义:

①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②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

③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A、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B、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④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⑤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 

5、《牡丹亭》

(1)思想内容:

①《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②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③《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④《牡丹亭》在思想上是先欲后情;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⑤《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个性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但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

(2)艺术特色

①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③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6、《长生殿》(洪昇)

(1)主题:

① 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② 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③ “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④ 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权贵奸佞的揭露和抨击

忠臣义士的代表: 郭子仪 & 雷海青;        权贵奸佞的典型:安禄山 & 杨国忠

“那满朝文武,平日里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哪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取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哪顾骂名千古。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骂贼》)

(2)艺术特色:

①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② 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③ 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7、《桃花扇》(孔尚任)

(1)思想内容:

① 作者创作意图:“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② 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③ 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④ 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2)艺术特色:

① 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A 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B 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

C 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D 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② 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A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B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③ 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A“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B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8、龚自珍:(近代文学的开山)

诗歌艺术特色:

(1)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的统一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2)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

(3)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4)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