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文心雕龙》
2025-10-05 04:45:14 责编:小OO
文档
浅析《文心雕龙》

作者:***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儒道思想,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并结合日常写作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儒道 继承 发展 写作特色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它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不仅总结了齐梁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而且还把具体文章上升到文学理论。作者运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对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及各个时代的额代表作家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批评。

        文心,即写文章时的心思。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文心雕龙的具体看法。

        一、《文心雕龙》的儒道思想

        《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从刘勰的文章中看,《原道》篇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到依靠圣人来表现在文章里面,圣人则利用文章来阐明道。这里面的圣人指的就是孔子,那么这里面的道也就是儒家之道。同时刘勰还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是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这充分显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

        其次,《文心雕龙》推崇自然之道,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这又说明,刘勰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原道》篇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有评论家研究表明,这里面的德就是“得道”,因此,这里面的“道”就与老子的“道”相似。

        二、《文心雕龙》对《文赋》、《典论 论文》的继承与发展

        《文心雕龙》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的批评理论与魏晋以来的文学批评分不开,更与六朝文风分不开。《典论》是中国第一篇专门批评文学作家作品的文章,他是曹丕做太子时所写的著作,它对文学的价值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随后出现的陆机的《文赋》则沿着《典论论文》的方向,更加深入地探讨文学内部规律,并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而这两部作品,不仅呼应着建安风骨与太康丰采,而且也在召唤着《文心雕龙》这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文赋》是在曹丕的《论文》影响下完成的,《文心雕龙》又在《文赋》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应该说,文学理论正是在这种继承与发展的良性延伸中走向了成熟。

        三、文心雕龙的写作手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总结出许多写作技巧和规律,对当世和后世的创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文与质的结合。文指的是文采,就是修饰。质指的是实质,是本体。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起指导作用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就是他所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一观点不仅影响着后世之风,更对我们当今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所谓的好的文章有很多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不是虚构就是空洞,缺乏震撼心灵的力量,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好的文章就应该饱含真情实感,贴近生活与实际的,这样才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可,才更容易突出作家个性。当代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贴近生活实际,反映中国农村淳朴风情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刘勰认为辞采也是重要的“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文章的美要靠思想内容的沉淀,更要靠辞藻来升华。总之,刘勰的思想告诉我们,内容与形式要完美的结合,使文不灭质,才能写出好文章。

        其次,是学习圣人之文。《原道》篇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这就说明到要依靠圣人之文来释道,也就是强调学习圣人之文的重要。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深,古代的很多作品都有前世之作的影子,随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和写作纲领,也是强调诗人要在学习古人诗文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升华出新的诗歌意境。的确,结合我们的写作经历,学习前人之作,对我们自身的写作确实提供了典范。而且不仅要学习圣人之文,只要好的作品我们都需要去读,去揣摩,读书读得越多,我们的思维就越发散,灵感就越多,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刘勰学习圣人之文也有弊端,他认为,如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向圣人学习,就写得差不多了。但这其实夸大了圣人之文的作用,“圣人之文”固然有精华,但也有与当世不相符的因素,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如果一味学习,文章就不会有新的突破。而且,我们现在许多人写文章,都过分依靠前人之文,甚至许多专家学者都出现了学术抄袭的现象,这都违背了“学前人”的本意。因此,我们学习前人之作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掌握好“夺胎换骨”的方法。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而思精的著作,在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他分析问题的广度、评论范围的宽度也是后世评论著作中少有的。此外,刘勰用将古典韵律把文字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他全面、具体的写作技巧也为后世提供了典范,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虽然,《文心雕龙》仍有些不可忽略的局限,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他独到的见解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来,用美感启迪心灵,用文字震撼力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