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尚可维持运行。而从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期,美国经济已经属于自身难保了,就没有精力支援德国了,美国收回了贷款,英法两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德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国民收入减少了将近40%,由760亿马克降低到了460亿马克。德国工幅度失业,失业人数从230万增加到了600万,失业率几乎接近于美国。国内的销售市场紧缩,主要工业品在国内的销售总额减少了50%。为了维系经济,德国不得不依靠负债支付订货的方法,结果却造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年复一年地增加。1933年,纳粹党正式获得大权并依据其政治纲领“25点纲领”实施了一切措施。期间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被点为纳粹德国的财政,他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帝国经济的复苏,他功不可没。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此举为之后德国的战时资本主义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使经济为战争服务。1933年到1939年,仅仅六年间,德国的军费支出在400亿马克之上,差不多占到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
德国为了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上了与罗斯福相似的凯恩斯道路,即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等措施,至连名字都差不多,罗斯福的叫“新政”(New Deal),希特勒的叫“新计划”(New Plan)。那么希特勒的新计划具体都有哪些举措呢?
第一,由德国举债,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第二,大力扩张。这项举措就是大家都清楚的为战争做准备的行为。纳粹从一开始上台便清楚明白地将毁灭凡尔赛条约作为目标,这样一来最后肯定不免于一战,因此在纳粹规划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具体措施上都将战争这一可能性计算到了里面。但是德国的扩军受到凡尔赛合约,是违法行为,德国又是如何做到大力扩军呢?这就要提到上文所说的亚尔马·沙赫特了,沙赫特为德国的再次武装,提出了Mefo bills这一伟大构想,即帝国银行发行Mefo bills这个汇票,相当于一个受到信用保护的账外实体,用于支付军火公司的产品,但是纸面上呢,这个东西只发了1M的马克,就这样,德国偷偷地重新武装了起来,而帝国几乎没有付出特别大的代价。
第三,配给制,即限量供应。不难理解,德国大力扩张,这么多的当然有需求并且还是很大的需求。所以为了避免生产短缺,德国实行配给制(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的经济还是由过剩转为了短缺)。
第四,大量地没收充公。这点措施就比较有说头了,因为我对这段历史还算熟悉。所谓大量地没收充公,没收的是谁?当然是犹太人!希特勒曾在自传体《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种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认为:“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所以就有了1938年11月9日到10日的“水晶之夜”。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大肆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许多犹太人的窗户在当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发光。所以,有德国人讽刺地称之为“水晶之夜”。这一夜仅砸毁的玻璃,损失就达600万马克。其价值相当于比利时全国半年生产玻璃的总价值。自此有关犹太人的所有商店,资产等全部被掠夺充公,成为了纳粹的囊中之物。
如以上这般多管齐下,就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可谓是百废俱兴。
但是,在这种辉煌的表面下还隐藏着重重危机,犹如猛兽准备伺机反咬一口。这种饮鸩止渴的措施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一:此时德国的经济主要靠维持,那么一旦不需要产品了,德国的经济将何去何从?为了不让经济自行崩溃(上文所述举债造成大量负债和赤字),德国必须维持大规模,这也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创造大量军需订单,就成为了德国维持经济的必要手段。
其二:希特勒采用强制卡特尔化的办法将生产过剩的危机消灭在进入市场以前,而不是利用市场作为事后的调节导致德国垄断组织的势力空前强大,行业组织和各部门的“最高同盟”控制着主要商品的价格和数量。最终德国的经济由过剩转为短缺,原材料也及其紧缺。
其三:在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市场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的价格在下跌。众多周知,德国是个工业化国家,工业产成品是其主要出口产品这就导致了德国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产生严重的贸易逆差。
以上的这一切问题都造成了德国的经济需要靠战争维持,军需订单包括原材料紧缺又涨价(自己没有又买不起当然就靠强抢)等。所以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此时已经不已元首希特勒的意志为转移了,说来讽刺希特勒的存在造成了如此的经济状况,最终却反受经济的控制。希特勒后来诸多演讲中所谓的“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直接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以维持德国表面繁荣的经济。
二战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主要来源于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这个好理解,德国自己的资源让其战争消耗殆尽当然要在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占领区抢回来。在德国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取领国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战时从各占领区至少掠夺了2000亿马克以上,相当于战时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2.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
3.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那么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然而今天再看德国,毫无疑问是欧洲甚至是全世界经济最健康最良性的国家。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强悍的科学技术,勤劳的人民的德国哪里还看得出是一个二战的战败国。
至于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从宏观方面来讲不过是因为国际形势的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德国。
那么从微观德国自身方面来讲有几点原因:
1945年的德国人民不断地与当时军人合作社里的美国大兵们进行必需品交易,引发了美国往德国寄东西的热潮。后来美国干脆就让工人合作社光明正大的做生意,这一事件成为了德国经济起步的第一站。
之后的德国又兴起了用香烟作为当时市场的流通货币,这是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现象。直到1948年6月20号货币制度的改革才让这种奇特的货币退出市场,改为使用西德马克。自西德马克发行以后,德国的市场奇迹般的迅速启动,各个商店、杂货铺都有了商品买卖。以货币制度改革作为转折点,西德经济开始进入到一个上升的通道。
货币制度改革之后还有一个人对德国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艾哈德,一位朝圣山学派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战后的德国一定要坚定地走自由市场经济的路线,果断地取消了德国的经济管制,以此激发了德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后艾哈德又降低进口关税并承诺挺过1949年冬天德国物价一定会降价。事实证明,德国经济在1950年果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称其一飞冲天也不为过。期间大量工程师和熟练的产业工人从东德涌进了西德也为西德经济腾飞贡献了不少。
当然,德国经济的崛起并不只有这些原因。
我们都知道,二战后美苏两国迅速进入了冷战状态,而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东西阵营的大前线,被美国当做盟友武装了起来,继续发展工业化。这就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马歇尔计划,用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在此期间,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 亿美元。美国还针对西德的军事基地、军工厂在没有被摧毁的前提下 保留了之前的厂房和足够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西德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历了这么多的德国人民对于政治早已幻灭,再也不管什么虚伪的政治承诺只蒙头发展经济。当时的美军也给了德国发展经济以政治制度的底线保障,就是武力,而经济起飞最基本要求就是政治制度的底线保障。
此外,还有一点也是德国崛起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积极地外交。
作为法西斯主义罪魁祸首,战后西德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诚恳的态度恳求受害国人民的原谅,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下跪,“华沙之跪”是战后联邦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后,西德积极的融入世界,最终于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外交的大发展为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这些历史不管宏观的、微观的、对内的、对外的这系列原因都造成如今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认为这些原因都可以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概括: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即二战结束各个国家民族都渴望和平谋求发展,国际形势一片和谐稳定;所谓地利即美苏冷战,德国处于东西阵营前线,被美国迅速武装保全并发展了德国的工业使其成为如今的工业化大国;所谓人和即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其人民属于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坚强,从不恐惧任何人,团结一心地重建战后家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德国的崛起,德国的成功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但是我们却能从这份成功中学到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东西。比如德国人民的民族团结精神,毕竟国家崛起团结统一是基础。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素质、人才的发展。很明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科技水平,工业化程度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离德国的距离还很远。至于国民素质与人才的储备就更不用说了,德国从二战前就及其注重国民的教育问题,西德的经济复苏乃至飞速发展与东德迁徙过来的最低学历都在高中以上的人口脱离不了关系。由此看出我国距离崛起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不过有距离才会有发展,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更加准确而坚定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战带给德国的不只有悲痛和绝望,苦难和废墟,它更为德国人带来了新生的勇气与力量!而我们虽然没有美国的援助,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没有像德国那样优秀的地理环境。 但我们仍然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有不屈的意志,有发展的动力,有努力前进的目标,我们还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古老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条和平崛起之路,我们将结束逐权争霸的旧时代,开辟一个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1131130
樊雅迪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