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教师的教学素养
2025-10-05 04:46:30 责编:小OO
文档
教师的教学素养

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发展应以什么为本?我以为是素养为本。抓教师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素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素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内涵。这里专就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谈点浅见。

一、“真实”和“扎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坚决拒绝“表演课”、“作秀课”,回到真实的语文课堂,展示真实的语文教学,获得真实的语文学习成效,是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教育界获得的重要共识,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化,语文教师心中产生的共同追求。我以为,有些东西如果作假,影响可能仅仅一时;但基础教育如果作假,会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危及国家、社会的未来。我们的各种语文观摩课,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出示范,做到像平时教学一样自然、本色,课力求上得自然流畅,不雕琢,不做作,一字一音、一点一画,老老实实地教,老老实实地学,真正像平时一样地朗读、书写,不端架子,不做花功,展示最真实的常态,追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这便是执教老师教学素养的体现,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值得尊敬的成功者。

小学语文课就是一门扎扎实实的课,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首要的体现,就是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如重视正字音、析字形,落实词语教学,增强有层次的朗读和默读指导,在朗读或默读中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验、品味,这样协助学生学习语言,是抓住了语文的基本功。但是学习语文知识不等于死记概念、定义,而是把知识贯穿于语感、语境、语用之中,在这里,知识是协助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拐杖,教学不是为了体现知识自身的系统性,知识的概念体系。如果重视基本功,重视语用,在教学中就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段,做到以词带句、以句带段、以段带篇,而杜绝架空分析、无度拓展的情况。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所展示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去揣摩、品味语言,这样一丝不苟地指导读和写,才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境界。

二、“和谐”和“灵活”是课程改革的新追求

新课程倡导营造民主开放、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学生,应该得到老师充分的尊重,比如说,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尊重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不要去做那种绝对的、权威的、以势压人的评判。而老师也并未放弃自己的责任,如有完整、明晰、有层次感的教学设计,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注意在教学对话中步步引导、时时点拨,扶着学生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课。比如有的老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抓住几个神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概括故事展开的线索,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这就是在指导一种阅读方法;又比如,教学《晏子使楚》的老师,非常注意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梳理文章大意的方法。正是因为学生—教师这两个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与学相互依存,才使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成为可能。

有了真实、扎实的基础,又有了双主体作用的发挥,才有灵活的、适当的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方法技巧与真实、扎实相比,后者才是“本”,前者是跟着这个“本”而来的,这个关系不能颠倒。关于教学方法,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即阅读教学中怎样抓住课文的局部来切入文本,然后指向对文本整体的理解?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探究。对课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能够是一个关键词语,也能够是一个或几个重点语句,或者一两个课文段落,或者是选课文的某一种表达手法,这都需要灵活使用;而在其背后则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把握,这样才能真正从课文局部切入,然后引导学生从局部的感受,到对课文整体的领悟。当然,在讨论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度”的把握,也就是方法技巧使用得是否得当、适切。如有的老师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开头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花了很多教学时间,老师的意图可能想创造一种回忆童年的情境,从而导入课文,但歌曲内容及表达的感情与课文情境似乎不甚匹配,这样的导引是否必须?又如《荷花》一文的教学,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关于荷花的图画,对图画的过度注重,是对理解课文起了促动作用,还是相反,实际上干扰了学生体验形象、品味语言的语文活动?《蜜蜂引路》是低年级的课文,老师在教学中用魔方给孩子做游戏,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这个活动设计,对理解课文是必须的么?与这堂课教学设计整体的关联度究竟如何?抑或游戏仅仅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点缀呢?这些教学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三、准确解读文本和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师素养的核心

造成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来说,在于解读文本的水平有高下之分。在我看来,解读文本的水平,是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核心部分。没有了对文本的解读水平,谈不上其他的专业素养,即其他的专业素养都是建立在解读文本水平的基础上的。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收放自如、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本事来自哪里?仅仅来自他们的技巧和方法么?不是的,首先来自他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把握。能够深入地钻研文本,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充分地感受体验,这样的老师,他在教语文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实行一种生命的活动。有了这个解读的功夫和水平,教学的重点、难点就容易明确,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容易清楚。反之,对文本的把握不深入透彻,教学也可能如隔靴搔痒。比如说,课文《军需》的题材是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核心人物是为了克服行军途中巨大困难而英勇牺牲的红军军需,另一个人物就是将军。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把握,就应该抓住两个人物,而两人中,死去的军需在课文中展示的就像一尊凝固的雕像,没有办法去深入体验他的内心活动了,那就应该通过活着的将军来解读他。那么在教学中抓住描写将军的那些地方呢?其实,课文中有两个非常精彩的词语,一个是课文前面说,有人死了,将军“愣”了一下;后面有人告诉他,死去的是军需,他又“愣”了。我琢磨这两个“愣”字,觉得大有文章可做,能够抓住它们来发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蕴涵。第一个“愣”字,在我看来,表现的是将军内心的有点出乎意料,虽然死人了,但是毕竟在情理之中,因为课文前面描写了那么严酷的自然条件,死一个人的事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后一个“愣”字就不同了,将军知道这个死去的人竟就是军需,是他怪罪的对象,他前面竟然误判了,这才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又不合常理的。所以我觉得,将军的前一个“愣”是震怒,而后一个“愣”则是震撼,这里作者写出了听到军需牺牲的消息后,将军心灵的震撼!但是,有的执教老师却把大量时间花在分析课文前面的背景描写,一直没有进入到人物上面,更不会去挖掘人物的心理,当然,对作者是怎样写出主人公的性格光彩、怎样展示英雄人物的崇高悲壮的内心世界,就不甚了了。你看,对文本的把握出了偏差,重点、难点就选择不准,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了。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应该放在“写什么”,还是放在“怎样写”上?我认为“怎样写”才是重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功能主要是学习语言,学习使用语言,所以,语文课能够有各种目标,但是语文课离开了语言文字,所有的目标都无所附丽。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一篇篇范文,重点主要不在注重这些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而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样为那个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寻找最适合的表达形式的;或者说,即使要了解文章“写什么”,在语文课上也主要应该通过研究“怎样写”来了解。作者对字句的推敲,就是情感表达的调整,情感表达不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就不一样。所以课标在规定的语文阅读目标中提示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使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为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差异,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差别、甚至偏差。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绝大部分是属于对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如从“怎样写”的角度教学,就应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使用,如为什么这里用短句?为什么这里用排比句?为什么这个句子不顺着说,而要倒着说?为什么这段文字要先写这个,然后才接着写那个?为什么《军需》一文这里用了“愣”,那里又用了“愣”?两个“愣”字的表现意义一样吗?就是说,只有研究课文的语言表达,才能协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老师们应牢记:课文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对小学语文老师来说,真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而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是其中的关键。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我们将会追求到一种更高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代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真正成长起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