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出生在中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工家里,早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他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只读过两年小学,十一岁走入“人间”。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拣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不成,结果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还在工人、农民中进行过宣传活动。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尔基两次在南部流浪。最后到梯弗里斯,进入铁路修配厂做工。12年,以高尔基·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统治、渴望自由的激情,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1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他的剧本有《小市民》《底层》和《仇敌》。1906年写成重要长篇小说《母亲》。随后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晚年的代表作是四部史诗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海燕》《童年的朋友》(《童年》节选)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材。
二、内容概述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谋生。阿廖沙十一岁被迫走上“人间”,先是当鞋铺的学徒,后在制图师家里打杂,在船上当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做杂工,在建筑工地上当监工等。在“人间”,阿廖沙一直处在各色各样的愚蠢的小市民的包围之中,看到了“更多的残忍、污秽、丑恶的事情”。制图师家的婆媳们愚昧而又奸,整天吵吵嚷嚷,以播弄是非、取笑他人为乐;轮船上的那个肥胖的秃头雅科夫老是讲女人,而且讲得不堪入耳;狡滑的谢尔格和叶尔莫欣自己偷茶具、偷钱,却要嫁祸于阿廖沙;市场上那些做买卖的和掌柜的都无聊地干各种恶意的游戏:外来的乡下人要到城里什么地方去,向他们问路,他们总是故意指错路径;毛皮店的老板用十卢布打赌,让自己的伙计米什卡在两小时内吃完十磅火腿。特别令阿廖沙愤恨的是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他亲眼看见他的后父用长腿踢她母亲的胸脯;亲眼看见一家妓院的门房抓住一个女人的双腿,倒退着像拖死尸一样把她拖到人行道上……这一切都引起幼小的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三、精彩摘要
片段一:
拂晓,我来到了森林,把捕鸟工具装好,分别放上碎麦米,然后在林边躺下,等待天亮。四周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透过灰蒙蒙的雾气,隐约显出山脚下那片辽阔的草地。这片草地上横亘着伏尔加河,草地在河那边一直向远处伸展开去,消失在晨雾中。远方,在草地那边的森林后面,亮晃晃的太阳正在徐徐升起,在黑压压的森林鬃岗上,阳光闪烁,一幅奇异美妙、激动心弦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晨雾从草地上升起,越升越高,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接着是拔地而起的灌木丛、树木、干草垛,草地仿佛在阳光下融化,变成赤金色,向四面八方漾开去。这时,阳光照射着岸边平静的水面,好像是整条河都向有阳光的这片水域涌来。喜洋洋的太阳渐渐升高,祝福着、温暖着这片赤裸而寒冷的大地,而大地发出秋天甜丝丝的芬芳。清澈明亮的天空,使大地显得辽阔无垠,一切都流向远方,流向蔚蓝色的大地尽头。我在这里看日出已有几十次了,但每次展现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幅崭新的美景……
片段二:
有时候,太阳落了,天空中倾泻着火红的河,接着,火河烧尽了,橙黄色的灰烬降到花园里的天鹅绒般的绿荫上,然后,周围的一切可以触摸地渐渐发暗,扩大,膨胀,浸在温暖的昏暗中,吸饱了阳光的树叶低垂了,青草弯到地面,一切都变的更柔和更茂盛了,静悄悄地发散着亲切的宛如音乐一般的各种气息,而音乐也从远方,从野地飘过来:军营里正在吹晚号。夜来了,一种有力的、清新的、宛如慈母的体贴似的东西注入胸怀,寂静像温暖的、毛茸茸的手抚摸着,拂去记忆中应当忘掉的一切,拂去白天所沾染的一切侵入的细尘。那是多么令人向往:仰面躺着注视着星星,它轻轻的把你从地面举起——真奇怪,不知是整个地球缩小到和你一样呢,还是你自己神奇的张高、扩大、忽然融化,和周围的一切合在一起。一切都变得更暗更静了,但到处都无情的绷紧了敏锐的琴弦,每一个声音——不论是鸟在蒙中唱歌,刺猬跑过去,或者什么地方响起轻微的人声——所有这些都被敏锐的令人感到亲切的寂静衬托得很特别,比白天来得响亮。
四、导读引路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者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阿廖沙怀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学习。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和气而博学的药剂师、年轻美丽的夫人玛尔戈王后,甚至同龄的中学生,都成了他读书的导师或朋友。他们指点他读书,或者借书给他读。阿廖沙阅读了大量书籍,从俄罗斯的作品到世界名著,书籍,给他带来光明和惊喜。读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得到知识、信心和力量。小小年纪,他已经能思考,观察和分析人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一步步走向未来,走向自己选定的目标——做真正的人,过真正的人应该过的生活。
书籍对于阿廖沙的格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读了大量的书。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各特、龚古尔兄弟、贝朗、瑞、大仲马、海涅等,这些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几乎都阅读过。“这些书洗涤了我的身心,像剥皮一般给我剥去了穷困艰辛的现实的印象。我知道什么叫做好书,我感到自己对于好书的需要。因为这些书使我在心中生长了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绝不会走投无路。”
处在那样一个丑恶的世界,身边的人谈论着下流的语言,自己经受着如此艰辛生活的煎熬,是什么让主人公追求真善美,追求知识与文化,追求最崇高的爱情,这便是书籍,外祖母引导他读的书籍,厨师斯穆雷介绍给他的书籍,玛戈尔王后借给他的书籍。也许,读书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暂时忘却生活的苦难,但逐渐地他发现“书籍向我展示出另一种生活——一种需要博大胸襟和强烈意志的生活,这种情感和意志能够引导人们去建立功勋”,他清楚地看到周围的人庸庸碌碌地活着,他感到“我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我心里对这一点很清楚——我不愿意那样过……”正是这样,主人公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慰藉和力量。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