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写冬至的古诗
2025-10-05 04:42:31 责编:小OO
文档
写冬至的古诗

写冬至的古诗

  冬至诗

  南北朝·鲍照

  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鴈。

  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赏析

  在上古时期,冬至是新年的开始;在中古时期,冬至与寒食、年节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为“亚岁”。冬至成为隆重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所以冬至日更容易使古人感叹时光流逝,年华不在。首联用庄子“无待”和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接下来用自然界的太阳、日影、霜鹤、云鴈、长河、层冰来表达自然风物的变化,然后哀叹自己容颜的衰老,值此节日却被迫与亲朋离散,眼前缺少一个知音的佳人!

  冬至夜作

  唐·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赏析

  葭jiā,指初生的芦苇。古人在冬至之日还常用葭莩(芦苇里的白色薄膜)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就是华夏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古人烧芦苇薄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黄钟律管中飞出。首句指的就是“葭灰占律”。“冬至一阳生”,由冬至阳气发动想到早梅开放,枯草变绿,冰冻溶解,此诗寄托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定和对未来的'一丝担忧。

  冬至后招于秀才

  唐·王建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赏析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所以诗中说“一阳先入御沟春。”全诗透露出一股欣喜之情。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赏析

  民间将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阳生春又来”用的是“冬至一阳生”的典故,六阴剥尽,一阳来复,等待春天的到来。“吹葭六管动飞灰”用的是“葭灰占律”典故。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赏析

  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无故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在应该团聚的节日,却长时间作为异地客旅,这首诗表达了因此无奈、哀伤的情感。

  至后

  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赏析

  民间将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这首表达的依然是思乡之情。“冬至至后日初长”描述了冬至后白昼变长、黑夜变短的自然现象。“青袍白马”指的是作者当前的幕府生活。“金谷铜驼”代指故乡洛阳,金谷园、铜驼陌都是洛阳的胜地,以此代指洛阳。“棣萼”比喻兄弟,典故出自《诗经·棠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赏析

  “朔”指月初一。“旦”指早晨。“大明”指太阳。“南至”是冬至的别称。“文轨”指书写的文字和车子的轨辙,若书同文、车同轨,则天下大一统。

  这首诗写的是“冬至郊天”的情景。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也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皇帝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一直延伸到清朝灭亡,甚至在1913年12月23日冬至,中华大总统袁世凯在天坛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仪式。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赏析

  “长至”是冬至的别称。作者被贬官辰州,冬至日遥望京城长安,想到报国之难,禁不住泪流。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

  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

  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

  仍闻白雪唱,流咏满鹍弦。

  赏析

  “仲山方补衮”指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典出《诗经·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仲山甫是周宣王时的大臣。“文举”指东汉末孔融,字文举。全诗描写了郊庙的庄严和周围的景色,表达自己尽忠皇帝的决心和对朝政的忧心。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唐·孟浩然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取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卜邻依孟母,共井让王宣。

  曾是歌三乐,仍闻咏五篇。

  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

  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

  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赏析

  “王宣”指王粲,字仲宣。“闲垂太公钓”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兴发子猷船”用的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这一联典出《世说新语·任诞》,山简做荆州刺史的时候,经常外出痛饮,有人为他编了一首歌谣,山简经常醉,径直去高阳。日落倒卧车中归,酩酊大醉无所知。忽而又能起骏马,倒戴白接帽。挥手问葛强,比你这并州人怎么样?高阳池,即习池,又叫习家池;葛强,山简手下的爱将,并州人。后以“山简醉”为醉酒之典。这里,诗人化用山简的“歌谣”,表达了诗人怀古之幽情,醉酒之豪放。

  这首诗表现了孟浩然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时那种“喜乐放逸,笃好林薮”的窃慕心态和“出仕”与“退隐”的矛盾痛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