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精神
2025-10-04 11:01:43 责编:小OO
文档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雨果与《悲惨世界》的图景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是一部以史诗笔法写成的现实主义杰作。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着笔于波旁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生活,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展示了一幅蔚然壮观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历史画面。它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在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的冉•阿让被好心的主教米里哀收留过夜,却不想他偷了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0年后,经过努力,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www.rrkmov.com

  但是,冉•阿让的相貌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即将去世的芳汀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私生女珂赛特。但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此时在办公室里,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投案自首。 

  身陷囹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身亡的消息后,成功越狱。冉•阿让接走了珂赛特并把她带到了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8年后,平静的生活因马利尤斯看上了珂赛特而再起波澜。此时,冉•阿让和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在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利尤斯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人。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利尤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最终马利尤斯接受了 冉•阿让,但此时已经命悬一线的冉•阿让惟一的愿望就是珂赛特能在自己死后,为他立一块无字的墓碑。www.llmov.com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基本含义是“博爱、仁慈、宽恕和道德感化”。雨果坚信道德感化的力量,坚信“爱”能改造社会。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哀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他最后的精神崩溃投河自尽,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破产。只有崇高的道德,才是社会上的真正的“法律”。用这种“法律”,才能改造人的灵魂,让它成为崇高圣洁的灵魂。如果说《巴黎圣母院》中爱斯美拉达和加西莫多是心灵美的典型,那么在《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主教、冉•阿让更体现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博爱、仁慈、宽恕和道德感化。 

  三、雨果在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 

  (一)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www.laladyy.com

  1.男人的贫穷潦倒 

  冉•阿让的一生充满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他出身贫苦,为了谋生干过多种低下的工作。他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前后坐牢19年。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又等于踏进了人生的监狱:“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实在是“连狗都不如”。在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后, 冉•阿让广施济贫,但他的一系列善的举动仍无法填补与黑暗社会现实,与法律、习俗间的鸿沟。冉•阿让有罪吗?不!有罪的正是迫使他去偷窃的社会现实,是剥夺他生存权利的统治者。他惟一的罪过,应该说只是他的贫穷、他的身 份——一个毫无生存权利的穷苦工人。 

  2.妇女的饥饿、堕落 

  芳汀原来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可她有自食其力的决心,但是包工头、债主又对她进行无情地剥削。她把自己的头发牙齿低价卖掉之后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出卖肉体。雨果沉痛地说:“社会造就了一个奴隶即一个娼妓。”芳汀的悲惨命运完全是罪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3.儿童的羸弱 

  冷酷无情的社会也不会放过对儿童的压榨。暂且不说大批儿童流浪街头无家可归,芳汀的孤女小珂赛特不幸落在代表丑恶势力的德纳第夫妇手中,平时做的都是力所不能及的体力活,大冬天还要到河里取水,食不果腹,衣不饱暖,备受摧残。 

  (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如穷苦工人冉•阿让本性不坏,只是为了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年之久。那叫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又如女工芳汀,在社会上孤立无援,被骗失身后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惨死;她的女儿珂赛特成为孤儿后,不断遭到德纳第夫妇的折磨……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另一方面,它扼杀了人类善良的天性,这不仅通过冉•阿让前期的盗窃、报复生活表现出来,而且尤为突出地从沙威这个奴性十足、冷酷残忍、不讲人道的走狗形象表现出来。作为雨果评价生活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三)乐观向上的信念 

  雨果继承了启蒙主义者放眼未来的传统,满怀乐观信念,相信人类有个美好的明天,这是雨果人道主义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品格。 

  冉阿让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仅仅因为饥饿为姐姐家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而偷了一块面包,便在监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他恨社会,是米里哀主教的行为感化了冉•阿让,让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找到了生的勇气与希望。一个被社会当作垃圾恶狠狠扔掉的人,终于回到了人间。他从米里哀主教的尊重中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良知和尊严,一盏明灯在他的心中点燃,从此他主动发扬其仁爱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更多的人,帮助更多活在“悲惨世界”里的人,照亮一方土地。最终甚至连沙威这个铁石心肠、几乎一辈子都在与他作对的走狗也良心发现,悔恨以往的所作所为,人性复活…… 

  纵观雨果的创作,我们更加相信他是一个坚定的拥护共和、积极宣扬人道、恳切相信未来、热忱追求理想的民主主义者。

 (四)支持正义的战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他对待的态度上。雨果饱含激情地讴歌了1832年的人民和街垒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共和主义战士,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出他对的同情。在他心里,和的终极目的还是不离人道主义,是为了实现它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也就是“为了实现未来所必须交纳的通行税”。那所谓的“未来”,正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而用诗意笔调描绘出来的宁静小城。在这小城里,没有罪恶、没有饥荒、没有残酷的法律和不公平,人民都生活在太平盛世里,彼此之间永远保持着一种纯洁仁爱的关系。 

  在雨果眼中,资产阶级大把法国从封建的奴役下解救出来,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巨大胜利。雨果借郭文在临死前之口说过:“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治好了它。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的办法吗?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雨果认为用资产阶级暴力消灭封建,是的天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理想,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前提。 

  四、人道主义思想的不完美性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大力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但这种思想却是代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他在作品里面控诉了社会的种种不平等、不公正,资产阶级法律对劳苦人民的专政和压迫,但是雨果最终没有看到造成这种原因的不是法律,而是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有力的批判和暴露的同时,小说指给人们的出路近乎空想,就像玻璃上的苍 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作者希望用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企图用人性的良知来改造世界,但这在社会斗争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仁爱善良在事实上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悲惨现实。 

  第二,作者并没有真正看清社会问题的本质,因此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上,他单纯地希望用人道主义来使悲惨世界改变为幸福世界,这是不可取的。这种阶级调和与改良主义的主张,是不能起到真正效果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的。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雨果的人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空想主义的色彩,但它无疑发挥着巨大的感化作用,因为它是社会正义和人类良知的投影,它是被物欲世界夯压在块石下有着无穷生命力的绿芽,一旦春风化雨,绿竹抽芽,它定将对社会结构、人类命运、生存环境的改良起到巨大的促进、催化作用,其力量是不可抗拒、不可阻挡的。 雨果在当时社会中能这样自始至终地关注着国家民族、关注社会现实,实属难能可贵,我们又何必苛求他的思想完美无瑕呢? 

  总之,《悲惨世界》这部巨著是一部充满着人性、人道主义的作品。作者的一个思想就是用人性来唤醒一切。这个人性又是同自由、民主、共和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建立了自由、民主的共和制度,才谈得上真正的人性、人道主义。也许作者认为这样的制度下,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甚至由于差别还有可能引起偏见、暴力冲突),但却可以通过人性来消除偏见、差别,使社会更加和谐。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指出,人们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而我们却认为,《悲惨世界》这部巨著与《巴黎圣母院》相比,是毫不逊色的,甚至可以说,就是雨果的代表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