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积极防御的方针
2025-10-05 04:38:38 责编:小OO
文档
实事求是反思和演绎历史经验 继承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指出,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还应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展。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展,一个基础性的思维环节是实事求是地反思和总结有关历史经验,并从而有所汲取,有所演绎。这里仅就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演化为背景加以论述。   第一,作为历史经验反思和演绎的结晶,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已经并继续表明,只要霸权主义这个战争的根源和包括霸权主义在内的各种破坏我国国家统一、威胁的暴力因素存在,我们仍然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历史不会忘记,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而在苏美之间持续尖锐对峙的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也日益加深。美国高级及谋士认为中国当时处于类似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具有很强的"侵略性";而且中国一旦加入核俱乐部,比苏联更具有"危险性"。基于此,美国于1961年9月和1962年9月在中国尚未进行核爆试验的情况下进行了针对中国的代号"高跟Ⅰ"和"高跟Ⅱ"的核战争演习。19年8月5日,制造"北部湾事件",连续轰炸越南的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1965年3月,出动地面进入越南南方,发动局部战争;1971年2月8日,又策划南越入侵老挝。这些侵略战争都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而且1968年10月和1970年3月,美国又进行了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代号"高跟68"和"马球帽"的核战争演习。19年至1968年,美国作战飞机入侵中国领空155批383架次;19年8月至1971年12月,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97架次。此间,苏联的表演更加猖獗。1962年4月和5月,制造伊宁事件,将6万余名中国公民裹胁到苏联境内。接着,在整个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包括驻蒙古),加强军事设施,其中导弹数量达到其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1967年1月23日至1969年3月17日,苏军侵入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地区达24次。苏联还纠集所谓"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企图包围和封锁中国,并预谋以核打击在中国制造毁灭性灾难。此外,1962年10月20日,继1951年以来不断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件和武装冲突之后,印度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边防发起全面进攻。1973年8月底,南越占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6个岛屿,9月宣布由其福绥省管辖南沙群岛的10多个岛屿;1974年1月,又入侵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国内也颇不平静。60年代,在美国支持下,当局频频进行武装骚扰和破坏活动,妄图""。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的支持和操纵下,1959年3月,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发动武装叛乱,直到1961年底一些地区的叛乱武装仍有公开活动。面临以上种种事件,我对侵略者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武装反击,对唇齿相依的邻邦给予了无私的军事援助,粉碎了国内反动集团的武装窜犯和叛乱。正是在这种各路妖魔兴风作浪的历史条件下,60年代党和作出了并且多年坚持准备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决策。尽管这一决策未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但正如所指出的,"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由于受到来自外部的封锁包围和敌视,我们面临着军事的政治的严重威胁,抓紧防范战争危险的准备是正确的"。   80年代,我国国防和建设转移到和平时期轨道,非常必要和及时,但决不表明我们可以放松警惕。此前不久就有一件现实的例证。当时越南当局竟然不顾中越之间鲜血凝成的友谊,忘却在抗法战争期间提供军事援助的唯一国家是中国,忘却在援越抗美战争中1100名中国子弟兵的壮烈牺牲,蛮横无理地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在中越边境以1100余起武装挑衅和入侵活动伤害中国人民。在反复规劝无效之后,我军被迫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5日进行自卫还击作战,直到1984年7月12日终于彻底粉碎越军的袭扰蚕食和反扑。   进入90年代,对国际形势作了这样的分析:"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以来,天下仍然很不太平。正如所判断的:"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尤其必须关注的是,尽管当今的已不限于单一的军事安全,而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以及生态环境诸方面安全的综合安全,但"冷战后曾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2003年,美、英两国在未经联合国授权和违背国际的情况下,发动伊拉克战争,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而且公然宣称"先发制人"战略,也就是先打你而后再寻找打你的"理由";美国2004财年的国防预算上升到4005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强,相当于位居其后的20个国家军费的总和。这都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可以预料,在相对稳定的多极格局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真正确立之前,军事安全因素上升的趋势很难(而非绝对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关注军事安全因素,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是当今世界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安全形势来说,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有力贯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能够争取一个有利的安全环境。另一方面,少数国家将继续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势力有新的发展,境内民族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我国周边也存在诸多影响地区稳定的因素。这种复杂态势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把维护统一和发展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第二,作为历史经验反思和演绎的结晶,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已经并继续表明,即使在武器装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对于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我军都必须也一定能够始终保持敢打必赢的坚定信念。我军是中国党绝对领导下的,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与人类进步事业命运相连的,所以历来是不怕苦、不怕死,敢打强敌、敢打硬仗恶仗的,是尽管遭受过挫折和失败而最终必定取得胜利、创造战争史上伟大奇迹的。这种敢打必赢的信念,在社会主义时期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   当年,面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核讹诈,两个超级大国的钳制和威逼,以及由它们策划和构筑的地缘战略包围,中国人民从不畏惧,从不退缩。在的眼中,帝国主义及其手中的原子弹既是真老虎又不过是纸老虎。1971年4月12日,周恩来在会见土耳其《形势述评报》记者阿贾尤雷克的谈话中说:"我们准备人家来侵略,我们准备他们打各种形式的战争,以至于打核大战。……对一切事情,我们要准备坏的,争取好的。这是我们毛的思想。你不准备坏的,他来了,那就出乎意外。你不争取好的,那不就等着挨打吗?"在20世纪60年代和六七十年代之交那种恶劣的安全环境下,一贯主张的关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拥有最先进装备、怀有最大野心的凶顽之敌的战略思想,确实发挥了振奋军心民气、令敌人望而却步的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1977年,断言:"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我们有这样多人口,军民团结一致,敌人要消灭我们的人民是不可能的。"他还说:"即使能够争取十年二十年时间实现我军装备的现代化,那时我们同敌人比较起来,武器装备也仍将处于劣势。我们在前进,敌人也没有睡觉嘛!因此,到那个时候,如果打起来,我们还是要以弱胜强,这种基本状况还不能够完全改变。我们历来的经验,就是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的敌人,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80年代,他又重申,中国最希望和平,一心一意搞建设、求发展,"但这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如果国际上有人把战争强加于我们,我们也不害怕,无非拖延若干年,打完仗再搞建设"。19年,他再次强调,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要维护我们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我们怕什么?战争我们并不怕。我们分析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真打起来也不怕。谁敢来打我们,他们进得来出不去。中国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丰富经验,打垮了侵略者,我们再来建设。"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武器装备整体上还是由少量先进技术装备和大量一般技术装备构成。90年代,也指出,我们重视武器的作用,但更坚信人是决定性的因素,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是战无不胜的。八年抗战证明了这一点。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我们也同美国较量过,那时我们武器比他们差得多,我们不是都打胜了吗?我们是积极防御的方针,不侵略别人,但是你要来,对不起,你吃不了兜着走,谁来都是如此。   近些年来,国外有一种理论,认为信息战的实质在于:战争一开始,或经过较量之后,一方主要运用信息手段攻击对方的各级特别是最高指挥决策系统,摧毁对方指挥决策层的认识、信念和意志,迫使其放弃军事对抗,屈从己方的军事、政治要求。可以说上述理论研究的对象既是一种高级别乃至最高级别的信息战,同时也是一种高级别乃至最高级别的心理战。这种"信息--心理战"成效的有无和大小无疑取决于诸多复杂的条件,而对于我军指挥决策系统来说,在任何情况下,敌人的任何"信息--心理"威慑都注定是徒劳的。   敢打必赢的信念作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一个层面的要点之一,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充分的科学依据:一是我军所进行的战争的正义性质;二是对于当代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正确把握;三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以及国际社会的声援;四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训练有素的人民武装的战斗力量;五是中国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同武装到牙齿的各种强敌长期浴血奋战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六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加强;七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大有回旋的余地。   第三,作为历史经验反思和演绎的结晶,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已经并继续表明,遏制战争、打赢反侵略战争,必须拥有自己的足以威慑和制服强敌的"杀手锏"。20世纪6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核垄断,抵制它们的核讹诈和战略武器的威慑,党和定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展尖端武器的决心。从那时起,这一领域便不断取得举世震惊的辉煌成就:19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试验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拥有热核武器的国家;1969年9月23日,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飞行爆炸试验,标志着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60年代以来,中国的中近程和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以及固体潜地和固体地地战略导弹研制成功;与战略导弹技术发展密切相关,1970年4月24日以来,中国又不断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尖端武器装备建设的业绩,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和将来,不仅在军事和国防方面而且在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说得好:"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当代中国建设既要努力提高打赢战争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遏制战争的能力。遏制战争是相对和平时期的重要职能,也是维护统一和发展利益的最佳战略选择。要达到遏制和打赢战争的目的,无疑要增强军事实力,其中包括突破重点和关键性军事技术,发展对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具有非同凡响的战略价值的武器装备。强调,要优先选择最适合我们实际情况又迫切需要的,真正具有决定性的项目,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协同攻关,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杀手锏",掌握有效的制敌手段。发展"杀手锏"武器装备,必须抢时间、争速度,慢了就会失去时机和意义。   目前我们在加强二炮建设,努力形成较强的核威慑和常规战略打击能力的同时,也在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电磁脉冲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国防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以及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继续实施,不仅具有科技和经济意义,也将在外层空间领域为抵制霸权主义的军备竞赛、制止战争、维护人类和平提供新的支持。"杀手锏"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和之间的尖端项目可能互有长短。而我国国防科技攻关的优良传统和实际能力已经显示和预示着我们在形成和发展"杀手锏"武器装备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四,作为历史经验反思和演绎的结晶,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已经并继续表明,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大背景下,必须按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防卫作战能力。20世纪60年代,基于对当时安全形势的判断,党和确定了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80年代中期,多次谈到,例如1986年就曾明确告诉外宾:经过近七八年的观察,我们改变了战争(指大战)不可避免的观点。后来也指出,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抓紧防范战争危险的准备是正确的,但"我们的认识也有偏离实际的地方,判定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实际上当时大规模战争并没有发生。如果说,直到60年代末,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准备了大打,结果才避免了大打,那么,以后的情形却并非如此。进入70年代之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以及国际竞争逐步转入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竞争等重大事实正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推动了日本、欧洲同中国关系的改善以及中苏关系的缓和。鉴于国际安全环境和环境的变化,鉴于克服长期临战状态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加强正常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指出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同时,要求我军建设必须转移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化水平。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及其反应为例。一方面,美国一意孤行,发动了这场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的战争。另一方面,这场战争并没有得到联合理会的授权,表明联合理会坚持了正确的立场;在9月23日开幕的联合国大会上,安南秘书长又明确表示:"美国违背了联合国成立58年来集体安全的准则,这样搞要天下大乱的。"战争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欧洲有1000万人就战争问题参加辩论,不赞成的占多数,法、德两国则持强硬的反对立场;就连紧随和支持美国打仗的英国和西班牙都爆发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小布什访英时也遭到大规模示威,美国国内许多有识之士也都反对这场战争。表面上看,国际和平力量奈何不了美国的行动,但从长远看,这种人心背向必将发挥它应有的历史作用。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以及和平力量的增长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进程,未来还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干扰其间,但它的总趋势是不可能逆转的。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抓经济、谋发展,是可以实现的。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筹划仍然离不开这个大前提。   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局部战争,但它不是一般条件下的而是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因而是需要加强经济、科技投入的战争。再者,以往那种由侵略者发动的军事打击目标毫无即以全覆盖的地毯式轰炸全面摧毁一个国家的战争将不再是侵略者自己首选的"盈利",但凭借军事高技术手段,对一个国家进行全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仍然不能完全排除。在这类战争中,侵略者实施军事打击的目标将会减少,但其分布的范围却会达到对方国家领土的全境,打击的后果将严重危及对方国家综合安全系统的整体乃至于国家政权。因而我们还不能完全排除应付全面性高技术侵略战争的可能性,这种反侵略战争更是需要加强经济和科技投入的战争。而且以上所说的投入不仅指战时,还包括平时的军事斗争准备。总之,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亦即提出的"国家战略能力",为打赢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能等经济搞上去了再抓国防建设,而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时地把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逐步加大国防和军事投入,形成与经济实力相协调和与国防建设需要相符合的不断壮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再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建军的方针,注重国防经济和军事经济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现代化建设路子。

积极防御战略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 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积极防御,是指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这里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其基本涵义是:是在战略防御的形式下,灵活运用多种作战形式和战法,积极进行攻势作战,逐步改变战略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和进攻,通过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或挫败敌人的进攻,迫其停战求和,结束战争。积极防御战略,是在领导中国长期的战争中,坚决反对消极防御错误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战争经验,创造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及建设国防、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斗争中,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又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1.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已成为战争的主要样式。从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来看,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在新世纪、新阶段,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深入贯彻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重解决好从重点准备全面战争转向重点准备局部战争军事战略转移中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心是时刻抗击敌规模入侵,立足于打一场全面战争。全面战争立足于国土纵深歼敌,立足于把战争拖向持久,立足经过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才能转入战略和进攻。而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则立足于边境浅近纵深、空中和海上求胜;立足于战争初期就以自卫反击的形式,采取有限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立足于尽量减避免战争的扩大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仍然沿用全面战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必然会偏离战争形态的演变轨迹,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失败。因此,必须着眼于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全面战争思维模式,深入研究并尽快提出符合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编制、作战理论、训练方法等现实问题。

  二是积极探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面临的局部战争具有多样性。但是,今后对我国威胁最大的而且是最难应付的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发生在20世纪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发生在21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带有浓厚信息化色彩的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局部战争突然性更大,战争节奏更快,战场透明度更高,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更强,以及战争的间接交战空间更大和直接交战空间更小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研究打赢未来战争方面,要针对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

  三是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加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我国面临的局部战争诱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发生的方式、方向、规模等都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诱发战争的因素看,既可能起因于领土、海洋权益争端,也可能起因于其他利益矛盾,还可能起因于民族宗教矛盾的激化,等等。从作战对手看,既可能是现代军事强国,也可能是实力相当或总体实力不及我国的对手;从爆发的方式看,既可能爆发在矛盾突然激化且预有准备的方向,也可能爆发在出乎预料的方向;从发生的地域看,即可能发生在本土一定纵深内,也可能发生在边境附近地区;从发生的类型看,即可能是单独的陆、海、空战,也可能是多兵种联合作战。要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就必须在军事战略指导上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在做好重点方向准备的同时,做好多方向准备;要加快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驾驭现代战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有加快国防和编制的调整改革力度,逐步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和编制;要根据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重点研制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装备,拥有自己的“杀手锏”,提高制敌的手段和能力。

  2.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早在战争年代,就深刻地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浓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建立一支人民的,建设巩固的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结合起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是在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新时期军事战略,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能够赢得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拥护。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强大的“三结合”武装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战争潜力和持久作战的社会基础,富有人民战争的传统和经验,因此,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民战争。当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使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未来信息局部战争中,以往举国迎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二是作战力量从单纯的人力量对抗,发展为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三是作战空间和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利用广阔国土分散耗敌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四是作战节奏的速战速决,使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转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

  3.注重遏制战争和推迟战争

  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是我事战略重要指导原则。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人民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同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爆发,使国家建设免遭战争的冲击。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对发展核武器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从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遏制和推迟战争,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好防御与进攻的关系。积极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攻势防御,是攻守结合的防御。在战略指导上,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下,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在防御形式上,既要坚持后发制人,又要坚持灵活性与主动性的有机统一。“后发”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争取政治上、外交上的主动权。“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显示出自卫还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既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会临事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第二,正确处理好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军事工作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军事战略受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制约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性。为此,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并使军事战略必须跟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战略密切协调。我党我军在正确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为军事斗争要严守自卫立场,充分准备,慎重初战,有理、有利、有节地行动。第二,正确处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就是在和平时期,利用威慑力量,从军事上和政治上设法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以及解决如何有效地遏制战争与打赢现代战争,是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解决的两大历史课题。一方面,要立足充分准备,立足打得赢。这既是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和目标,又是有效遏制战争的最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坚持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把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常规作战力量与有限的核打击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手段,力争遏制战争爆发。在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斗争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