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7
2025-10-05 05:14:37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7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家罗家伦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人生感悟出发,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并阐述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引语给出了成为强者的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即要有强健有力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即要有精神文明;“不可征服的精神”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但作文要求“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三者之中比较权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身体”乃是基础,“文明”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可征服的精神”是知难而上、永不退让的必须。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合理阐释。

【立意】

1.身体是的本钱。

2.没有文明的头脑,人类与野兽无异。

3.人要有“不可征服”的信念。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立意时,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参考立意:“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起而行,“涨”青春姿势,壮时代声威。“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老汤,亦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写文章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删改,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其实,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

请以“沉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讲述了无论中药,还是老汤,抑或是写文章,都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那就是炮制、熬制、删改、沉潜,这四个词语都是比喻性质,形象地说明引出话题并对“沉潜”一词加以提示——“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由此引申出“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即做人做事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

“沉潜”有三个层次含义:

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

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

“沉潜”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的一鸣惊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临重重困难,出头之日遥遥无期时,何不学学“中药”“老汤”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适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地绝地反击。反之,一个人总是随波浮沉,或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尽。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上升到人生之道,便是要坚忍,耐得寂寞孤独,不急不躁、淡泊名利、精益求精。考生可以据此立意作文。

注意:本次作文的体裁限定为议论文。

【参考立意】

(1)成功源于静静的沉潜;

(2)沉潜是为了蓄势;

(3)沉潜,需要耐得寂寞,守住孤独。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纪录片《人民的小康》中有一段话:今天的中国人,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好日子。好日子,是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中国的产量全都是世界第一。好日子,是营养健康、价格不贵。物价涨幅连续四年保持在3%以下,充足的供应是百姓安心的前提。好日子,是有滋有味,自在舒心。但好日子,也是金贵的,尤其是在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享有一份安全感更是一种“奢侈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但好日子,也是金贵的,尤其是在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享有一份安全感更是一种‘奢侈品’”。此句承接前文中对“好日子”的内涵分析,进一步将“好日子”的定义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即是说,好日子不仅是“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营养健康、价格不贵”“有滋有味,自在舒心”,更是一种由国家强大、国力鼎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带来的安全感。材料中特别指出,这份安全感,在“并不太平”的世界局势下,更显得如“奢侈品”一般难能可贵。安全感的背后,是日渐强盛的国家科技、军事实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是几代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牺牲与奉献,是公序良俗、社会文明的深入人心。

材料中除末句外,都是人民大众对“好日子”的理解:物质充裕、衣食丰溢、物价稳定、平安自由,但好日子却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根据材料末句的含义,如果失去了固若金汤的国家屏障和法律保护,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稳定团结的社会基础作后盾,即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局面依然会出现。这种安全感是由国家实力的强大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带来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充分的人身安全,感觉个人生活在国家和的保护中,生涯可预期,未来可规划。这种“安全感”,是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生存而带来的安心、放心,不能将之等同于个人情感生活中狭义的“安全感”。因此,写作的重心要集中在“安全感”上,紧扣主题进行写作,可以写安全感的重要性,也可以写安全感的来源,还可以谈如何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感。立意的切口要小,但挖掘要深。

立意:

1.提升公众意识,共建平安中国

2.维护公共安全,提升公民安全感。

3.安全感源于世界对中国充满敬畏。

4.中国强则国民安。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老师课上问同学们:“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老师拿起一杯水。有人说三百克,也有人说二百克。“是的,它只有二百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材料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等词语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在高三班会上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班会主题自定;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卷面工整字迹清晰。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思辨色彩较浓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寓言类材料。寓言材料一般有隐喻性和哲理性,要求我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联系现实悟道理。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压力,学会休息,调整状态,才能走得更远。联系生活与社会现实,可发现当前“双减"“教育焦虑”"全民内卷""鸡娃”等,都可视为人们面对压力做出的反应与对策。

材料二是名言警句材料。柏拉图和格拉西安的观点具有矛盾统一性。前者认为减压方能持续发展,后者认为负重方能成就美好。我们辩证思考地去看待,可以发现,两人的观点都体现了对人生压力的理性认识﹐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态度,都是有道理的。因而考生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两个材料的关联性是较为明显的,而写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了: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等词语进行辨析。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本题既“分离”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把握内在逻辑,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度思考。

立意时,考生可以侧重谈减重减压,也可以侧重谈增重增压,也可以两者均谈。但都不宜只提一点,不顾其它。关于文体要求。要求写“高三主题班会发言稿”,且“班会主题自定”,注意发言稿的口语化、交流性特点,注意符合情境(班会主题)。

关于作文立意。学会适时减压,从容战胜重压;学会适时增压,勇于超越自我;努力负重前行,是为了轻装上阵;理性对待压力,用韧性承受压力。过度承压危险,能主动减负降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