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2025-10-05 04:49:08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班级:冶金101   姓名:周英彪   学号:08020110125

 如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是靠农民按手印分出来的一样,中国城镇化道路是靠农民用脚步走出来的。小城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十五届三中全会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从“小城镇、大战略”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的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处于连接城乡的枢纽,既是建设新农村方略的龙头,也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础。  

  城镇化进程加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扩大就业和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2211万元,比2000年增长130%,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基本持平。全国小城镇财政收入共4179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3.2%。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751个,一些镇的财政收入甚至大大超过一些县市的水平,表明小城镇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来源之一。平均每个镇拥有企业从业人员数量5444人,比2000年增长了35%,快于同期全国非农就业11%的增长速度,表明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农民增收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长44.9%,年均增加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4.8%提高到7.4%,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2004-2006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3%,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各级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工工作管理机构;户籍改革从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12个省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农民工工资拖欠得到清理,权益保障日益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受到重视,72%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读的格局;计划生育服务不断完善,多数地方能为农民工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的免费服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到2006年底,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达1417万人、2367万人和2537万人;农民工的居住和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统筹城乡就业试点不断扩大,已在30多个城市开展。

    此外,千强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2005年,千强镇平均每镇7.2万人,其中吸纳外来人口约2.2万人,占全镇人口的30%。共吸纳外来人口2200万人,占小城镇吸纳外来人口的47.3%,占农村流动人口的18.3%。部分镇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这些强镇,实际具备了发展成为城市的条件,但在管理上却还是按照农村管理的办法,已经严重不适应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城镇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但是,全国小城镇发展水平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千强镇占据了小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它们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2006年的千强镇中,江苏入围275个,浙江入围266个。如果再加上上海和广东,这四个省市的入围镇数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4.6%,约占千强镇的3/4。经济方面,行政区划面积仅占全国小城镇总面积2.3%、人口仅占全国小城镇总人口10%的千强镇,所创造的财政收入达2461亿元,占全国小城镇总财政收入的54.1%。教育方面,千强镇平均每个学校在校学生人数841人,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2倍多,教师数量也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2.3倍。医疗卫生方面,千强镇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到了23人、拥有的病床数26个,分别比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高出27%和38%。

  与此同时,部分小城镇还在土地整治、财政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划衔接协调和区域发展整合上进行了超前试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已逐步向大中城市推广。其他方面的经验,随时机成熟,必将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更大的借鉴作用。

  小城镇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大力发展小城镇,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目前,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小城镇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抓住这个趋势,适时调整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改革,必将对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东部沿海许多地区的小城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规模和空间分布上具备了建设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形成城市群的可能。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外,沈大、胶东、台温、福厦线的城市带已清晰可见。以台温城市带为例,正是通过峰江、泽国、大溪、柳市、虹桥、南北白象等小城镇,将台州—温州沿104国道完全连成了一线。每个小城镇,都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如大溪是“中国水泵之乡”,柳市是“中国电器之都”,龙港是“中国印刷城”。温州的经济更是完全依靠小城镇的支撑。30个最强镇(占全市建制镇的1/4)占全市人口的38.5%,GDP的53%,财政收入的53.5%。隔江相望的鳌江、龙港镇的经济分别占所在平阳县、苍南县的1/3和1/2,具备了建设浙南—闽北次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能。再如苏州市,79个乡镇完成了47%的财政收入、67%的GDP、60%的吸引外资和50%的自营出口。事实提醒我们,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工,通过“块状经济”形成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避免大城市边界无限扩张的“虚胖”。国际经验表明,城市群是不同类型城镇特色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大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

  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为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发展小城镇,关键是培养产业基础。中西部小城镇发展缓慢,一条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力量。近年,随着沿海地区要素价格上涨,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内迁,尤其是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长江流域各省,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迁移,这就为当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发展小城镇带来了市场机遇。据调查,浙江慈溪2005年上半年企业外迁流出资金18亿元,台州市椒江区1998-2002年企业外迁流出资金100亿元。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